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統節日的民俗內涵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5-7-21 1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今年剛剛過完的端午節里,有一件事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議論。這件事的起因是網上有一位學者提出,端午節在互相問候時,不適合跟朋友說「端午快樂」,因為端午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節日,不過可以說「端午安康」。這個關於祝語的消息一出,便引發了眾多媒體和網友們的轉發,同時也引來了很多爭論。有不少網友對此表示了反對,也有一些專家進行了反駁,而且引用了相關古籍中的文字記錄。

大家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源流複雜、內涵豐富,在漫長的傳承發展中,不少的節日都融合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比如端午節。筆者認為,倘若像那位學者那樣,把端午節簡單標記為「悲壯嚴肅」或「歡樂喜慶」是不妥當的。因為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千百年來,端午既被賦予了悲情色彩,人們在這天要祭祀先賢;同時也要表達歡樂,比如插艾葉、包粽子、賽龍舟等在端午節里必不可少的民風民俗。所以,如果只看到文化內涵的沉重一面,而看不到歡快的一面,顯然是一種片面的解讀。

對於這場是「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的爭論,其實歷史和民俗對這個問題早已經有明確的論斷了。對於老百姓來說,不會因此而那麼糾結,以後的端午節該怎麼過還怎麼過。但是,這場爭論中所反映出來的作為普通百姓的我們對傳統節日認知模糊,傳統文化修養不夠等問題,還是值得我們進行反思的。



不管端午節互祝「快樂」也好,還是互祝「安康」也罷,在筆者看來,只能說明整個社會和公眾對端午的理解還處於一知半解當中。當國家把端午節定為法定假期的時候,人們看到的只是單純的假日和福利的增加,而沒有注意到對端午節本身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領悟,所以才會出現這次的爭論。



大家可以感覺到,近些年來,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的流失越發嚴重。之前有調查顯示,93.6%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春節已經變味,只有4.6%的人認為春節的內涵未變。再拿端午節來說,端午節是近幾年被納入國家法定假日的,由於它成為了一個適合於旅遊的「小長假」,所以這個節日和許多傳統節日一樣,其中的很多傳統文化內涵都被弱化了,幾乎又變成了一個和十一大同小異的「旅遊節」。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們的傳統文化內涵傳承就有可能會出現斷裂。

那麼,應該如何避免這種局面呢?筆者認為,在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被不斷物質化、商品化,逐漸淪為經濟利益的附庸的今天,對於如何過傳統節日,我們普通人依舊需要補課。對於傳統文化和習俗,我們不能光靠專家的闡釋,還需要自身的努力,走進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只有提高自己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的正確認知和理解,不斷加強親身體驗,同時避免傳統節日被邊緣化,才能更好的讓自己的文化修養得以提高,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發揮節日的文化和精神價值。
沙發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5-7-22 09:58 | 只看該作者
多增加一些傳統文化的活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