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五海」撐殘局: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的海軍重建

[複製鏈接]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5-6-24 16: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過中法、甲午兩戰,洋務運動耗費巨資建立起來的一支現代化海軍,基本已經不復存在。


  甲午戰爭后,江南、馬尾、大沽等造船廠已基本陷於停頓,只能勉強造些小噸位的運船、拖船等。據《中國近代海軍史》一書,從1895-1911年的16年間,福州馬尾船廠僅造艦艇5艘(運船、拖船、魚雷艇),共計3585噸;江南船塢(1905年,清政府把江南製造總局劃分為江南船塢和江南製造局),也只造了4艘幾百噸的小炮艇,而且造船所用的原料、機器、艦船上所用的武器彈藥都完全依靠外國買來的舊品。清政府造船工業基本上處於停滯癱瘓狀態。甚至,如果繼續造艦購炮,一定會招致「欲禦侮而召侮」的謬論。


  在艱難中復建


  但是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新疆巡撫陶模等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海軍在艱難中復建。1896年,清政府決定重建北洋海軍,由總理衙門負責海軍建設,後來又在陸軍部設海軍處。按照北洋大臣王文韶「逐漸經營,不求速效……北洋海防分別整頓布置、冀漸擴充」的精神,以恢復北洋艦隊為主,補充其他艦隊為輔,主要抓了艦船的添置和人材的培養;其次還進行了一些諸如修理沿海炮台和兵工廠,對現有艦艇加以裁汰和整編等工作。


  7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令整頓福州船廠,籌備自造兵輪,在經費上也相對作了保障。如1898年7月29日諭:「各省如數解撥福建船廠經費。國家講求武備,非添設海軍,籌造兵輪無以為自強之計。」同時,清廷還督促沿海沿江各地籌辦增設水師學堂,並增派留學生出國到日本、英國學習海軍,培養海軍人才。


  在購艦方面,主要依靠從西方列強進口。不過這個時候背負了2億白銀賠款的清政府已經無力購買大船,最終從德國購入3艘防護巡洋艦(Protected Cruiser),分別為「海榮」號、「海籌」號和「海琛」號,排水量2900噸(相當於北洋水師的經遠級巡洋艦),單價163000英鎊。


  由於甲午戰爭的經驗,當時中國高層對日本「吉野」號等艦的高速和速射炮印象深刻,所以又從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購入兩艘與「吉野」號類似的穹甲巡洋艦「海天」號和上文提到的「海圻」號,單價33萬英鎊。這是中國歷史上首例在本國簽訂採購合同的大型軍艦進口生意,可見清政府重建海軍願望的迫切。


  在世界海軍技術飛速發展的19世紀末,即使再買一艘7600噸級的小型鐵甲艦(相當於「定遠」號的噸位),也比不上日本新式的裝甲巡洋艦「八雲」號(9600噸,理論上鐵甲艦應高於巡洋艦)。但是閻京生在《四海一心》一文里認為,從德國購買的「三海」雖然排水量較小,但在技術上仍與同時代德國海軍的同型船處於同一水平,加上設計時考慮了中國海軍的使用特點,性能相當先進,可謂一時之雄,三艦工藝之精良也值得稱道。


  努力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


  來自英國的海天級巡洋艦則符合當時世界著名的巡洋艦設計模式「阿姆斯特朗巡洋艦」的風格——高航速、大續航、高適航,並注重了防護生存能力且「以口徑換數量」用少量大孔徑火炮取代原來大量中小口徑火炮(如「定遠」號那樣)。這些設計都是基於中國的實際要求和甲午戰爭的教訓。


  5艘「海字」號巡洋艦,加上甲午戰爭前的訂自英德的兩艘驅逐艦「飛霆」號和「飛鷹」號。構築了清朝最後10多年歷史裏海軍的中核。由於旅順、青島、威海等良港已經先後失去,新組建的海軍只能以大沽口、煙台等地為基地。此外,大量過去的海軍將領如薩鎮冰、葉祖跬、程璧光等也得到重新起用和提拔。


  1909年7月,海軍事務處將南北洋收歸統一,分為巡洋、長江兩個艦隊,歸清政府統一指揮。巡洋艦隊負責海防,長江艦隊負責長江河防,並根據兩個艦隊所負擔任務的需要,對所屬艦艇進行了調整,調整範圍主要是原來的南北洋艦隊和湖北、江西兩省的兵船,把適於海戰的艦艇調撥到巡洋艦隊,適合於江防的艦艇調到長江艦隊。經調整后,巡洋艦隊有艦艇15艘,其中巡洋艦4艘(「海天」號在1905年不幸觸礁沉沒),驅逐艦1艘,魚雷艇8艘,練習船和運輸船各1艘。長江艦隊有艦艇17艘,其中魚雷炮艇2艘,炮艦12艘,練習艦1艘,運輸船2艘。這兩支艦隊,巡洋艦隊實力最強,清政府任命原北洋艦隊廣丙艦管帶程璧光為巡洋艦隊統領。


  儘管重建后的清朝海軍,不能和過去北洋水師的聲威相比,但是在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努力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1899年,義大利強索浙江三門灣,葉祖跬帶「5海」艦隊嚴陣以待,清政府也據理力爭,絕不退讓,最終逼退了義大利。


  1907年海榮、海籌兩艦出訪東南亞,歷經菲律賓、梭羅、檳榔嶼等地。所到之處,華僑爭先恐後趕往港口,一睹中國軍艦的風采。


  1908年海軍部又派海圻、海容兩艦巡視南洋,商部派員外郎王大貞隨同撫慰華僑。二艦由吳淞起航,歷赴新加坡、巴達維亞、三寶壟、泗水、巴里坤旬、日惹、望加錫、西貢等阜,至4月先後回國。在西貢時,法國印度支那總督專門下令當地放假一天以歡迎中國艦隊。


  1908年澳門葡萄牙人越界浚海,清政府屢與之交涉,派「海籌」、「海容」二艦駐泊澳門邊界,以為威懾,可謂首開中國近代歷史上「炮艦外交」的先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