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猜想林則徐指揮鴉片戰爭的驚人結果!(組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5-6-11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蔣廷黻很厚道,順水推舟,在《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中假認全國官員包括道光本人都是林則徐,然後在此基礎上作第二步的推理:「全國文武官員儘是如林則徐,中國亦不能與英國對敵。」

  

  大清註定要被PK掉這一事實,對某些喜歡在鴉片戰爭中尋找安慰的中國學者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因為他們在夢裡以各種方式自我安慰好久了,包括以下三大幻想:

  之一:他們遺憾清政府在戰爭中沒有「舉國一戰」。

  羅志田先生在他的《「天朝」怎樣開始「崩潰」———鴉片戰爭的現代詮釋》一文中,拿鴉片戰爭中的鎮江一戰和甲午中日戰爭時的台灣抗日讓敵方遭遇重創來推斷: 「這是否提示著清政府若能舉國一戰,結果會有所不同呢?」不說「舉國一戰」是否會導致結果有所不同,單說這「舉國一戰」本身有無可能。國是誰的?張豈之說:「中國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國家!」陳獨秀說:「中華民族自古只有天下觀念,沒有國家觀念。」顧炎武更是怕大家把亡國與亡天下混淆,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矣!」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天下,是文化的天下,而不是某朝某姓的江山!顧炎武這時候還想不到體制問題,更想象不到世界上會出現英國那樣的資本主義政府,他只知道國是肉食者的,與食草之民無干,與吃不起肉的士人無干,與士民全無干,又怎麼「舉國一戰」?

  之二:他們幻想天朝在與英國的較量中展開游擊戰爭、人民戰爭甚至持久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臣蔣琦齡給咸豐皇帝上了一個《請幸太原疏》,內中提出了類似游擊戰的戰術:「我眾彼寡,則分軍為三四,仿古人更休疊戰之法,或擾之不聽其休,或環攻以分其力,我敗有援,賊死無繼。」他說,北京的「婦孺皆有激昂思奮之意,豈行間遂全無同仇敵愾之心?」他的意思是,國軍完全可以「游擊」戰了,但他沒有建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眾所周知,封建統治者最害怕的就是人民力量的動員,所以政府的國防思想就是防民甚於防寇。

  新中國的學者胡思庸,20世紀50年代寫過一則《論林則徐的思想》,也遺憾大清沒有用人民戰爭對付英夷。他可能看到了林則徐在鴉片戰爭爆發后所提出的戰術: 「或將兵勇扮作鄉民,或將鄉民練為壯勇,陸續回至該處,詐為見招而返,願與久居,一經聚有多人,約期動手」,「殺之將如雞狗」。林公這一招,頂多是兵勇壯勇戰,與臧紆青一個意思。林則徐比臧紆青還要狠的一個意思是,利用民力抗夷,能產生「以奸治奸,以毒攻毒」的奇效,但這並不妨礙當今的學者自作多情地把封建大吏們的這種借刀殺人法想象為人民戰爭!《林則徐傳》的作者楊國楨先生甚至幻想大清沿海官吏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把英軍「牢牢」地「牽制和分割」在各個戰場上。

  世界級的天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也提倡民眾戰爭,但他並沒有忽略民眾戰爭的前提:民心和民意。大清那樣一個既無民心又缺民意的極端腐敗、專制的末世王朝,搞民眾戰爭的前提條件在哪兒呢?而天朝的人民,軍事上的組織和技術若能對付得了現代化的英夷,那他們費那事幹嗎?直接把天朝推翻不就得了?!

  之三:他們遺憾清政府罷免了林則徐這樣的清官能吏。

  他們幻想,如果鴉片戰爭由林青天來指揮,那麼結局將可能有所改觀。這種幻想乃是典型的「拿個人道德之長,來補組織與技術之短」。按黃仁宇先生的研究,組織與技術短缺,乃中國傳統政府的致命缺陷。黃先生的觀點,我舉三隻手贊同。如果說政府有毛病,則中國某些學者更甚於政府,他們動不動就拿個人道德來填補組織和技術造成的巨大空洞。他們這種幻想可能是受了林則徐好友魏源的忽悠,因為魏源幻想得最典型,他在《道光洋艘征撫記》里說:「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後可,必當軸秉鈞皆林公而後可。」老實說,魏源搞了個偽命題,「沿海守臣」和「當軸秉鈞」,怎麼能人人都成林則徐呢?

  蔣廷黻很厚道,順水推舟,在《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中假認全國官員包括道光本人都是林則徐,然後在此基礎上作第二步的推理:「全國文武官員儘是如林則徐,中國亦不能與英國對敵。」

  儘管如此,但蔣廷黻先生還是在表示,希望林公不要被罷。不過他的立足點高人一等,他說:「林文忠的被罷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林不去,則必戰,戰則必敗,敗則他的聲名或將與名琛相等。但林敗則中國會速和,速和則損失可減少,是中國的維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毫無革新運動,主要原因在時人不明失敗的理由。林自信能戰,時人亦信其能戰,而無主持軍事的機會,何怪當時國人不服輸!」

  蔣廷黻先生想讓大清政府服輸,用心良苦,認為天朝服輸后就會早些開始維新。不過,果如他所言,不罷林則徐,林則徐戰則必敗。但是國人會不會因此而服輸,則大可懷疑。因為天朝之所以為天朝,就在於它永不服輸的那種執拗與蒙昧。天朝什麼時候服過輸?可以說,天朝直到滅亡的那一刻,都對西方不服輸,西方夾著尾巴打天朝,天朝翹著尾巴挨人打。天朝頭跌地上了,尾巴依然翹在天上。這就是天朝風度!

  戰爭考驗的是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的體現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它跟某個官員的道德與能力無關,而跟體制及體制的合力有關。清政府拿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軍隊、中世紀的經濟、中世紀的文化來對抗近代化的政府、近代化的軍隊、近代化的經濟、近代化的文化,時間上講,那是過去對抗未來,相當於嬰兒戰巨人;空間上講,那是寡人對抗群雄,相當於只手架群狼,如此情形下,還幻想前者戰敗後者的可能性,那不是白日做夢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