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忠義是褒還是貶?

[複製鏈接]

349

主題

35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深山蘭 發表於 2015-8-8 09: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忠義是褒還是貶?


中國的歷代相更替。當天一個朝代滅亡了后,後面朝代中的文人給前朝寫歷史。

這樣就涉及到一個現實的問題,對於忠義之人是褒還是貶呢?這裡的忠義是指對前朝忠心的那些臣子們。中國官方歷史的編撰者採取的方針是:對那些人是大力讚揚,而不是相反。

《宋史》是元代的文人編撰的。它由阿魯圖、別兒怯不花為總領,脫脫為總裁,漢人歐元玄等人參與而寫成的。其中蒙古人為主,漢人的文人也參與其中的。

《宋史》 「忠義」卷中羅列了281名人。這些人基本都是對蒙古侵略南宋作了堅決抵抗的,而不是投降的。

蒙古人在滅了金后,得到了整個華北平原。就在此情況下,蒙古的騎兵到水道橫通,城高牆厚的江南地方,也基本失去了作用。所以,蒙古和南宋相持了很長時間。他們在等待控制區內的漢人慢慢地消除對他們的仇恨,而積極地參與蒙古人對南方的戰爭。

南宋在淮水流域的襄樊是遏制蒙古軍隊南進的橋頭堡。蒙古人利用北方的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學習造船技術和水戰技術。他們實驗的地點就是襄樊。多次的較量,都是蒙古軍敗北。只有在襄樊的宋守軍的將領互斗,呂文煥投降了后,襄樊才徹底陷落了。

蒙古軍在這個南進的釘子被拔除后,蒙古人的信心才大增。他們才敢發動了全面侵略南宋的戰爭。

《宋史》中對於在襄樊戰役中和蒙古人進行殊死戰鬥的人張順和張貴二人在援助襄樊的戰鬥中,以必死的決心,從漢水以水軍援救襄樊:「漢水方生,發舟百艘,稍進團山下。越二日,進高頭港口,結方陳,各船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紅燈為識。貴先登,順殿 之,乘風破浪,徑犯重圍。至磨洪灘以上,北軍舟師布滿江面,無隙可入。眾乘銳凡斷鐵絙攢杙數百,轉戰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絕援,聞救至,踴躍氣 百倍。及收軍,獨失順。越數日,有浮屍溯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直抵浮梁,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葬,立廟祀之。」

而張貴在此戰中。壯烈戰死。蒙古軍得到張貴的屍體,用四兵卒送入城中。當時還未投降的呂文煥這樣乾的:「文煥斬四卒,以貴祔葬順冢,立雙廟祀之。」

《宋史》對二人的行為是大加讚揚的,絲毫沒有貶低的意味。

特別是堅決不投降蒙古的文天祥被殺后,《宋史》的編撰者是這樣評論的:「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蒙古統治下的文人讚揚文天祥是一代「偉人」。這樣的評價不謂不高。當然,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激勵後來的人,為當朝賣命,不要投降。

可惜,這樣的思維邏輯,今天的人根本沒有學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