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大中華劇院里,女演員們身著旗袍或皮草,手持孔雀扇,精緻的裝束中,東方美與西方美巧妙地交匯在一起。
唐人街看的什麼戲?當然是中國戲劇。而且不是別的劇種,正是廣東粵劇。
據1852年10月28日美國《阿爾塔加利福利亞日報》報道,一個名叫「鴻福堂」的粵劇戲班在舊金山演出。這是美洲較早出現的關於粵劇的記載。一百年後的1957年,美國一位藝術家發現了一批珍貴的照片,成為舊金山粵劇研究的重要資料。據賴伯疆、黃鏡明合著的《粵劇史》記載:「1983年8月24日英文報《中國日報》發表了裘德·普林賓的《對美國華人的研究》,文中稱1957年,華裔藝術家偉利· 王在舊金山薩克拉曼多街的一處工地里發現了七百多張粵劇劇照,后經居留美國的中國漫畫家、記者作家傑克陳領導的一個研究組鑒定,早在加利福利亞州發現黃金礦藏的時候,粵劇戲班就到美國演出了……1983年三藩市出版的《時代報》,也根據上述的粵劇團劇照的發現而認為,第一個廣東粵劇戲班早在1852年的淘金高潮中,已經在美國演出了。」
隨後不久,粵劇也傳到了歐洲。王韜《漫遊隨錄》記載了清同治六年(1867)第二屆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的粵劇演出。「有粵人攜優伶一班至,旗幟新鮮,冠服華麗,登台演劇,觀眾神移,日贏金錢無算。」
據目前可考的資料來看,歐美人最早看到的「中國戲劇」,其實就是粵劇,隨後才是京劇。
當年美國報紙上的戲評,可見洋人對粵劇的觀感。他們最喜歡的是華麗的衣服和精彩的特技,對於語言不通的唱腔和震耳的鑼鼓,則不太感興趣。有些洋觀眾甚至把粵劇當成「功夫片」,希望看戲時多點「武術」,少點音樂。
此外,由於西方戲劇很早就開始男女同台演出,洋觀眾對粵劇的男花旦也不太接受,甚至有人以為男花旦和他們的閹童男高音一樣,是作了「犧牲」的。
因為有了粵劇男花旦不討好的前車之鑒,梅蘭芳1930年赴美國演出時,齊如山就很注重突出梅蘭芳在生活中的「陽剛氣」,用了大量穿西裝的生活照片來做形象宣傳。觀眾發現台上如此婀娜的仙女在台下是一個堂堂健康好男兒,不禁被他的藝術技藝深深折服,為其瘋狂。
兩大粵劇戲院互唱對台戲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的粵劇名伶開始頻繁到美國演出,專門的粵劇演出場所也陸續出現。
在偉利·王發現的七百多張粵劇劇照中,有一張照片上有題字,寫著「一八八三年在舊金山積臣街戲院之粵劇演出」。這個位於積臣街的戲院,就是著名的大中華戲院。至上世紀20年代,美國舊金山有兩個最主要的粵劇戲院,分別是大舞台戲院和大中華戲院。大舞台由清末保皇黨支持,大中華的後台則是國民黨。兩個戲院水火不容,連藝人之間也有所顧忌,很少互相走動。
1926年,大中華戲院上演革命粵劇,支援孫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義。
1927年,名伶牡丹蘇、譚蘭卿在大舞台上演《佳偶誤逃》。李雪芳、牡丹蘇演出時事粵劇《沙基慘案》和《淚灑雙星》。
同年,大中華演《還我河山》、《愛國兒女》等進步劇。還專門從國內聘請白駒榮到舊金山演出,同行的有著名粵劇藝人新珠、子喉七,演齣劇目有《泣荊花》、《醜女洞房》等。白駒榮他們帶來水平較高的戲,幫當地藝人健全戲班制度,端正颱風,擯棄一些低俗的劇目,使得當地粵劇演出的整體水平得以提高。
此後,粵劇在海外長足發展,開始有一些真正的洋粉絲了。布萊希特在紐約唐人街看完粵劇后,就曾和朋友討論,想嘗試把中國戲劇舞台的一些技巧應用到歐美劇場中。不知這位重量級粉絲看戲時,有沒有學會幾句廣東話呢?
譚育蘭,大明星劇院的第一出水芙蓉
身穿皮草的大中華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