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留學美國: 著名教授只管申請錢,從不親自做實驗

[複製鏈接]

845

主題

1065

帖子

1953

積分

商務合作夥伴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19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地一笑 發表於 2005-1-6 07: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潛規則」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熱門的辭彙,官場有之,股市有之,娛樂圈有之。現在好了,在剛剛出來的一本小說《諾貝爾的囚徒》封面上,竟赫然標著「刻畫中外皆然的學界潛規則」的字樣。吃驚之下,趕緊買了一本。

  看了作者傑拉西教授的簡介,才知此人非同凡響,因為他不但是學界中人,而且是位頂尖高手,有著「人工避孕藥之父」的頭銜,贏得過無數科學榮譽。由他來講述學界的內幕,自然應該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了。

  果不其然。請看書中描述的幾條潛規則:

  潛規則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請經費,幾乎從不親自動手做實驗。

  書中寫道,在當今科學界,實驗室的規模急劇擴大。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或伯克利的許多研究小組,其人員多達三十人以上。但是,就像金字塔一樣,實驗室中有著森嚴的等級,大多數人都在從事一些具體、瑣碎的工作,他們「只是被當作有手的工具而已」。而實驗室的領導――那些地位顯赫的「超級明星」,其主要任務則是募集研究經費,以及在重大科學會議上報告他們的成果,「他們自己當然是不會親自動手做實驗的」。

  好一個「當然」!這明明白白地顯示出,它就是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潛規則。根據這條潛規則,作為一個剛入門的學生,你得先像奴隸一樣聽命於你的教授,甚至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個星期七天」,而所有的希望就是「多年媳婦熬成婆」,到時候你就同樣可以享受「科學明星」的待遇了。事實上,大家都承認這條潛規則,所以書中的康托偶然親自動動手,就贏得了其學生的無限敬仰:「像他這種地位的人誰還在做實驗?」

  潛規則之二:教授要在學生完成的論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

  在《諾貝爾的囚徒》中,一段關於這條潛規則的對話極為精彩。當正在攻讀文學批評博士學位的莉亞對這條潛規則提出異議時,女化學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己的反駁:「這個課題是我提出來的……我用我的研究經費提供了設備和學生的獎學金……向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經費申請的報告是我寫的……我們一起討論工作進度……我建議採用某種技術……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參考資料……」所以,她的結論是:「一般認為,教授作為作者之一是很正當的事情。事實上,這個領域裡的人都認為我是主要作者。」

  阿德利的話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不過,它也讓我們看清了一個事實:在這些教授眼裡,他們才是學術課題的真正完成者,而學生們只是「有手的工具」,在能夠讓學生們在論文上署名,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所以,當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斯塔福和他的導師一起聯名在著名的《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時,他就十分滿足於自己沒有像大多數科學合作者那樣被忽視,被列在所有稱呼中最常見的「等等」之中。「能夠逃脫在參考書目中被列為『無名氏』的遭遇,總歸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潛規則之三:女性在學術界很難得到晉陞。

  渴望成為母親是每一個女性的天性。但在學術界,想把事業和母親的身份結合在一起可是一道天大的難題。為了獲得一個在學校里永久任職的終身教授資格, 「在化學或者大多數實驗科學里,在你當助理教授的六年時間裡,你不可能既做一位母親又獲得終身職位」。在大學里,大多數手握職稱評審大權的評審委員都是年紀很大的老頭子,「雖然接受過關於禁止性別歧視的法制教育,卻根本不了解實際情況」。這就難怪在美國主要的大學裡面,沒有一所大學的化學系主任是女的。雖然招進來的研究生幾乎有四分之一是女性,但在一流大學里只有很少數女性獲得化學方面的終身職位――「哈佛大學沒有,普林斯頓大學沒有,耶魯大學沒有,斯坦福大學有一位。」

  即使她們終於如願以償,成了終身教授,她們就真的會獲得平等的對待嗎?答案仍舊是否定的。以著名的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教授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還擔任過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卻依然被視為異類。「他們平常稱呼她『吳夫人』而不是『教授』,這難道不可笑嗎?就好像她是個管家婆似的。」

  潛規則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萬不要在申請課題時把一切想法都說出來。

  眾所周知,現在的科研需要花很多錢,於是,你一定得申請課題經費。可是你知道,這其中也有許多玄機嗎?書中借主人公康托之口這樣說道:「人們從事評審這種耗費時間的工作並不完全是出於崇高的責任心,是盡義務,或者說是某種善舉。實際上,總有一些利己的成分在裡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最早接觸到最新進展,獲悉最新消息。你會忍不住記下你所看到的東西,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比方說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之後,你會忘記自己最初在哪裡看到過它,漸漸地你認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原來如此!作為一位有著六十年學術閱歷的科學家,傑拉西自然對此深有體會:「那些行家不會把一切都說出來,他們在申請中主要談論自己已經完成但尚未發表的東西。只有初次申請的人,他們以前沒有獲得過經費,只好把所有的牌都亮在桌面上。他們別無他法。這就是這個行業的規矩:那些已經……」

  「這個行業的規矩」,原來,這就是潛規則!可憐的新手,要是沒人指點,他們還一直蒙在鼓裡呢,只能乖乖地成為別人的獵物了。

  潛規則之五:為了發表論文,要設法恭維評審人。

  我們都知道,發表科學論文是很困難的事。在中國,一篇SCI上的文章就能讓你身價倍增。可是,論文評審者卻大多是很挑剔的。為了使你的論文能夠順利發表,你就要設法使評審人符合自己的口味。那麼,該怎麼辦呢?

  下面的方法就是一條黃金法則――「在你論文的參考書目里不斷地引用另外一位科學家的作品」,因為這很可能會引導編輯挑選那個人作為一個特別合適的評審人。要是你還想更保險一點,那你就要再費一點工夫,「把那位潛在的評審人的著作歸類為『一流』、『發人深省』,或乾脆就說『精闢』,他在評審你的稿件時心情就會比較舒暢」。因為,「好話人人愛聽,恭維永遠有用。」

  對於初露頭角的學者,書中給出了諄諄教誨:「永遠不要在書面反駁意見中侮辱評審人,無論他的評論多麼愚蠢。」因為,這是一條潛規則!

  ……

  看到這裡,不禁掩卷沉思。書中所描繪的,雖然是美國的故事,可是這種種潛規則,在今日中國的學界豈不更是正在大行其道嗎?
說的好啊!我在倍可親論壇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蛋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鬱的語調,..........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沙發
空手 發表於 2005-1-6 19:41 | 只看該作者
說了很透,學術界,特別是大學里,玩'學術'的遊戲規則.不單是美國,在哪裡都是差不多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5: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