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被清政府廢除的科舉制度,最後一次是考的什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浮生未歇 發表於 2015-6-9 14: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為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親行殿試,並增設武舉。其由皇帝特詔舉行者稱制科。諸科之中,惟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玉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四書集注》等書。


19世紀80年代后,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騖,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准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那麼這最後一次科舉,考的什麼呢?


時間: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考題:


順天府(策論):


題1.《漢初馳商賈之律論》


題2.《東漢中興功臣多習儒術論》


題3.《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


題4.《隋唐二史不為王通立傳論》


題5.《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鑒司馬光上資治通鑒真德秀上大學衍義論》


其他各省:


河南《中州形勢論》


陝西《王猛治秦論》


山西《韓信引兵下井陘如陳余用李左車策信將何以待之論》


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興論》


廣東《武以俠犯禁論》


山東,《遼金元開國兵力論》


公元1903年,農曆癸卯年。這一年的考試特別多。因受庚子之亂影響,前一次科舉考試被八國聯軍推遲了兩年。所以1903年這一年,不僅在三月舉行了「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會試」,五月舉行了殿試,六月舉行了經濟特科考試,到了八月(1903年9月底至10月初),各省又舉行了恩科鄉試。


有清一朝一共舉行了112次鄉試,其中恩科26次。所謂恩科,是因某種原因即時性開設的科舉考試。清朝恩科往往有三種情況:第一是皇帝的登基大典;第二是皇太后、皇上生日所開的萬壽恩科;第三是借政治或軍事上的勝利而特開的恩科。按照這種劃分標準,1903年癸卯恩科就屬於第二種情況:下一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老佛爺的七十大壽,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中國古代社會,七旬是個非常值得慶賀的年齡,故以開科取士來顯示「老佛爺」的恩隆優渥。


與往年的科舉考試不同,1901年,被八國聯軍刺激后的清政府推行「新政」,科舉考試的試題也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八股文,出題範圍也不再局限於「四書五經」。改革后的科舉考試,不管鄉試、會試,都仍考三場,第一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第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以上一切考試均不準用八股文程式,策論均應切實敷陳,不得仍前空衍剽竊。」


廢除八股,採納現實問題為考試題目,這是極為重大的變動。從各省鄉試的考題看,的確大多結合新學和時務,關注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其中,順天府(北京地區)鄉試歷來都是全國之觀瞻,其考題也被認為是最能代表朝廷的風向標。以策論為例,五道題目分別為:《漢初馳商賈之律論》《東漢中興功臣多習儒術論》《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隋唐二史不為王通立傳論》《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鑒司馬光上資治通鑒真德秀上大學衍義論》。《漢初馳商賈之律論》,顯然與擬議中的放寬經濟自由密切相關;《東漢中興功臣多習儒術論》《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也能看出當時清廷統治面臨巨大困難,亟需中興之策。


至於其他省份就各有特色了。有些是地域特色,比如河南考的是《中州形勢論》,就是說河南這個地方的位置如何重要,而陝西考的是《王猛治秦論》,前秦的丞相是如何治理陝西的;有的考軍事,比如山西的考題是《韓信引兵下井陘如陳余用李左車策信將何以待之論》,意思就是如果當年的陳余用李左車之計,韓信該如何應對?還有的省的考題聯繫到了實際情況,比如廣東的考題是《武以俠犯禁論》,這也許是因為當時廣東革命黨的暗殺之風太烈了。


最有意思的是湖南的考題,《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興論》,說的歷史就是夏朝的姒少康,雖然已經40歲了,只有一塊很小的領地,500個士兵,就完成了夏朝的中興大業。這看起來很像在說,當今光緒皇上,雖然年紀小了,也沒什麼勢力,也能「崛起」,簡直是不把慈禧放在眼裡。最詭異的是山東的考題《遼金元開國兵力論》,擱早些年,大概就要興起一場文字獄了吧。


考題雖然求新,但考試的人多半還是學的舊學,於是就不免鬧笑話。比如河南鄉試中,第二場第五題有「普相卑斯馬克」一詞,很多人都認為「卑斯」是地名,「馬克」則是人名。還有自認為懂得西學的認為,「卑斯馬克一人耳,德國宰相卑斯麥之弟,馬克曾為某學堂教習,擢為普相,不明政治就德國請教其兄卑斯麥,遂得名傳一時云云」。


會試


古今中外,內政外交


什麼都要懂一點


考時: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月初十


考點:由於京師貢院毀於庚子拳亂之時,故時會試改在開封舉行。


考題:


第一場:史論5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於,其說未嘗不效論」;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鄉試得中,就是舉人了。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餘稱文魁,國家還會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匾額懸掛住宅大門之上,牌坊立在門前。到了第二年,新科舉人就可以去京城參加禮部會試了。


會試也是三年一次,在京城貢院舉行,一般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考試規則和內容與鄉試相同,唯一的區別就是會試第一場考《四書》的三題由皇帝欽命。會試放榜,中試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1904年的會試,因為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后的破壞,加上幾年前「公車上書」的影響,就移到了河南開封舉行。


史論五篇,其實就是讓考生以古論今,考的是歷史和政治。第一題說「外重內輕」和「內輕外重」,說的不是國內國外,而是藩鎮的問題,談論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唐朝後期藩鎮尾大不掉,中央虛弱,釀成大亂,但畢竟延續了300多年,但秦朝和曹操的魏國,實行的都是內重外輕,卻都不過幾十年。那麼,朝廷應該如何選擇?


第二題,就是如何對付外來的強敵了。「五餌三表」是賈誼給漢文帝的抵禦匈奴的建議,用先進生產力和禮物讓外敵臣服,而秦穆公霸西戎則靠的是實力。究竟應該如何應付外敵?


第三題,說的就是變法了。戊戌變法於6年前就失敗了,不過這在當時還是敏感話題。諸葛亮入川實行嚴刑峻法,但他只是為了讓社會安定。到了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因為有很多阻力,便不得不諱稱變法二字。這道題的焦點,也就是面對國家萎靡不振的情形,要不要用「變法」這個猛葯?


第四題是個典故。唐德宗年間,皇帝身體不好,裴度就上了道奏摺,說能不能讓四方賢才和大臣們直接到宰相府討論國事。這裡談的是如何舉賢,國君和宰相應該如何分權的問題。


第五題就是外交問題了。北宋與金國結盟,想打垮遼國拿回燕趙之地,後來南宋又與元聯合攻打金國,都沒有得到好結果。那麼,應當如何遠交近攻?為了對付日本,要不要結交俄國?


史論偏重的是考生的宏觀思路,接下來的五道時務策考題考察的就是考生的實際執政能力了,看看他們能不能處理各方面的具體問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地理、法律等諸多問題。


第一題說的是教育,是先對國民進行德育、體育教育,還是先讓他們學習技術或者經營商業?


第二題表達的其實是清廷自己的困惑。為什麼那些強國,把我們打敗了,卻不要我們割讓土地,只要求通商?不佔土地究竟能獲得什麼利益?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就是攢錢,買地,當地主,收地租。但外國的玩法卻不這樣,靠著商品的流通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第三題是參考國外的管理經驗了。日本聘用外國人管理國家很成功,埃及聘用外國人就失敗,那麼究竟應不應該請外國人來中國當公務員?這其實是決策權與行政權的問題。


第四題開始關注農業問題。應該如何實行農業政策?其實考題里就說清楚了,設立農業學堂,翻譯西方農書,善用資本和人力。


第五題關注中國海外僑民問題。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大量華人受到打擊,那麼應該如何援引國際法,保護我國的僑民呢?


時務策之後,就是傳統的經義考題了。這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重要文體,萌芽於漢唐,形成於北宋,到了明代,就是廣為人知的「八股文」了。經義考察的就是考生對傳統經典的熟悉程度,對聖人的話能不能有新的見解。


首題出自《大學》,暗含中國傳統的禮教治國的觀點和教化之道的含義。次題出自《中庸》,說的是為人處世,始終要有自己堅持的原則,不偏不倚,其中「中立」二字,暗含當時中國的外交態度。三題出自《周易》,原本是講中國最早的集市,這裡其實是讓考生闡述商品的流通之道。


最後會元之選落在兩個人頭上,其一為福建閩縣人林志烜;其二為湖南茶陵人譚廷闓。兩人學問,家世相當: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則徐的族人,老譚是前兩廣總督譚鍾麟的愛子。兩廂比較,朝中還是湖南人比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張百熙,湖南長沙人,出來說了幾句:


「吾鄉二百餘年,三鼎甲具備,獨少會元。場中得湖南一卷,寫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論,吾班次第二,例中會魁,科舉將停,機會難在,情商裕相,庶使吾鄉科名免有缺陷。」於是首席主考裕德賣了一個人情給他,另外兩位考官戴鴻慈,陸潤庠也無異議,遂點了譚廷闓。


殿試


題目就是一篇文章,


關鍵能給皇帝出主意


考時:光緒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年7月4日)


考點:保和殿


考題:


策題四道:


1.「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2.「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3.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4.「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以後,干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會試之後,還有複試。清初本沒有複試,但是發生過舞弊案,所以加了一場複試檢查考生的水平,一篇八股文,一首試帖詩,只考一天。通過複試的考生才能參加殿試。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準備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試。


殿試一般是在會試放榜一月後舉行。清代的殿試只考時務策一道題,著重考察考生的實際能力。雖然看起來只有一道題,可應對起來並不輕鬆。


清承明制,殿試只考一題,是從朱元璋開始的。那時殿試的試題也比較簡單,一般只有一百多字,之後的皇帝就越來越「啰嗦」了。到了清末,甚至達到一千多字。發問的形式差不多,先回顧歷史,一般是說完遠古的堯、舜、禹三代,再說漢、唐、宋。之後便是闡述現在艱難的時局,說說皇帝自己的見解,再問問考生:這應該如何應對呢?歸根結底,殿試考的就是歷史,皇帝相信「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再加上「世上無新事」,所有的事情都在歷史上發生過了,所以歷史上面對難題是如何應對,現在就應該如何應對。


重要的是,一道試題並不意味著只問一個問題,其中要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面的很多問題。比如順治三年,策問的主要內容就包括了革弊求新、吏治、求賢、滿漢關係等多個內容,到了順治四年又增加了財政稅收的問題(足餉與累民之關係),到了順治六年,又問考生如何處理地荒民逃的問題。


到了康熙主持殿試,他關注的就主要是民生和吏治了。那時的官場已經開始腐化,一遇災荒百姓苦不堪言。更大的難題是治理泛濫的黃河,所以康熙九年的殿試第一次問到如何治河,治河這一問題又在其後殿試多次出現。


到了康熙後期,他又開始提到「君臣一體」。這是因為他廢黜又復立太子,發現朝中朋黨之風盛行。朋黨之風愈演愈烈,到了雍正一朝的殿試,幾乎都要談到「君臣一體」。


到了這時,政治僵化,殿試也慢慢變成走過場了。對於考生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拍馬屁,不提任何實際的意見。而評定一個考卷的好壞,最重要的便是書法了,定字必正體、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


1904年這場最後的殿試,登基已經三十年的光緒皇帝提出了4個問題。不過那時執掌朝政的還是慈禧,這4個問題也許是慈禧想問的。首先是求賢,新設的部門需要很多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如何養成?然後是兵制,漢唐以來各朝實行的兵制各不相同,各有利弊,但是現在國外的士大夫也習武(練體育),我們的國家是不是也應當像那樣培養尚武的風氣?第三就是財政問題了,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桑弘羊這樣的理財專家,這些理財專家的方法和現今外國採用的「預算」辦法,有何異同?最後的問題是,現今有那麼多西洋的「邪慝」思想在國內流傳,怎麼能正本清源,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發揚光大?


最後,劉春霖成為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狀元。他工於書法,尤擅小楷。據說,他之所以被選為狀元,是因為當年大旱,閱卷官就把他推薦上去了,看到他的名字,慈禧就點了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