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釋,何以永信?

[複製鏈接]

551

主題

681

帖子

33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泰山不倒松

Rank: 4

積分
33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8-5 2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和尚釋永信,最近估計會想起這句菩提偈。無論他佛法修為是否夠高,最近圍繞著釋永信這個名字的塵世紛擾,一定會走進這個已執掌少林寺28年之久的年輕宗教領袖心中。
  對啊,年輕,他才50歲呢。可他已是300多年來,「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的第二位方丈。
  軌跡
  想起釋永信時,島君心中總會不合時宜的出現一些不相關的人。比如,潘石屹、柳傳志、俞敏洪……想必你也知道,我想到的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裡,通過自己雙手改變命運的大企業家。
  嗯,本質上,釋永信在個人奮鬥層面,跟他們有著極為相似的人生軌跡。
  時間回到1981年,只有16歲的劉應成,也就是後來的釋永信,來到少林寺時,看到的是一座破廟,20多個和尚,在28畝薄地之上,早晚兩頓玉米糊糊,中午每人倆饅頭。對他來說,唯一的好消息是,他的師傅是住持行正,幾年後,師傅就成了方丈。
  根正苗紅出身好,誰用誰知道。
  儘管清苦,釋永信從進入少林寺始,就踏出了過去幾百年裡,和尚們都難以想象的步伐。
  你看這和尚,1981年進入少林寺,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就點燃了全國人民的少林熱情,一直延續到今天。雖說時值文革之後,釋永信進入少林寺尚有些風險,但更大的時代背景是改革開放,這30多年少林寺和釋永信本人,無論是財富還是名望的急速擴張,都有著濃重的時代印記。
  這個時候,釋永信要做的和能做的事情並不多,畢竟還是個毛孩子。我們用稍微俗一點的視角回望那幾年,會發現釋永信做了一件非常正確的事:伺候好師傅行正法師。
  那段經歷,對釋永信後來的人生軌跡,應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為,他跟著師傅做的最多的是,長期奔波於北京和鄭州等地上訪,去要回少林寺的寺院產權。他在書里回憶說,當時方丈去登封縣城,三角五分的車票也捨不得花;師徒二人在北京的中國佛協,只能住對面連洗澡加睡覺共收1塊錢的澡堂子。
  1986年,行正出任方丈。1987年,行正圓寂,釋永信出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全面主持寺院工作。這一年,他還有一張娃娃臉,22歲。
  據說,行正方丈圓寂之前,將衣缽傳於釋永信時傳了句期望,「多蓋些房,多存些糧」。
  嗯,如今,少林寺的資產規模,許多人已無從想象。而媒體從少林無形資產公司註冊資料里能看到的是,釋永信持股80%,旗下投資了7家子公司。俠客島(xiake_island)把釋永信跟房地產大鱷比,並非一時興起。
  如今已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釋永信,如果哪天在黑色的公務車裡望向佛教協會對面,滿滿的都是自己十幾歲的影子,那一定是人生贏家最該有的樣子。
  告訴我,你看到了一個不能更勵志的故事。
  質疑
  可是。
  你眼見他,坐賓士,打飛的,紅光滿面,走遍歐洲,去過美國,去澳洲一擲千金置下產業,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拿著蘋果手機,與各路大小官員一線二線三線明星談笑風生,帶著巨大的訪問團走遍世界永不停歇,揣著弘揚文化的主題到達了大部分人一輩子難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看著這個被清規戒律束縛著的人,上躥下跳於據說屬於你的紅塵世界,怎能讓人爽得起來。何況,他,妹,的,他還那麼有錢。
  其實,釋永信在佛教傳入中國后的漫漫歷史中,並不是多特殊的一個。甚至,他也不是最有錢的一個,即使在少林寺歷史上。要知道,就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只是傳說,少林寺歷史上受歷代帝王冊封、行賞的可都貨真價實,一下子撥給你那麼多錢,那麼多地,那麼高地位,還都不用上稅,哪是如今兢兢業業耕耘於斯,還要跟當地政府扯皮的釋永信所能羨慕的來?
  對名山寶剎來說,有錢本是常態。
  比如咱們著名的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之後,經人介紹入五台山文殊院剃髮為僧。可是魯智深同志帶著一臉不羈的樣子,以及剛殺過人的氣息,到了這五台山腳下時卻發現,雖然自己已經如此有型了,可就連口酒都買不到。不是沒貨,是人家看到他是五台山的和尚后,根本不賣。
  注意,這裡沒有涉及到不能賣酒給和尚的道德問題,人家是單純的不敢賣給五台山和尚。
  「我們見關著本寺的本錢,見住著本寺的屋宇,如何敢賣與你吃?」這是挑擔賣酒的漢子說的。
  「師父少罪,小人住的房屋也是寺里的,本錢也是寺里的,長老已有法旨,但是小人們賣酒與寺里僧人吃了,便是追了小人們本錢,又趕出屋。因此,只得休怪」。這是酒店老闆說的。
  從這裡能看出什麼?這文殊院周圍數十里內,不但土地和房子是寺里的,就連做買賣的也靠寺里本錢,只要不聽話,那慈悲為懷的我們,也只好含淚趕你走了阿彌陀佛。
  回到少林寺。如今少林寺周邊全靠著這個寺院。可是如果,釋永信之輩當初不做這些產業會如何?
  別說,這和尚自己想得很清楚。那時,《少林寺》已經帶火了周圍村民,武校、店鋪以及數不清的人,包圍了少林寺周邊。「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少林寺的生存環境、文化空間幾乎都沒有了。我擔心的是,如果少林寺在嵩山的空間沒有了,那麼少林寺在中國、在世界的空間也將會失去。」
  嗯,你總怪他和尚太過「出世」,小心和尚怪你太過迂腐。
  就這樣,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釋永信和少林寺一起,開始飛黃騰達。他和歷史上那些著名僧人最大的區別可能是,釋永信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一路湧來,順之者昌。
  禪性
  段子手們掐指一算,時隔一千多年,再去鬧少林寺方丈的私生子問題可不是個好事,因為上次少林方丈被查私生子還是1000多年前,蕭遠山費盡30年查清真相,結果導致一場武林浩劫。
  如今,即使釋永信真的倒下,也不會有什麼武林浩劫。這個時代多美好啊,哪個大俠倒了,我們都能愉快的生活。
  可是釋永信的故事,無論結果如何,總讓我感覺,事實與輿論所討論的,完全是兩碼事。無需知道最終結果,現在的狀況可以言之鑿鑿的是,輿論中不少人想象出了一個情景,硬套到了釋永信頭上。上世紀早期,李普曼就在《公共輿論》一書里說,輿論里啊,就是一個「擬態環境」——試著向讀者描述現實,但終究不是現實的樣子。
  這套把戲,見多了也就煩了。替司法做決定,替寺院做決定,就是做不好自己人生的任何一個決定,是為鍵盤俠。
  如何度過眼前這樣的時間,對於一個佛教徒來說,至少有兩種選擇。
  在禪宗的真正創始人六祖惠能之前,中國對於佛教的理解其實不是文章開頭的四句偈語,而是五祖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所總結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再對比一下惠能反駁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何處惹塵埃。」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前者認為,樹和鏡子都是招灰的啊,想要乾淨就要勤擦拭。所以,修行的方式就要艱苦一點,要有各種戒律,要通過讓自己吃苦作為條件,不斷接近佛陀的世界。
  後者認為,本來人家乾乾淨淨的啊,佛性哪有什麼污染。一切都是虛幻的,沒有苦修可以到的彼岸,此岸就是彼岸。小夥子,麻煩你大徹大悟一下,一轉身,一切都清楚啦。
  葛兆光先生總結說,前者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立場,後者是佛教中國化后的基本立場。
  無需替釋永信擔心。他個人的安危,要靠法律和寺里的清規戒律來最終決定,身處滾滾紅塵之中,最終其他人都愛莫能助。你愛他也好,恨他也罷,憤怒或憐憫的眼神都無濟於事。
  只是這場風波,既然發源於漢傳佛教禪宗祖庭的少林寺,無論釋永信還是輿論場,大概都需要那一轉身的智慧了。
頻繁回頭的人,走不了多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