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再審批案件,法院院長該幹什麼

[複製鏈接]

1092

主題

1519

帖子

644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七界殺星

Rank: 5Rank: 5

積分
64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今年3月份,中國廣州中院出台相關文件,正式在兩級法院全面推進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工作。逐步取消案件審批制后,廣州法院的院長、庭長們審批案件的許可權被大幅縮減,原則上他們不再審批合議庭法官辦理的案件結果。
  廣州中院作為司法改革試點單位,邁開了司法去行政化的關鍵一步:院長不再審批案件,將審判權真正交給合議庭和承辦法官,為落實「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打牢基礎。
  在以往法官隊伍素質整體不高的時期,為防止差錯案件的出現,行政審批制被嫁接到了法院審判管理之中,庭長、院長審批制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把關作用。這就形成了不少法院司法裁判的模式:承辦法官們負責前期的案件庭審,最後落槌定音的卻是院長、庭長。這也形成了一個眾所皆知的事實:發給當事人的裁判文書上署名的法官,往往不是決定案件裁判結果的人員,因為案件裁判前還須層層上報至庭長、院長審批后才能正式下發。
  在審批制下,法官責任制被弱化,獨立性不夠導致依賴性強,院長卻不得不把相當大的精力用在案件審批上,疲於聽案件彙報、看案卷材料。逐步取消審批制,就是逐步給院長減負,使院長從審批中解脫出來,做院長該做的事。
  那麼,審批製取消后,院長該幹什麼呢?
  院長首先是法官,這是其必然的身份,而且一般都是法官中的精英。院長如果進入了法官員額,又不辦案,則是對有限的司法資源的浪費。取消審批制,院長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參與案件審理,尤其是那些新類型案件、重大疑難案件、在本地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等,院長要親自擔任審判長進行審理。今年7月初召開的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對院長辦案有了明確的要求,即院庭長「經考核符合入額條件的,應當進入法官員額,但必須作為主審法官履行審判責任」。
  當然,在終身負責制下,院長也沒有免責的特權,自己主審的案件得自己負責,這也就排除了院長審案走過場的可能。但院長畢竟不是專職法官,還有大量的行政管理和黨務工作,如何合理確定院長辦案的數量,必須從實際出發、科學界定。
  取消審批權,意味著法官的擔子重了,但放開后,法官能挑得起嗎?這是個兩難命題。為了解決法官不辦無把握的案子,廣州中院規定:合議庭把握不準的案件可以提交庭長、院長審閱,庭長可啟動審判長聯席會議、專家法官會議,院長也可以視情況提交審判委會員決議。
  這樣一來,法官還是可以推著院長走,自己把握不準的,找庭長、找院長,那院長剛從審批制中跳出來,會不會又陷入審閱制中?如果不能限制法官提交審閱的條件,這種可能性就會存在。而且,這是替法官想的一條辦案求助之路,由院庭長們為法官辦案提供智力支撐。如果院長對法官辦案不放心,怎麼辦?除了自己辦案外,沒了案件審批權的院長,就不能過問其他法官所辦理的個案嗎?答案應當是否定的。
  在審批權逐步取消的過程中,院長不能也不應該當「甩手掌柜」,應當履行好領導與監督職責。根據中央政法委今年3月下發的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院長因履行領導、監督職責,可以對正在辦理的案件提出指導性意見,但應當依照程序以書面形式提出,口頭提出的,由辦案人員記錄在案。
  這就是說,院長基於領導、監督職責可以就個案提出意見,這種指導性意見只供合議庭和承辦法官參考,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法官手裡。記錄在案的好處在於釐清責任,法官沒有採納導致錯案的,責任肯定在法官;法官採納后導致的錯案,院長也應視情況承擔相應的責任。
  院長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指導性意見是屬於領導、監督職責,這一條是界定院長是否有權過問案件的關鍵。因而很有必要對此予以明確,不然,法官無所適從,院長也沒有權力邊界。
  就個案提出指導性意見,這是院長的事前監督。案件判決后,就個案質量進行評查,基於信訪、申訴等啟動案件複查等,這也是院長履行領導、監督職責的重要部分。
  取消審批權后,院長應當回歸法官身份辦大案、難案,也應當履行好領導、監督職責,指導其他法官辦好案,這都是院長應該乾的事,也是必須干好的事。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5: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