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基因食品有害?權威機構和專家破解「反轉」謠言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5-6-25 2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5年6月19日伍君儀 來源:科學公園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在國際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通過安全評估,不太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中國農業科學家:「凡是經過嚴格科學的安全評價、依法審批的轉基因的植物和食品都是安全的。」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的農作物不斷增加,特別是轉基因食品,已經逐步進入人們的菜籃子。然而,國內外一直有質疑「轉基因」的聲音,還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反轉」浪潮。在微信上,大量公眾號刊登《吃這個會陽痿、絕經、患癌、白血病!請馬上告訴身邊的人!》之類的「反轉」帖子,其中通常會引述一些「科研發現」揭露轉基因有害的「黑幕」,瀏覽和轉發量都相當驚人。其實,轉基因在科學界並不存在所謂的爭議,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早已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醫學會等權威機構的認可。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對轉基因有真正了解的專家學者紛紛站出來反駁「反轉」謠言,指出別有用心的人在利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心以及對科學技術不了解在妖魔化轉基因技術。而實際上技術更先進、安全評估更嚴格的轉基因食品事實上可能比很多非轉基因食品還要安全。

什麼是轉基因?吃了會把基因轉到我身上嗎?

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其實對這種生物工程技術缺乏了解。轉基因生物就是用DNA體外重組的技術把需要的基因(目的基因)從一個物種轉給另一個物種,實現性狀改良。例如,科學家將蘇雲金芽胞桿菌(Bt)的一種抗蟲基因導入多種農作物,使其能持續產生殺蟲蛋白,可有效控制蟲害;近年來鬧得沸沸揚揚的「黃金大米」,是把玉米和一種常見土壤細菌的基因片段轉給大米,讓大米富含β-胡蘿蔔素,可以補充人體內的維生素A。美國肯塔基大學農業學院昆蟲學家裡克·貝辛表示,基因工程技術讓科學家能夠準確地把已知結構和功能的基因添加到農作物中,專家知道這些基因如何發揮作用,製造怎麼樣的蛋白質。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原副主任黃大昉介紹說,目前國內公眾能吃到的轉基因食品有在廣東和海南種植較多的國產番木瓜,還有這幾年由進口轉基因大豆和油菜加工而成的食用油等食品。網上流傳所謂《中國轉基因食品黑名單》中列出的小西紅柿(聖女果)、甜玉米、冬棗、紫色地瓜等其實並非轉基因的。

在「反轉」的質疑浪潮中,有人擔心「吃了轉基因的食物,會把基因轉到我的身上」。對此黃大昉解釋說,這是對基因概念不了解引發的擔心。基因存在於生物細胞里的核酸(DNA)分子上,實際上我們每天吃的食品,無論是不是轉基因食品,都包含千千萬萬個細胞,每個細胞又含有千千萬萬種基因。食物進入人體消化道后,基因原來攜帶的遺傳信息很快就會被分解破壞,基因中的核酸碎片最後與蛋白質、澱粉、脂肪一樣被人體吸收,不會進入生殖系統而導致遺傳改變,「如果吃了蘋果、蔬菜、豬肉就改變了我們自身的生理和遺傳特性,那世界豈不早就亂套了?」

歐洲人不吃?美國人不吃?農業部幼兒園不吃?

網上的「反轉」的帖子不厭其煩地宣稱轉基因是「歐盟絕對禁止、美國人不吃、農業部幼兒園禁止……」,事實上真的都不吃嗎?

今年4月24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批准10種新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轉基因食品或飼料上市,其官方聲明指出,這些轉基因產品通過了全面的審查流程,包括由歐洲食品安全局與各成員國合作實施的風險評估,證明是安全的。至今,歐盟共批准了58種轉基因食品和飼料在歐盟上市,包括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和甜菜。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組織(ISAAA)發布的數據顯示,歐盟每年大約進口3000萬噸轉基因作物。據悉,被批准在歐盟上市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極少數是作為飼料或工業原料,其餘絕大部分是作為食品被消費者食用的。

截止到2014年,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過了7300萬公頃,也超過了其可耕種面積1.8億公頃的40%。目前,美國政府不要求轉基因食品貼特別的標籤以告知消費者是「轉基因」。這意味著美國人民天天都在大量食用轉基因食品,「美國人不吃」的謠言不攻自破。黃大昉稱,轉基因技術發展最早的是美國,第一個轉基因食品從1996年就開始吃了。

至於「農業部幼兒園禁止吃轉基因」,黃大昉解釋說,這是五、六年前開始傳的,當時部分家長害怕轉基因,要求幼兒園不能讓孩子吃,園方便發聲明稱「我們沒有轉基因食品」,隨即被別有用心的人借題發揮炒作,實際上農業部從來沒有下過禁止的文件,也已反覆澄清。同樣,所謂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禁止」轉基因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且看權威機構和專家怎麼說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聲明:「目前在國際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通過安全評估,不太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此外,在已經批准轉基因食品的國家中,公眾食用這些食品沒有導致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1】

歐盟委員會總結了50項關於農作物生物技術安全性的研究,結論是:「認為轉基因生物比傳統作物、生物對環境、食品和飼養有更高的風險,是沒有科學證據的。」【2】

美國醫學會關於轉基因生物的報告得出結論:「經生物工程處理的食品已被食用近20年,期間沒有對人體健康有明顯後果的報告被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文獻報道或證實。」【3】

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植物遺傳學家帕梅拉·羅納德教授曾表示:「轉基因作物商業化14年來,總共累計種植20億英畝,沒有文獻報道它們對對健康或環境產生不良效應。」【4】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引述歐盟轉基因評估報告的結論:為了克服公眾疑慮,研究轉基因技術的生物安全性,歐盟已經投入3億歐元,在超過25年的時間裡,有500多個獨立研究小組的130多個研究項目得出結論——轉基因技術並不比常規育種技術風險更大。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醫學會、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等眾多機構的共識。

黃大昉稱,凡是經過嚴格科學的安全評價、依法審批的轉基因的植物和食品都是安全的,和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事實上,轉基因大規模產業化已經20年了,沒有發生一例安全問題。姜韜舉了一個例子:我國每年有6000萬噸左右的轉基因豆粕用於飼料,其中被用於喂的雞就達到百億隻的規模,多達數十代,表明轉基因飼料沒有給食用雞帶來任何問題。

黃大昉補充說,一些轉基因食品甚至比同類的非轉基因食品更安全,例如轉基因抗蟲玉米不但殺死害蟲,還防止蟲害導致的二次污染——玉米傷口容易有真菌寄生,產生黃麴黴素、鐮刀菌素等毒素,轉基因技術簡介減少了玉米的毒素,因而更安全。

轉基因存在科學爭議?「轉基因有害」研究如何解釋?

在「反轉」浪潮中,最核心的觀點是:「轉基因在科學界存在爭議!」依據是近年來一些「發現」轉基因技術有害的研究。其實這些研究經不起推敲,未被主流科學界認可,甚至只是謠傳。例如:

2005年,俄羅斯生物學家伊麗娜·葉爾馬科娃通過媒體發聲稱,做實驗發現食用轉基因大豆的雄性小鼠睾丸顏色變藍,結構發生改變,出現絕育現象。然而,這項研究僅見於普通大眾媒體報道,卻未公開發表於任何經過同行評議的專業科學期刊。

2012年,法國分子生物學教授塞拉利尼團隊發表論文稱,用抗除草劑的轉基因玉米餵養大鼠后,大鼠紛紛死於乳腺腫瘤和肝臟疾病。他們展示長有乒乓球般大小腫瘤的大鼠圖片,造成民眾恐懼。然而,歐洲毒性病理學會、法國毒性病理學會等權威科學組織對該研究進行獨立審查后認為,那只是「學術垃圾」。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該研究「不正當地設計、分析和報告」。次年,塞拉利尼的研究論文被相關科研雜誌撤稿。

在國內,一個廣為流傳的「驚人研究結果」稱「轉基因玉米致廣西大學生精液異常」,源於2009年的一篇碩士生畢業時論文《217例廣西在校大學生志願者精液質量分析》,但該研究與轉基因玉米無關。傳言「造成精液異常」的「轉基因玉米品種迪卡007/008」經廣西種子管理局檢驗,根本不含轉基因成分。

轉基因導致「三代不育」、免疫疾病、加速衰老……很多關於轉基因的謠言出自「美國環境醫學科學院」(AAEM),其實這是一個民間組織,其合法性、權威性存在爭議,還上了著名國際打假網站「偽醫學觀察」的黑名單。

姜韜認為,上述「爭議」不是主流科學界的爭議,相關人士實為「隔行科學家」,對轉基因的認識水平與專業轉基因科學家存在明顯差距,其言論不具有權威性。要證明轉基因有害,只需要一篇站得住腳的科學論文就夠了,但到目前為止這樣的論文一篇都沒有。隨著科學研究的持續深入,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越來越強,而且轉基因是各國政府、聯合國等相關機構全面監控的。黃大昉也表示,轉基因是科學問題,要講實驗證據,建議關注專業、權威科學機構和管理機構的結論,而不是簡單地「寧可信其有」。

轉基因食品是否經過安全性測試?我是「小白鼠」嗎

不少「反轉」人士指責轉基因產品沒有經過安全性測試,美國孟山都公司等轉基因企業把民眾當成試驗的「小白鼠」。例如,有傳言稱:「科學家將玉米的某段基因加入到大豆、小麥和貝類動物的基因中,蛋白質也隨基因加了進去,那麼,以前吃玉米過敏的人就可能對這些大豆、小麥和貝類食品過敏。」

事實上,在轉基因作物研究的早期就會檢查過敏性,例如一種含有巴西堅果DNA的轉基因大豆被測出致敏性后便被叫停了,根本沒有機會上市。根據2008年一項研究,轉基因產品還沒產生過一例食物過敏。諷刺的是,有調查發現市面上10種常見的食品引起了95%的食物過敏,這些非轉基因食品在上市前無需經過檢測,造成消費者過敏后也不用下架。

黃大昉稱,公眾往往想要絕對安全的東西,但任何技術都有風險,只要科學研究把風險控制住了就是安全的。目前評價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程序和方法是經過國內外長期研究總結出來的,包括了對實驗動物對後代的影響。姜韜表示,轉基因食品經過了最嚴格的安全評估,而很多非轉基因食品卻沒有做到,例如:對轉基因作物要檢測和評估「預期性狀」和「非預期性狀」,而傳統雜交作物則無法進行這些項目,「兩種育種方式實質上都是為了實現基因的轉移,而轉基因育種技術則體現出高度的可控性。」

科學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原副主任黃大昉,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

參考資料:

【1】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http://www.who.int/foodsafety/ar ... y-modified-food/en/

【2】Commission publishes compendium of results of EU-funded research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_IP-10-1688_en.htm

【3】The Top 5 Lies About Biotech Crops

http://reason.com/archives/2013/ ... about-biotech-crops

【4】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http://www.skepdic.com/gmo.htmll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