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避孕套保命?或許沒那麼簡單

[複製鏈接]

560

主題

662

帖子

341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未知之佛

Rank: 4

積分
34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生活中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這幾天,我的朋友圈,也瀰漫著這樣一種悲劇的氣氛。一位中國傳媒大學優秀的女研究生,被她的一名校友強姦未遂而殺害。花一樣的年華,卻遭遇最無情地摧毀。人們一邊講述這位女孩的美好,一邊憤怒地挖掘和譴責施害者的各種「神經質」。只是,這種對比越是強烈,人們似乎越是感到惋惜、心難平。
  與這個悲劇相伴隨的,除了憤怒和惋惜外,就是各種「女生防狼術」或「保命妙招」也開始出現在微博和微信里。這事也可以理解,很多人是出於好心,希望這些小方法可以幫到別人。其實這種小方法,我們見得不少,地震、翻車,甚至飛機墜毀之後,總會看到各種求生保命的小妙招。但這些方法是否有用,沒有人知道,人們關注和轉發這些小方法,也未必就是相信它們有用,而只是為了緩解恐懼帶來的焦慮感。只是事與願違,人們最大的恐懼往往就是恐懼本身,這些小方法有時候不僅沒用,而且還可能帶來誤導,害人害己。
  我在朋友圈也轉發了這樣的一篇「妙招」熱文,講的是如果女生遭遇到強姦,在實在無力反抗的情況下,應該先選擇保命。文章建議,女生出門時可以帶上一個安全套,一旦遭遇禽獸,實在無力反抗不宜以命相抵,不妨給禽獸帶上此物,可以起到緩衝作用,至少可以防止懷孕和被傳染疾病。另外,文章還很悲情地講道,這個方法最大的「阻礙」,來自於我們對強姦的那種傳統的觀念:以為被強姦了的女生,就是被玷污了、不幹凈了。言下之意,別歧視被強姦的女生,應該淡化強姦帶來的污名化意涵,尤其要不得的是傳統的貞潔觀念。今天我再看這文章,發現它已經過了十萬加,點贊數過千,顯然還挺火,看來不少人很相信這個方法以及這套說辭的。
  講真的,在這種氣氛凝重的情況下,我也不忍心去潑冷水。如果在被強姦和保命之間,真的存在二選一的選擇,我當然會贊成選擇保命。可問題是,現實中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選擇,這樣的二選一的情況,多是我們的想象。所以,在轉發這文章的時候,我還是寫了我的幾個擔憂:第一,這個方法實踐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遭遇強姦時,人在緊張的情景中是很難冷靜和理性思考的,在混亂的廝打中,強制與反抗,往往是相互刺激、逐漸升級的,最終可能導致命案發生。另外,有些強姦案,尤其是「熟人強姦」,強姦犯根本不想讓事情敗露,滅口如果是他計劃中的一部分,這時候準備什麼都無濟於事。
  第二,也是更為關鍵的,就是這個方法會遭遇倫理和法律的雙重困境。女生如果放棄反抗,而且還準備避孕套,那強姦這個行為在法律上是否成立,就是個問題。尤其是在「熟人強姦」中,這個問題會更難以應對。有數據說,80%的強姦是「熟人強姦」。這個數字讓人感到恐怖。恐怖的地方不在於它的比例驚人,而是因為強姦這種案子,本身就很難取證,而「熟人」這個因素會大大增加取證的難度。因為受害人提出自己是「被迫」的證據時,會受到熟人這個因素的嚴重干擾。再者,如果女生普遍採取這种放棄反抗的方式,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助長強姦案的發生概率,而這是反對強姦的人最不願意看到的。
  發生這種強姦未遂而被害的案例,不少人也把憤怒發泄到那些傳統的觀念里,以為女生之所以拼了命也要反抗,主要的「壓力」就是怕日後受到歧視和污名化。一旦強姦已成事實,從保護受害人的角度考慮,我覺得,這種污名化和歧視確實是很要不得的。尤其是作為男人和丈夫,不應該固守什麼貞潔貞操觀念或帶著偏見看待受害的女生,反而應該提供安慰、保護和信任。女生本已經受到身體和心靈的傷害,再加上你的歧視,等於是把人往火坑裡推。
  對於受害的個體而言,上述這樣的觀念和想法,是沒什麼錯的。但問題就是,人世間最大的無奈,並不是怎麼消除個體的傷害,而是面對無數的個體傷害背後那個堅硬的現實。什麼現實呢?學者蘇力曾經有一個說法:「正是由於對貞操的強調,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就會對可能的性犯罪者構成某種程度的心理和輿論制約,也必然會影響社會對性犯罪者懲罰的嚴厲度。」
  這個說法初聽起來很「混賬」,但靜下心來想想,強姦為什麼被普遍地視為嚴重的罪行?恰恰就是因為我們把強姦視為一種「特殊」的身體暴力,不僅損害了身體,還損害了心理和觀念上的價值,才給予它重罪重罰。也正是因為如此,法律才能進一步阻止這種性暴力的泛濫,從而更好地保護女性。
  恐懼的事情發生之後,人們總是想知道,是否有一種萬能的方式徹底消除恐懼。具體到這次女生被強姦未遂而被害一事,人們也同樣想知道,女生在遇到「禽獸」時,尤其是那種難以識別的「熟人禽獸」,應該如何自救?此時,提供一點小妙招,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但是,無論提供者還是轉發者,都應該明白,那些自稱有效的萬能「妙招」,未必就是適合所有個人的具體情況的。
  生活有時候需要的是一種靈活應變的能力,而不是什麼「萬能」妙招。但我們經常傻傻地做的一件事是,喜歡把一種臨時的策略性建議,上升到普適的價值高度。面對這種偶然突發的悲劇,提供一個小「妙招」,最大的意義是安撫我們的恐懼,提供者應當自覺,轉發者亦應有基本的反思能力。但如果提供者不自覺,轉發者也不自知,利用人們的恐懼,配合那悲劇的氛圍,加入煽動性的話語和情節,假裝成「萬能」的導師,就有點那什麼了。
我拿你當人看,你卻學狗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