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烏克蘭將成「歐洲阿富汗」?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5-6-7 0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田聿 南方周末記者 陳之琰2015-01-30 10:22:55來源:南方周末

  

  烏克蘭的未來不會向更壞的方向發展,但卻同樣難以出現和平的轉機。從2014年3月至今,那裡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4800人,而眼下的局勢還看不到休止的可能。 (CFP/圖)

  標籤烏克蘭俄羅斯軍事衝突

  對於美歐和俄羅斯而言,抓緊烏克蘭的手都不可能放開。那片土地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短期內無解的困局,很有可能成為一個長期的潰瘍。

  由於國內政治鬥爭激化,加之這場鬥爭觸及西方與俄羅斯戰略平衡的底線,烏克蘭很可能成為「歐洲的阿富汗」,那將是自上世紀90年代巴爾幹戰爭以來歐洲最慘烈的軍事衝突。

  「當大炮的引信已經點燃,無人能讓它停止燃燒。」

  今天的烏克蘭,似乎已經陷入了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儘管2014年9月5日達成的明斯克停火協議仍被世界輿論不斷提及,而這無法阻止一出出平民鮮血淋淋的「意外」——2015年1月13日,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主要指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州)客車被火箭彈擊中,並造成12名平民死傷;22日,頓涅茨克一處公交車站被炮彈擊中,導致15名平民死傷。

  「這場戰爭誰也不希望,但卻不意味著戰爭不會發生。」俄羅斯戰略評估中心主任科諾瓦廖夫說,戰爭的繼續毋庸置疑,「基輔領導人希望通過戰爭來獲得北約軍事支持,烏東武裝則希望拔除烏政府軍深入其控制區的據點,以促成永久的獨立狀態」。

  近來,在基輔經商的於凡心裡總帶著些複雜的情感,「沒打仗的時候,1美金可以換8格里夫納(烏克蘭貨幣單位)。而現在的黑市裡,1美金可以換到19格里夫納。我在烏克蘭吃火鍋比在中國還便宜。」

  烏克蘭的未來可能就像是於凡心理的映射:不會向更壞的方向發展,但卻同樣難以出現和平的轉機。多位烏克蘭問題的研究者都將目前的局勢稱為「難解的困局」,「雙方既不會使戰火持續升溫,但也不太可能馬上熄火回到談判桌上」。交通線上的爭奪

  「從基輔到馬里烏波爾的鐵路還正常嗎?」

  「頓涅茨克的火車站還在上下客嗎?」

  從2015年1月中旬以來,英國一家報紙國際新聞記者科久林不斷就這樣一些問題詢問身處烏克蘭的朋友。在他看來,與烏克蘭戰事相關的消息,都隱藏在這些看似簡單的「交通信息」之中。

  翻開烏克蘭地圖,東部陸地交通的大動脈正是「倒L形」的「基輔-馬里烏波爾」鐵路(以下簡稱「基-馬鐵路」)。這條鐵路維繫著烏克蘭政治中心與東南部第一大港的聯繫,而其一號大站便是頓涅茨克。

  2014年4月至8月,烏克蘭政府軍對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反恐行動」,頓巴斯民兵則用防空武器切斷了烏軍空中航線。從而,基-馬鐵路就成為烏軍賴以保持戰線完整性的關鍵。

  彼時,為了了解當地戰況,科久林正好沿著鐵路線一路南下。他記錄道:「9次往返基-馬鐵路,有4次沒能到達頓涅茨克以南地區。而正是在那段時間裡,烏軍恰好被民兵遲滯在戈爾洛夫卡、阿姆夫羅西耶夫卡一線動彈不得。」

  綜觀整個烏東衝突,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圍繞著交通線和邊境線的反覆爭奪。

  烏克蘭總統辦公廳副主任恰雷稱,在2014年的戰鬥中,烏軍儘管損失了約65%的技術裝備(僅航空兵就損失至少19架戰機,一些獨立軍事專家則認為不少於24-28架),但效果卻是顯著的,一度失控的頓巴斯地區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重回政府手中。在他看來,能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正是由於恢復基-馬鐵路的運行,保持溝通頓涅茨克與哈爾科夫的三號國道的暢通。

  與此同時,烏克蘭政府還封閉了頓巴斯與俄羅斯接壤的約70%的陸地邊界。於凡就注意到,從2014年11月起,來往於哈爾科夫和莫斯科的航班就都停飛了。

  成也交通線,敗也交通線。由於烏克蘭軍備常年廢弛,政府軍試圖通過控制補給線來「窒息」民兵的努力並不成功。以俄羅斯為後盾的民兵在得到補充后,於2014年9月拿下重要港口亞速爾斯克,緊接著進逼重鎮馬里烏波爾,促使烏軍進退失據,不得不接受停戰。

  最近,科久林都在持續聯繫烏克蘭的朋友了解交通信息。他知道,自己曾經歷的「不正常」和「未到達」又將在基-馬鐵路的運營中頻頻出現了。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1月22日,烏克蘭國民近衛軍特種部隊「亞速團」在社交網站宣布,烏克蘭軍人在堅守242天後不得不放棄頓涅茨克機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交通要道和關鍵設施會是雙方此後持續爭奪的焦點。「對烏克蘭而言,控制交通線意味著切斷烏東武裝與俄羅斯的聯繫,從而控制邊境地區。而地方武裝也必須通過爭奪交通線來獲取援助。」

  「烏克蘭丟失頓涅茨克機場意味著俄羅斯就會用飛機直接把『志願軍』和武器直接送到民兵手裡。而奪得迪巴伊茨維爾,將使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的民兵控制區連成一體。」科久林說。

  

  俄羅斯軍事介入烏克蘭地圖。 (李慶供圖/圖)不要毯子,要軍人,要裝備

  「今年的首次『局部動員』計劃徵召5萬人。」2015年1月20日,烏克蘭國防部發言人庫什尼爾宣布。

  「局部動員」與正常徵兵相比更靈活,旨在補充兵員。服役時間不固定,通常為數十天或數月,最多不超過一年;服役年齡不固定,男子應徵者的年齡可放寬至60歲。這樣的「局部動員」還將在4月和6月再進行兩次。

  崔洪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烏克蘭如此徵召軍人的背後,是其確信當面之敵不僅是東部民兵,還有在邊境線上撕掉軍銜標識的俄羅斯軍人。

  與此次「局部動員」開始幾乎同時,烏軍頓巴斯營營長謝梅琴科在盧甘斯克城西北面29、31號檢查站遭遇了一群「小綠人」的進攻。

  沒有軍銜的「小綠人」有600-700人,運用「炮兵進攻,步兵佔領」的典型俄式戰術。謝梅琴科對媒體說,眼前的這些「小綠人」和去年「閃電接管」克里米亞的俄軍實際是一撥人。「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現在是和俄羅斯正規軍作戰。」

  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議員巴什斯基稱,頓巴斯的分離團伙及俄羅斯「志願軍」已超過烏克蘭軍人,因此需要徵召更多的軍人。

  「當然,烏克蘭還要通過『局部動員』來告訴美歐,從它們那裡得到的援助的確用在了刀刃上,並將美歐繼續『拴』在烏克蘭上。」崔洪建補充說。

  「烏克蘭人正為了『自由世界』進行著戰爭,這不僅是我們的戰爭,也是歐洲和美國的戰爭。因此,你們應為烏克蘭提供援助,但不是早前的軍用毛毯、口糧,而是重型裝備、反坦克武器、無人機和通信器材,靠毯子是無法贏得戰爭的。」2014年9月,波羅申科曾向美國喊話求助。

  現在,位於烏克蘭哈爾科夫的馬雷舍夫機械廠仍在加班加點地生產T-72坦克。同時,那些本準備向烏干達、剛果(金)等國出口的坦克裝備,也被一股腦地送進了自己的部隊。

  反觀烏東民兵,依靠俄羅斯或明或暗的「援助」,已整編至少6個旅和16個特種營。通過向外出口煤炭和鐵礦石,民兵換得了300-320輛新式坦克,以及裝甲車、火箭炮、自行火炮等。

  由於雙方力量旗鼓相當,如果烏政府軍發動新的進攻,並沒有取勝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不會允許烏軍戰勝民兵」。俄羅斯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德科夫的直接證據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表示,不允許烏克蘭出現「種族清洗」的可能性。

  「如果烏克蘭仍然敢通過軍事手段肅清叛軍,不排除俄羅斯進行直接的軍事干預。當然,還應該提請聯邦委員會審議,但我不認為他們會壞了普京的事兒。」俄羅斯學者阿爾巴托夫對普京表態的解讀更為直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分析說:「這一次戰事重燃背後重要的原因是,俄羅斯想要利用歐盟內部出現的分歧,進一步製造局勢的緊張來向歐盟施加壓力,改變歐盟對俄制裁的現狀,並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

  烏克蘭軍事情報部門已經確認,俄羅斯向烏克蘭東部地區調派了T-72B坦克、BM-21「冰雹」、BM-30「龍捲風」式齊射火箭炮、「山毛櫸」地空導彈和無線電對抗設備。尤其是無線電對抗設備,在頓涅茨克當地根本沒有生產和列裝,只有俄軍精銳部隊才擁有。

  危機重重的現狀,使得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不得不在最近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指責俄羅斯,「俄軍直接參與了衝突,裝備了一系列重型武器,包括坦克、重炮和裝甲車輛。如果這不是侵略,那什麼才是侵略?」還要打到2020年?

  無論將頓涅茨克地區所發生的衝突稱為「侵略」還是「同胞相殘」,從2014年3月至今,那裡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4800人,而眼下的局勢還看不到傷亡休止的可能。

  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弘曾於2014年10月末赴烏克蘭進行學術訪問,基輔商業機構和餐館里隨處可見軍費募集箱,就連銀行ATM機也有直接向軍隊捐款的選項。「烏克蘭不僅向歐盟和北約求助,也在向本國的居民募集軍費。」

  儘管烏克蘭政府軍經過多次全國動員,但由於其軍隊元氣大傷,戰鬥力有限,通過武力解決目前問題的可能性仍不明朗。

  烏克蘭安全局局長顧問盧布科夫斯基曾於2014年11月12日發表聲明稱,基輔和頓巴斯的調解還需4-5年。俄羅斯政治基金會主席尼科諾夫認為,盧布科夫斯基指的不是進行談判或貫徹共同通過的決議,而是在4-5年內消滅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對此,崔洪建的觀察是:在烏克蘭問題上,多方都在呼籲回到談判桌上,但是軍事與准軍事行動卻從未停止。

  「這說明,在戰場上拿不到的,在談判桌上也拿不到。」崔洪建認為,烏東部敵對雙方力量基本平衡,且雙方都沒有妥協的餘地。而更重要的是,這場仗是否會打下去還在於美國、歐盟與俄羅斯的多方博弈。

  2014年12月23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高票通過波羅申科提交的關於烏克蘭放棄不結盟地位法案,並增加為達到加入北約標準而深化與其合作的條款。這一法案的通過,為烏克蘭今後加入北約從法律上掃除了障礙。

  然而,在張弘看來,由於烏克蘭目前的動蕩局勢,加入北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烏克蘭東部的戰爭使得烏政府完全倒向西方。即便烏克蘭不會成為北約的成員國,也會成為北約緊密的夥伴。」

  正因為如此,對於美歐和俄羅斯而言,抓緊烏克蘭的手都不可能放開。「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民兵武裝實際上形成了對美國權威地位的嚴重挑釁。奧巴馬一旦後退,會直接使美國在全球政治中的威信下降。」張弘說。

  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則明確表示,俄羅斯需要得到100%的保障,那就是沒有一個國家在打主意讓烏克蘭加入北約。

  深究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邏輯,並非無根可循。美國《大西洋月刊》曾撰文指出,利用局部的民族衝突,俄羅斯屢次利用當地代理人和自己的部隊取得原蘇聯國家某個叛離地區的實際控制權。從2008年的喬治亞到2014的烏克蘭,這樣的套路沿用至今。

  「在原蘇聯地區有很多被凍結的衝突,都是蘇聯解體后留下的後遺症。烏東問題不會引起俄烏兩國大規模的戰爭,但很有可能像納卡衝突、南奧塞梯衝突那樣被凍結起來,成為一個長期的潰瘍。」馮玉軍說。

  此外,俄羅斯始終將烏克蘭視為斯拉夫文化的核心區,如此一來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而言還會涉及民族感情。「如果俄羅斯失去了烏克蘭,就好像以色列失去了耶路撒冷一樣。」長期研究烏克蘭問題的張弘這樣比喻。

  「不能說戰爭一定會持續到2020年,但想要讓目前的僵局出現轉機,只能期待有一方出現重大的戰略調整,而目前看不到這樣的趨勢。」崔洪建分析說,「如果美國或者俄羅斯國內政治情況與戰略發生變化,那可能會出現新的局面。」

  換個角度看,一系列圍繞著俄羅斯所發生的爭端,正是由於冷戰結束后,如何確認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地緣安全上的平衡,現在仍無定論。張弘認為,北約和歐盟的兩次東擴使得俄羅斯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強。「地緣安全的邊界是否必須是俄羅斯的邊境才能達到完全的平衡呢?這是西方世界必須要去思考的。」

  目前,美國、歐盟以及俄羅斯都很難放棄目前在烏克蘭的立場,那片土地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短期內無解的困局。

  俄羅斯《航空航天雜誌》警告,由於國內政治鬥爭激化,加之這場鬥爭觸及西方與俄羅斯戰略平衡的底線,烏克蘭很可能成為「歐洲的阿富汗」,那將是自上世紀90年代巴爾幹戰爭以來歐洲最慘烈的軍事衝突。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