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悍婦」希拉里:應對崛起中國(組圖)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5-6-16 1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多維新聞/日期: 2015-06-15


  

  


  自4月中旬宣布參選以來,被許為2016美國總統大位最有利挑戰者的希拉里(Hilary Clinton),過去數周除在艾奧瓦州、新罕布希爾州等地毫不起眼的小鎮內通過與學生和中小企東主見面等方式,並進行低調拉票活動外,一直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不過這樣一種情況於6月13日終結,儘管希拉里仍刻意維持著低調及建立溫情親民的形象,但隨著她的首場大型競選集會在紐約拉開帷幕,這位「鐵娘子」的野心也呼之欲出。

  詳觀希拉里的當天演說,雖然其將重點放在把「美國夢」還給美國人,暢談「我不是代表一部分美國人,我是代表所有美國人參加競選」,在外交政策上著墨不多,不過仍可隻言片語當中略窺端倪。繼明言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為「傳統挑戰」,希拉里又提及中國。誠然,她以較為中性的語氣,未把中國列為「安全威脅」,僅稱「應對」中國崛起,但此言卻也不可避免地將新崛起中國置於現有國際秩序主導者美國的對立面。而若通觀當前民主、共和兩黨基本情況,民主黨方面希拉里的一家獨大,共和黨方面則群龍亂斗,無疑加重了外界對於希拉里可能勝選的預期。與此同時,探討「假想總統」希拉里的未來中國政策,在某種意義上也變得極為迫切。

  




  希拉里正式拉開競選大幕

  長久以來,對華關係始終佔據美國外交的要位,尤其在中國正式坐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交椅后,中美關係更是隨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其中最為明顯的變化莫過於,美國對華關係的定位由「最重要的外交關係之一」變為「最重要的外交關係」。基於這樣一種現實,希拉里治下的美國在對華關係上究竟會演繹出怎樣的舞步,已成為當下各方關注的重點。希拉里4月宣布將參加2016美國大選后,政治履歷頗豐的她以往發表過的一系列對華言論及推行的對華主張,不斷被翻檢出來。諸如「釣魚島屬於日本管轄」、中國人權糟糕、呼籲小布希抵制北京奧運會等言論,以及「重返亞太」的強勢推出,無不被視為希拉里的對華態度強硬的表徵。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其一旦就任總統,依舊會保持這樣一種「彪悍」態度?

  希拉里不掩對華強硬

  在美國政壇,希拉里顯然不是一名新兵,回顧其從政生涯,「鬥士」風格在外交層面,尤其是對華關係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在其首次宣布參選美國總統前就已然顯露無疑。1995年希拉里首次訪華參加世界婦女大會時大談人權,嚴辭批判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令東道主十分「難堪」。除此之外,她在擔任紐約州參議員期間,還曾任美國國會中「印度核心小組」聯合主席,該小組力圖將印度的崛起轉化為「對沖」中國崛起的力量,其中遏制中國之意更是彌顯。

  在此之後,2007年首次宣布競選美國總統后,希拉里的對華強硬也在變得越發突出。當年在與奧巴馬(Barack Obama)競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期間,希拉里多次發表攻擊中國「操縱匯率」、「侵犯知識產權」和「從事工業間諜活動」等言論,甚至美股下跌都被其歸因於中國股市所致。雖然首度參選的希拉里在發出必然將贏的豪邁誓言后,仍遭遇慘痛敗北,但這並沒有讓其真正退出政治舞台。事實上,奧巴馬誠邀希拉里主政國務院,賦予了她相當程度上施展拳腳的自主性,同時也正是在其國務卿任內,希拉里的對華「強硬」又提升了調門。

  擔任國務卿的4年時間裡,希拉里曾發表了大量涉及中國的講話。2010年1月她曾以冷戰性言論抱怨中國干涉互聯網自由,引發輿論嘩然,而這顯然沒有成為其針對中國的最後一次強硬表態。在2010年7月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上,希拉里向中國的發難,大談南海與美國國家利益的關係,並稱美國在維護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擁有「國家利益」。2011年5月希拉里在接受《大西洋月刊》採訪時,更是偏離採訪的主軸,著意批評中國的人權紀錄,甚至指出,「他們(中國)擔心。他們試圖阻止歷史,這是『a fool's errand』(傻瓜的差事)。他們辦不到,但他們要堅持儘可能長久」。而至2013年,希拉里在釣魚島問題上的一番言論,又進一步觸痛北京方面的神經。當年1月18日,希拉里與到訪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討論了阿爾及利亞人質危機、朝鮮半島核問題、釣魚島等問題,席間她明言,「華盛頓認為中日爭議島嶼在日本管轄之下」。在中國將釣魚島視為核心利益的現實下,這樣一言給中美關係帶來的衝擊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希拉里的強硬也絕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其就任國務卿后的一系列行動以及政策更進一步凸顯「對華遏制」色彩。對於希拉里的「對華強硬外交」,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奧漢隆(Michael O』Hanlon)曾稱,希拉里在美國政府「轉向亞洲」政策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對中國的強硬姿態可以說是她身為國務卿所做的「最了不起、最令人難忘的貢獻」,這樣一言道出了希拉里對華強硬的另外一個重要體現,即「重返亞太」政策的提出以及實施。

  中美關係主軸難偏

  雖然希拉里此前的一系列言行無不顯露出對華強硬姿態,不過美國對華政策長期以來都圍繞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主軸旋轉,這或最終也將成為希拉里「勝選」后的必然選擇。

  中美1979年建交以來,狠打「中國牌」往往是美國政客博取選民眼球以及選票的不二選擇。但是就一般而言,美國人在選戰中所談論的中國,往往與中國的現實幹系不大,真正的目的在於攻擊選戰中的對手。入主白宮之前對華示強,甚至惡言相向,以拉攏選票,一旦入主白宮則視具體情況避免搞砸中美關係,是美國政客慣用的手法,柯林頓(Bill Cliton)、小布希(George W. Bush)、奧巴馬等人實際上均曾充分利用這一點。而觀2016美國選戰的硝煙漸起,向來習慣在對華問題上作文章的希拉里將會無數次提到「中國」二字,並不出人意料之外,但與此前數任美國總統一樣,在捍衛中美關係主軸問題上,她其實亦難出其右。

  




  希拉里不僅僅是第二個柯林頓

  中美這樣一對極其複雜的大國關係雖屢有起伏波動,但皆圍繞主軸旋轉。最近兩次的中美關係的動蕩,分別發生在1993年柯林頓執政時期和2001年小布希當選美國總統之際。受1989年六四事件影響,柯林頓在競選期間即對華擺出強硬姿態,在其執政的前三年,中美關係更是處於真正的不穩定期。1992年總統競選期間,身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柯林頓曾嚴厲批評布希(Geroge W.H. Bush)在對華政策問題,特別是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所謂「姑息主義」的態度,他主張美國利用貿易最惠國待遇問題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並迫使後者在人權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同年7月,柯林頓在紐約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說,美國需要建立一個「不遷就從巴格達到北京的暴君的」美國。在此前後,他還在洛杉磯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競選演說時嚴厲批評老布希 「照常同在天安門廣場抑殺自由的人做生意」。不過,這樣一種激烈的言辭似乎並沒有真正影響到中美兩國關係的主軸,從柯林頓政府第二屆開始,中美政治關係出現了改善的跡象。無論是1997年6月美國延長中國最惠國待遇,還是1997年底與1998年兩國進一步實現了高層的互訪,均說明了這一點。

  與柯林頓政府對華態度的轉變相類似,小布希上台後同樣宣布,中國將被視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並誓言「不惜一切」捍衛台灣,而在2001年4月中美髮生撞機事件后,兩國關係又進一步嚴重惡化。不過以「9·11事件」為分水嶺,中美關係再度轉圜,在恐怖主義對美國本土襲擊之後,美國開始尋求與中國的安全合作。2002年10月小布希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已不再將中國視為防範的最主要對象,而是將中國定位為可進行合作夥伴中最為疏遠的國家,同月舉行的中美首腦會晤是這種戰略關係相對穩定下來。在此之後,兩國關係又有進一步向善發展,政治、經貿、科技、文化,以及反恐合作都全面開花。

  儘管與柯林頓與小布希政府時期對華外交「低開高走」有所不同,奧巴馬上台後兩國關係則是經歷了「高開低走,再修復」的一個過程。奧巴馬上台後不足一年即啟程訪華,打破了由老布希開始的美總統上任后第二年訪華的「傳統」。僅在此後不久,2010年11月他在韓國首爾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后卻又提出警告,如果中國不採取更多行動來遏制朝鮮的好戰行為,他將採取措施來保護美國免受朝鮮核彈襲擊的威脅。而其所力推的「重返亞太」等策略安排,更是被外界視為遏制中國的直接戰略部署。不過,在觀察人士看來,中美關係的一冷一熱來回變化,有如物理學上的「鐘擺效應」,然而無論怎樣「搖擺」卻始終難脫合作主軸,就這一點來看奧巴馬時期的對華外交與柯林頓、小布希政府時期並不太大出入。

  針對於此,誠然也有分析指出,就希拉里個人而言似乎總有些例外,其此前「選前強硬,選后更強硬」也被視為這一論斷的重要現實支撐。不過與上一次競選總統,希拉里起初便開誠布公地將中國作為其競選的中心主題之一,並頻頻釋放「美國正在慢慢喪失自己的經濟主權」、「美國經濟過於依賴中國」和「為什麼不能對中國採取強硬行動呢」等言論有所不同,希拉里此次顯然要謹慎許多。至少從她在12日的視頻中完全沒有提及中國抑或自己的外交政策主張,只是在內政問題上著重墨來看,大打「溫情牌」的希拉里本次亦打出「穩妥牌」,不希望太早釋放外交政策主張。而在某種意義上,與奧巴馬同為民主黨成員,在奧巴馬政府通過「習奧會」等方式不斷推進對華關係的今天,希拉里如果調轉矛頭挫傷中美關係,無意給她的前任狠命扇了一巴掌,在仍需奧巴馬為其站台的現下,這樣一種的後果顯然不是她所樂見的。

  




  二度出山的希拉里主打溫情牌

  正如觀察人士指出的那樣,希拉里是聰明的政治家,考慮問題不能不看到世界的變化,不管是希拉里岀任美總統,還是別的政治人物上台,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會為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而施展拳腳。而在中美利益相互交織、越發難以分割的當前,在對華關係上時時保持清醒已成為一種必然。

  希拉里態度非一成不變

  事實上,即便是此前希拉里堅持對華強硬的細枝末節之處,亦不難窺她的態度並非一成不變。從「重返亞太」到「亞太再平衡」再到「全面平衡」,這樣幾次美國亞太戰略的調整變化當中,人們看到的可能是奧巴馬對於其政策的修正,然而這背後真正隱含著的或許還應當包括希拉里自身對華態度的轉變。

  美國的政治體制使然,閣員中並無「外長」一職,外交事務為總統直轄,國務卿則是總統在外交事務上的第一助手,外交領域的二號人物。不過,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期間顯然不甘於只做「傳聲筒」,不諳外交事務的奧巴馬(Barack Obama)「有求於」曾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在外交事務等方面經驗豐富的她,更是為其提供了大展拳腳的良好機會。在相當程度上,希拉里實為幕後策劃奧巴馬第一任期外交的「隱形人」。美國外交向來是由政治和軍事主導的,在希拉里任上同樣如此,甚至表現出更強烈的鷹派色彩,不過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這樣一種強硬色彩也在悄然生變。

  希拉里任職國務卿初曾強調,「在新政府領導下,美國將進入一個『精明』的軍事及外交新年代」。不過至其行將卸任之際,這樣一種的調門已經大大降低,並以強調「美國外交將由『經濟主導』」,為其繼任者奠定外交基調。除此之外,希拉里在一場「告別演說」中進一步闡述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美國將繼續歡迎中國的崛起。她強調,中美關係是獨特、重要而又複雜的,雙方如何打交道將「定義」諸多共同的未來。

  而至2014年,希拉里在《艱難抉擇》(Hard Choices)一書中亦談及美國外交政策,並稱在對華關係上,美國主張擴大交流與抗衡制約并行的道路。這樣一本被外界許為希拉里選戰宣傳的一部分回憶錄,如此開誠布公地談及對華交流與抗衡並舉,毫無疑問已經預示了她對中美關係走向的判斷並未脫離兩國關係的主軸。因此,在希拉里支持率高居不下的現實下,當人們開始暢想首位女總統就職后美國內政外交何去何從之時,由於無論是希拉里自身還是中美關係的宏觀背景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意義上繼續以希拉里的「強硬」片面估量中美關係將運行不暢,顯然不再合事宜。

  儘管希拉里一向被外界視為對華強硬派,但同樣身為「知華派」的她,自然也熟諳中美合作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性。同樣是在2007年首次參選美國總統之際,希拉里也曾在《外交》雜誌發表全面外交政策,其中坦言「美中關係將成為本世紀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將推進積極的對華外交。希拉里稱,美中雙方應當並且能夠共同完成的事宜眾多。她指出,中國在朝鮮棄核問題上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希拉里表示,當然美國在涉及本國利益的問題上不會妥協,但必須構築一個同中國保持合作的未來,因為中美關係相當重要。這樣一言被許為當年希拉里首次表明外交政策的整體方向性,而這樣一種戰略安排放諸數年後的今天將以何種方式延續,顯然值得各方期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5: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