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重振製造業的努力,在許多時候受到政治運轉效率低下的制約。怎麼提高再工業化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是靠市場自發秩序完成的。以美國低端製造業為例,過去美國成衣品牌大多不掛「Made in USA」的標籤,這是因為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規定,「Made in USA」標籤的產品,幾乎所有的部件、製造過程及勞動力均須出自美國,這意味著極高的經營成本。但在美國政府改善製造業環境后,不僅是通用汽車、蘋果、英特爾等高端製造業,許多制衣、造鞋、造玩具的低端製造業企業也開始迴流。
之所以出現這種趨勢,一方面是美國研究機構不斷發布中國等製造業大國的領先地位即將消失等信息,比如波士頓諮詢公司認為,中國製造業的領先優勢只能再保持5 年。這些信息為美國製造業迴流提供了參考依據。另一方面,將業務遷回國內能夠節約管理和行政成本,還便於掌控產品質量,這消解了美國製造業在海外生產的部分成本優勢。許多美國企業還「聰明」地利用了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感,為「Made in USA」注入價值概念,包裝為良好設計、勞工待遇公平、能夠體現愛國精神的產物。比如,American Apparel的口號是「拒絕血汗工廠」,以此對沖低競爭力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