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康有為想合併中日 ?

[複製鏈接]

2503

主題

3368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67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法道濟 發表於 2015-8-18 07: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甲午戰敗之後,朝廷上下已經開始了一條節奏不快,但是十分穩健的改革之路。但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對於如何改革存在分歧,慈禧太後主張一種穩健的改革;而年輕的君主光緒皇帝對於改革則是非常急迫。

一個廣東人此時進入了光緒皇帝的視野,此人就是從甲午到戊戌活躍於輿論界的改革鼓吹手康有為!

光緒皇帝的路子是任用新人、小臣,來架空老臣、舊人。位居中樞的慶親王奕劻對皇帝的充當舉動也是作壁上觀,不過他已經做好打算,作為親王重臣,他不會任由皇帝在歧途上繼續狂奔。在奉旨討論康氏「制度局」方案的時候,奕劻在奏摺中寫道:「成憲昭垂,法制大備。似不必另開制度局, 設招待所,跡設紛更, 未必即有實際。」慶親王對這種破壞大於建設的改革沒有興趣,「未必即有實際」可謂一語中的。

康有為在戊戌年還有一個更為可怕的所謂改革計劃,那就是「中日合邦」計劃,也就是將中國和日本合併為一個國家,將中國的內政外交交由日本政客掌控。戊戌年,康有為曾與日本政界要人協商出一個所謂的「救亡」之策,將中日兩國的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統為一體,聘用日本政治家擔任中國宰相。當時,康有為建議的人選是已經卸任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康氏等人的「中日合邦」計劃並不是僅僅停留在計劃的層面,戊戌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卸任來華遊歷之時,康氏等人就與其多次密談,而且極力促成光緒皇帝召見伊藤。光緒打算召見伊藤博文這件事震動了朝廷,引用外人執掌中國內政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情,這讓很多理性官員感動恐怖,奕劻也在內。伊藤來京之後,曾經與慶親王奕劻有過一次會見,史料中沒有對這次會見的詳情做過多的記載。不過,從當時的局勢而言,伊藤博文肯定會極力地向奕劻推銷所謂的「中日合邦論」,極力地推薦自己為大清分憂。奕劻對伊藤的狼子野心也肯定明了於心,從日後奕劻的作為可以看出這一點。

在康氏等人的主導之下,戊戌年的改革漸漸演變成權斗,帝后兩派因權力之爭,而非改革之爭劍拔弩張。年輕而衝動的光緒皇帝,曾一怒之下在一日之內罷免了禮部六名堂官的職務,這種違背組織工作原則的事情著實觸怒了太后。康有為等人為了實現大權獨攬的目的,更是醞釀出更為恐怖的「圍園殺后」計劃,就是包圍頤和園,幹掉慈禧太后。在此存亡危急之秋,朝廷內外,不少重臣準備出手阻止康氏和皇帝的危險舉措,榮祿和慶王奕劻便是這樣的老臣。

榮祿曾寫密信給慶親王奕劻,就是商討如何預防危機,消弭內亂,阻止康黨妄為。覺察到朝廷風向即將變化的御史楊崇伊在此時決定行動,他請慶親王代為奏陳,懇請太后訓政,慶親王竟然面有難色,他擔心如果這次站隊,倘若日後太后駕崩,皇帝乾綱獨斷,就會找自己秋後算賬,奕劻謹慎保守的政治性格在此也足見一斑。楊崇伊說 「這並非御史的意思」,說明奏請太后復出訓政是有官員眾意基礎的,不是他楊氏一人的想法,甚至這就是太后本人的意思。

八月初二日(9月17日),慶王奕劻與楊氏同至頤和園。還是在這一天,他又與端郡王載漪同赴頤和園,「哭請太后訓政,且言伊藤已定初五日覲見,俟見中國事機一泄,恐不復為太後有矣。」第二次覲見,奕劻拉上了端郡王,而且把伊藤博文可能進入中國政界的事情告知太后,這無疑觸怒了太后,將國家大政交由外人,皇帝想必真是瘋了。

如果說第一次覲見,慶親王奕劻是應楊御史之邀而被動去的,那麼第二次就是主動站隊的,他看到太后肯定要復出訓政,此時如果不出手,就會顯得政治不正確,不利於日後的發展。戊戌年的朝局變動,也就是所謂的戊戌政變,慶王奕劻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的政治表現讓慈禧太后十分滿意,政治上忠誠可靠是太后最為看重的。
那個虎山寨主多管閑事,嫌我罵趙婷了。你終於跳出來了!你標榜小人物,自稱不過問政治,可是一有人罵貪官,你就不高興!我罵趙玉吉,我樂意,礙你蛋疼了?她是你乾媽?還是你干爺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沒事做你的窩窩頭,管這麼多幹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6: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