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晚清軍事變革:在利益集團的互相掣肘中被拆台(二)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6-26 1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塑造軍民尚武氣質推動晚清軍事變革

  甲午戰爭使晚清軍事變革由「師夷」走向「變器」,由「變器」走向「變道」 「尚武」是當時人們一種很朦朧和模糊的認識和提法,實際上它的含義並不僅僅局限於崇尚武力,還包含了國防意識、英雄主義以及民族精神,等等。

  「尚武」在各國的軍事變革中本不是一個問題,但對於傳統上「重文輕武」的中國來說,卻是當時軍事變革中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一場戰爭。戰前,很少有人會預料到,堂堂天朝大國經過幾十年軍事變革后,會輸給「蕞爾島夷」。

  但是,過去被中國看不起的學生日本,在經過一代人的努力之後,卻無情地擊敗了自己的老師。因此,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刺激相當大,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敗得不甘心,敗得不光彩」。

  悲痛之餘,人們開始全面、長久的反省與思考,內容涉及裝備技術、軍事體制、戰略戰術、官僚體制、偶然因素、地理環境等許多方面。從此,晚清軍事變革開始超越物質層面,進而從政治文化層面來探索中國軍事落後、戰爭失敗的根源,由「師夷」走向「變器」,由「變器」走向「變道」。所謂「變道」,主要包括政治軍事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政治上的主題是「變法」,文化上的主題是「尚武」。

  甲午戰爭慘敗之後,很多中國人奔赴日本學習、考察,探求中國失敗之因或進步之路。1906年,留日學生已達到一萬人左右,其中軍事留學生約佔20%左右。這批學生到日本之後,感覺到了中日文化的強烈反差。他們認為中國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國民國防意識淡漠、軍人戰鬥精神缺乏、長期「重文輕武」文化傳統是其中重要原因。

  當年,梁啟超看見日本軍營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際,場面非常熱烈。而最震撼其心魄的,還是其中為新兵題寫的標語——「祈戰死」。梁啟超感慨道:「中國歷代詩歌皆言從軍苦,日本之詩歌無不言從軍樂」,「何相反之甚耶!」

  自鴉片戰爭以後,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時的中國存在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主戰」觀點認為,帝國主義非常強大,反抗極其艱難。但是,為了國家獨立、民族生存,只應該誓死抵抗,不應該苟且偷生。中國雖落後,但地廣人多,只要前仆後繼,堅持到底,最後必然能夠取得勝利。既走一條「抗擊—堅持—勝利」的道路。 「和戎」觀點則認為,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以武力反抗必遭失敗,求和是實事求是的負責態度,是真正「愛國」,而主張抵抗則是不負責任的「蠻幹」。因此,最為明智的策略是放棄武力抵抗,儘早與侵略者簽訂和約,然後集中全力搞軍事近代化,等趕上西方以後再跟他們較量。即走一條「和局—自強—禦侮」的道路。

  但是,通過對鴉片戰爭以來反侵略戰爭史的考察,很多人意識到,以「和」為主的策略根本不能保證民族的和平與安全。因為「和戎」道路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積貧積弱的中國,靠什麼來爭取和局?

  最初,晚清統治者採取簽訂「和約」的方式,希望通過有限度地犧牲一定的國家利益來換取和平。但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每次大量主權或經濟利益的損失,換來的是帝國主義更大的貪婪、更大的侵略。最初僅僅只有英國侵略中國,後來沙俄、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接踵而至,最後迎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歷史的沉痛教訓告訴人們,雖然輕易動武是不明智的選擇,但等到發展起來再進行反擊是根本行不通的。

  尚武強軍大興,軍人和軍人文化從社會的邊緣,逐漸進入社會變革的中心 如何才能提高軍人甚至全民的尚武意識?

  當時有識之士的做法是,一是鼓吹戰爭意識。藍天蔚認為:「畏戰之國,其國必受戰禍。戒殺人者,人攘奪其國。」壯遊認為:「聞戰則喜,戰死而相與賀,國未有不雄者。」

  藍天蔚和壯遊都曾經留學東瀛,對日本尚武文化的感受非常深刻。他們認為戰爭是文明的階梯,沒有如火如荼的戰爭,也就沒有社會和文明的進步。這種對戰爭的崇拜固然很偏激,但從結果上看,實際是對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矯枉過正,其目的則是為了民族的救亡圖存。

  二是極力謳歌軍人。國家處於危難之境,軍人的擔當精神尤其重要。蔡鍔所著《軍國民篇》影響極大,其中談道:「兵者,國家之干城,國民之犧牲,天下之可尊、可敬、可馨香而祝者,莫兵若也。」

  美國學者鮑威爾曾說,晚清時期中國軍事近代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軍人地位低下,軍事職業缺乏吸引力,軍隊難以吸收優秀人才。而軍人素質的低下,又是軍隊戰鬥力衰落的根本因素。因此,提高軍人地位,塑造一個掌握近代軍事知識體系的、新的社會精英階層,成為當時大多數人的共識,也為軍事近代化注入了生機和動力。

  三是倡導兵魂國魂。1899年12月23日,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發表題為《中國魂安在乎》一文說:「今日所最要者,則製造中國魂是也。中國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為有魂之國。」當變革社會需要一種震撼國民心靈以激發民族奮進的力量時,尚武愛國的軍人精神與軍人形象往往成為合適的選擇。當時的有識之士試圖以尚武愛國的「兵魂」作為陶鑄國魂的基石,再通過全民尚武的環境來進一步塑造兵魂,從而使兵魂國魂相互激蕩、互相促進,形成朝氣蓬勃的國民性格。

  四是加強國民教育。一些知識分子把「尚武」精神遺失歸為教育問題。蔡鍔曾翻閱日本小學生課本,發現其中有很多關於愛國尊皇、海陸戰事、軍艦炮彈等方面內容,其用意在於「養成其(指學生)軍人性質於不知不覺之中耳」。反觀中國,當學生正處於「體魄與腦筋發達之時代」,卻天天「授以仁義禮智、三綱五常之高義」,「或讀以靡靡無謂之辭章,不數年遂使英穎之青年化為八十老翁,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受病最深者,愈為世所推崇,乃復將其類我之技,遺毒來者,代帶相承,無有已時。」

  在愛國尚武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的國民教育有了很大變化。1906年3月,清王朝學部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提出:「凡中小學堂各種教科書,必寓軍國民主義,俾兒童熟見而習聞之。國文、歷史、地理等科,宜淺述海陸戰爭之事迹,繪畫炮台、兵艦、旗幟之圖形,敘列戎窮邊、出使絕域之勛業;於音樂一科,則恭輯國朝之武功戰事,演為詩歌,其後先死綏諸臣,尤宜鼓吹扢揚,以勵其百折不回視死如歸之志;體操一科,幼稚者以遊戲體操發育其身體,稍長者以兵式體操嚴格其紀律,而尤時時勗(同「勖」)以守秩序、養成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學生要求著制服,其式樣系仿軍服而成,軍事訓練甚至包括進行步槍實彈射擊等課程。

  當時全國上下如火如荼的尚武強軍思潮,對晚清軍事變革產生了很大影響。以尚武為核心的軍事精神,諸如勇敢善戰、誠實無欺、守紀服從、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逐漸蓬勃發展起來,一些軍人開始擺脫自卑,軍人這個職業得到廣泛的社會尊重。

  這個階段,軍人和軍人文化從社會的邊緣,逐漸進入社會變革的中心。尤其是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參與軍事的熱情迅速高漲,軍事職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判斷逐漸提高,為軍事近代化變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也對爾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中國軍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但是,大多數軍人包括普通國民,由於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過於強化軍隊和武力的地位與作用,缺乏進步的民主、共和思想作為基礎,也沒有先進的理想和信仰作為引導,從而導致這場軍事文化的變革未能全面、徹底、健康發展,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後來出現的軍事強人擁兵自重、軍閥混戰現象與此也有一定關係。

  各方利益處理不妥導致軍事變革效果受損

  保守派改革派為各自利益相互掣肘,清廷不排解反利用矛盾進行牽制 美國史學家杜普伊曾說:「上次戰爭中的一代軍人,他們習慣於那些陳舊的武器裝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過了時的軍事思想,他們正是靠著這些裝備和思想飛黃騰達的。」

  晚清軍事變革反對派的思想之所以保守,固然是由於其觀念落後,同時也在於他們是舊體制的受益者。當時,傳統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早已習慣弓馬騎射,按照近代化的標準,首先需要整頓的就是他們。

  洋務運動期間的軍隊編製體制變革之難,就因為要打破大大小小舊軍人的鐵飯碗。洋務派每有一項新的舉措,保守派總要跳出來設置障礙,導致一些改革進行不下去。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沙發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6-26 10:15 | 只看該作者
  同樣,軍事改革派的思想之所以先進,固然因為思想觀念超前,或者有理想和信仰,具有愛國愛軍情懷,但部分原因也在於他們是新體制或新舊體制轉換中的受益者。像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人物,通過訓練軍隊、購買武器、開辦軍事工業,使自己的勢力得到極大擴張。這些內在的利益矛盾和衝突,決定了晚清軍事變革的規模、速度甚至整個面貌。

  由於新舊軍事體制的轉換,必然導致一部分人的利益暫時受到損失。如果沒有給這些人找到合適的出路,尤其是沒有安置好那些根本利益受到損害的群體,改革也不可能順利向前推進。在清朝兵制由古代向近代轉化的過程中,大量湘軍、綠營士兵因被裁減后缺乏相應安置措施而流入社會,後來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對此,近代軍事家蔣百里曾說:「無勇決之志者,不能開裁兵之先;無精密之智者,不能善裁兵之後也。」兩者比較起來,有時後者更為重要。

  同時,如果改革者得不到軍事體制轉型帶來的實惠,軍事變革也很難持續向前推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利益驅使,就沒有持久的改革動力。

  但是,一旦軍事變革成為一個利益大蛋糕時,軍事變革局面往往會產生嚴重的分散性。

  在晚清,由於改革派從本利益集團出發,相互拆台,各領域很難形成聯合。無論是訓練新式軍隊、創辦陸海軍學校,還是開辦近代軍事工業,都是各自為政。更為重要的是,清王朝最高統治者不但不努力消除這些問題,有些時候還故意製造矛盾,以便於自己扶植一派牽制一派。

  當年,曾國藩湘系集團勢力過於強大,清廷就放任李鴻章淮系集團,使之與湘系集團抗衡;曾國藩去世后,清廷又支持左宗棠集團,使之與迅速發展起來的淮系集團抗衡;左宗棠去世后,清廷又扶植張之洞與李鴻章分庭抗禮。清廷採用的這種「平衡」,嚴重影響了軍事變革的順利發展。

  波及全國的洋務運動雖然聲勢浩大,但由於政治鬥爭的影響,在中央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全盤的安排,致使晚清軍事變革未能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取得應有的系統效應。

  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沒有得到平衡兼顧,晚清軍事變革未能突破「瓶頸」 在晚清,無論是洋務運動期間還是「新政」階段,軍事改革的參與者往往又是被改革的對象。在軍事變革過程中,從慈禧太後到許多封疆大吏,都「恨不得一夜之間打造出一直新式的八旗部隊」。但是,當軍事變革的方案涉及到自己時,這些人往往變得猶豫不決,甚至轉化為變革的否定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是任何一場軍事變革需要突破的「瓶頸」問題。

  馬克思關於利益問題的完整表述是這樣:「有一種心理學專門用細小的理由來解釋大事情。它正確地猜測到了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但是它由此得出了不正確的結論,只有『細小的』利益,只有不變的利己的利益。」

  現在很多人引用馬克思這段話的時候,斷章取義,只引用前半部分,不引用後半部分。馬克思的本意是:一個人為利益而奮鬥是沒有錯的,但關鍵在於利益不僅有個人利益,還應有集體利益,應該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一致起來。

  因此,一場軍事變革的興衰成敗,不僅在於軍事變革的參與者是否有魄力挑戰保守派的利益,有智慧處理複雜的利益關係,還在於他們是否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進而營造出一種個人利益服從軍隊利益、國家利益的時代氛圍。

  總之,軍事變革中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格局不足為奇,古今中外都存在這個「瓶頸」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才能既能打破舊體制,又能避免社會震蕩;既能防止利益不均衡,又能防止改革不集中;既能維護國家利益、軍隊利益,又能照顧到個人利益,等等。只有突破這些困局,軍事變革才能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2: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