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和技術締造文明

[複製鏈接]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5-6-5 22: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5年4月20日丁不二方舟 來源:科學公園\

【言必稱希臘還是言必稱中國】系列文章之(一百零二)

2010年3月12日至14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會展中心舉行了第一屆全球無神論者大會,約有2500名代表出席。這次大會在全球無神論者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無神論者古已有之,現在多指相信科學、相信沒有神、反對宗教的人。最早的無神論運動可以上溯至啟蒙運動時期,現在的無神論運動因為被賦予了更多的新意,所以有時為了區別,還要特意加上一個「新」字。無神論運動的興起,是西方尤其是歐洲,基督教持續衰落的佐證,也是科學日益顯露出重要性的力證。

Sci&tech_01
仿照米開朗琪羅《創世紀》中的場景,繪製的飛天麵條怪。科學無神論者經常用虛構的飛天麵條怪形象,來諷刺現代社會中的宗教。
Sci&tech_02
歐洲信教人數減少,教堂被大量廢棄,有部分被改做餐廳和書店。
關於科學在人類社會出現的偶然性或必然性的討論有很多。按照時間順序,科學是個晚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的產物,也即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的產物,由此又推及到技術在人類社會出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問題。

人類和其他很多靈長目遠親一樣,早已經進化出雙手。要想再往前進,繼續提高手的力度和靈活性,似乎空間不大,也就是說後來所有關於手的遺傳變異,對於提高生存能力幫助不大。應該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早期人類的某個個體或群體,嘗試用靈活的手笨拙地拿起了木頭和石頭,幫助採摘或打獵,導致獲取食物的能力大大提高,利於種群擴張,獲得了更大的生存優勢。這種最初使用工具的習慣與其他某些動物利用天然工具一樣,還不算是技術發明。但是其他動物並不會製造工具,人類卻以此為基礎,不僅使用工具的行為得到了傳承和強化,而且為了繼續提高生存效率,開始陸續利用動物的角、骨、牙、皮及其他自然資源,嘗試製造各種工具,逐漸發明出複雜的綜合技術,並延續至今。

Sci&tech_03
上圖:在東非發現的迄今人類最早的用於製造石器的石料遺存,距今約200萬至150萬年。下圖:在德國舍寧根發現的迄今人類最早的木質器物遺存,用雲杉木製造的狩獵長矛,距今約40萬年。
現在再回想那個令後人驚嘆的初始場景,其實就是人類利用及促成後來發明技術的開端,也是人類進化史上一個新的開端,還是人類文明史的開端,不過對於整個生物進化史來說也許只是偶然的一幕。由此看出,人類的歷史不過是通過技術手段保持生存優勢的進化過程。

以使用工具為起點,人類歷史中所有的發明創造都可以合併為廣義的技術,除了常說的工具、器物,還可以包括語言文字、生產生活、商業軍事、政治制度、政策法律、宗教迷信、文學藝術、習俗道德等等。這些內容都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的產物,都呈現出在不同時代、以新代舊的技術演變特徵。

利用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儘管其中也造成過很多苦難,如殘酷的戰爭。但從大趨勢看,技術進步提高了全人類的生存效率,並且不斷滿足人們的各種新需求。另外,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各種權利上的人人平等、充分享受自由、保持個體尊嚴等等方面,也正在藉助技術進步逐漸實現。技術作為一個整體,對人類歷史的重大貢獻,彰顯了技術的正義性。

生物的自然選擇是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人除了面對自然環境,還要面對社會環境。為了提高社會運轉效率,人類會在自然條件、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商業分配、軍事安全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創建相應的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一般在穩定統一的狀態下,才能支出最低的管理成本,發揮最高的管理效率。為做到這點,某一種政治制度在定型過程中,理性社會人勢必會選擇某一種知識體系成為社會主流,爭取對客觀世界形成統一認識,減少紛爭以利於社會運轉。這就是人類社會必然產生各種知識體系,以及通過競爭,產生主流知識體系的原因。

與各種技術進步一樣,人類的主流知識體系也在不斷進步,曾經產生過巫學、神學、哲學三種主要類型。受政治左右,主流知識體系會出現更替,階段性也會各取所長、混合搭配。在相對固定的區域,三者間有進步關係,神學比巫學、哲學又比神學所對應的社會發展水平要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它們都做出過貢獻,也都曾經被認為是正確的、正義的。但是當科學知識體系出現后,這種認識不斷受到質疑。

在科學眼中,巫學、神學、哲學可以統稱為非科學知識體系。先不論正確與否,科學知識體系的統一性和全面性是其他三者無法比擬的。一個典型現象是,巫學、神學、哲學不僅互為對手,而且內部也是派別林立,經常大打出手,都自詡最正確,卻始終無法統一,哪怕是藉助軍事、政治強權。不過現在有一件事它們能夠達成一致意見,那就是它們都共同將科學視為對手。

從社會功能來說,科學滿足人類的求知慾,執著於對客觀真相和客觀規律的發現。能夠絕世獨立、遠離政治,源於科學首先注重對事實真假的判斷,並不在乎利益的取捨。而巫學、神學、哲學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為政治服務,被選定為主流知識體系后更要屈從於政治需求。迫於政治鬥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會要求它們為了利益,在很多時候必須忽視對真假的判斷。由此不難理解,它們內部的紛亂多樣,知識變化的隨意性,以及普遍存在的、嚴重的主觀判斷,不僅扭曲現實,還扭曲歷史和未來。所以嚴格來說,只有科學知識才是客觀的發現,知識更新的過程表現為無限接近真相;而非科學知識中存在著大量主觀的發明,知識更新的過程更像是技術淘汰。發現和發明的差別,不僅決定了對現實的認識,科學還可以最大限度的客觀描述歷史和準確預判未來,而這對於非科學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非科學知識體系經常自誇如何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此類「優點」是非科學知識體系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同時必然伴隨著宗派叢生、混亂相殘等現象。與科學遵循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不增實體」的原則,達到有證而信、以證推斷相反,非科學都有狂增實體的迫切需要,因為只有狂增實體,才能不斷逃避實證、包容錯誤、自圓其說,從而達到無證而信。又正是因為缺乏實證,非科學知識體系自身的糾錯機制很差,評判對錯往往要藉助強權和民意,然後才能佔據道德高地、發號施令。而科學自身卻有極強的糾錯機制,對錯誤一個都不寬恕,並且不受外力影響,不會刻意順應強權和民意。科學要保證知識的正確,關鍵在於方法,求真的方法,這也是科學精神的精髓。如果用科學方法來審視、校驗、評判非科學知識體系,結果可想而知。哪種知識體系更正確,不是靠自吹自擂,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對客觀世界描述越準確的知識體系,越能正確指導人類和客觀世界的互動行為,越有利於技術進步,越有利於種群生存。從經驗型技術過渡到理論型技術的質變過程中,科學憑藉邏輯和實證,可以精準描述客觀世界的真相,當仁不讓的對技術進步起到了更大的指導作用,對於廣義的技術進步也是如此。而這對於非科學來說,同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雖然科學知識體系展現了其精準性,但是不必據此完全否定非科學知識體系的歷史作用。它們是人類認知能力不足時對客觀世界的片面和錯誤認識,卻同樣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產物,並且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另外,非科學知識體系之中,積累了很多具有科學性的正確知識。這些知識並非巫學、神學、哲學的核心和主流,經過漫長的鋪墊,最終都被科學繼承,收入了科學知識體系。

Sci&tech_04
培根《新工具》1620年初版中扉頁的插圖。一艘代表科學的三桅帆船,鼓足風帆,即將闖過象徵已知世界盡頭的標誌——海格力斯(大力神)柱,向未知世界進發。大航海時代用帆船遠航寓意科學探索,現在可以改用宇宙飛船飛向太空。
自然科學是科學的源頭和基礎,是對自然界的發現,並由此形成的知識體系。社會科學是通過科學方法,對人類利用廣義技術發明所形成的社會的再發現,並由此形成的反映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即使那些非科學知識體系,因為也是人類社會中的客觀存在,所以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和知識點,也被納入了社會科學的範疇。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只是關注的對象不同,二者的關係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通互聯的。作為一個整體,它們展示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事實真相對人類的的重要性,不僅體現了科學的正確性,也彰顯了科學的正義性。所以科學除了提供事實判斷,還能提供價值判斷,進而還能提供道德判斷,並且由科學提供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是統一的。只有以共同認可的事實做基礎,其間藉助技術進步,才能實現共同利益,追求共同價值,然後促進人類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形成共同的道德標準。這一過程既符合自然選擇機制,也符合人類的理性選擇機制。而非科學知識體系往往是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先於事實判斷,所以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混亂。不過現有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消除利益爭奪和政治分歧,這就會影響到人們對事實真相的判斷很難取得統一,所以各種非科學知識體系仍有較大的存在空間。

對真假的嚴格判定,導致科學不可能向政治制度做出妥協。而具有統一性和全面性的科學,已經對技術及生產實現了科學化,正在對商業、軍事實現科學化。以此推斷,人類在逐步實現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同時摒棄戰爭,不斷追求更高效的政治制度的過程中,政治制度也將逐漸實現科學化,各種主張、政策、法律都會向科學靠攏,所以最終確立科學為主流知識體系是遲早的事。一些有條件先行先試的國家和地區將在未來繼續佔得先機,成為新潮流的引領者。待到科學知識體系成為社會主流的時代,人們會發現,統一、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利益、倫理、道德等概念的現實情況,與以往會有很大差異。

人類再偉大,也不能超越自然。如果跳出社會範疇去觀察技術和科學,在生物學中也可以覓得來龍去脈。技術的出現,就像人類進化過程中偶然變異出的一個新器官,儘管很難賦予它生物學的定義,但是它的出現及演變卻符合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機制。每一項技術發明都是一次遺傳中的變異,然後優勝劣汰、循序漸進。因為這個「器官」與肢體不相連,所以它的進化速度和複雜程度至少看上去具有獨特性,開創了一條別樣的進化路徑。另外,技術的運用令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也有了一些新的進化,比如體毛的變化,尤其大腦的進化和心理的進化至關重要。如果將技術視為人的外部器官,則人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和其他生物與自然的關係就別無二致了。

技術如此,科學也是如此。生物尤其是動物,在獲取食物、躲避天敵、生殖繁衍等方面會對環境形成有利於生存的正確認識,即面臨各種考驗時,必須要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否則會有被淘汰的風險。人類作為生物中的佼佼者,這種對客觀世界正確認識的需求,從簡單到複雜,正是科學逐步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也是科學提供事實、價值、道德判斷的由來。儘管常說的科學在人類歷史中出現的時間很晚,但是對真相的執著追求其實早已經寫進了人類的基因,並且不斷得到強化。從這個角度看,非科學知識的出現其實比科學要晚,因為它們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而科學則是源於生物的本能。

與其他生物只是按照長期進化形成的本能來被動適應和認識客觀世界不同,人類會藉助技術去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的真相。從社會科學意義上對人類來說,具有科學性的知識與最早的技術是同期產生的,它們都是人類誕生的重要標誌。以此為起點,人類開始了共同的文明之旅。隨著人口擴張,奔向四面八方,在不同地區落地生根,又開始了各自的文化之旅。從這個角度看,文化是文明的衍生,文明不是文化的提煉。

科學和技術是文明的核心和基礎,也是文明的締造者。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都是技術進步帶動人口增長,並伴隨著戰爭和各種破壞。自然選擇有殘酷的一面,但是人類也一直在努力減少以同類生命為代價的殘酷競爭。值得期待的是,新文明到來后,在理性選擇下,人類之間的競爭可以逐漸告別暴力和血腥,以和平的方式體現在各種社會空間。所以新文明可能會是一種技術進步的同時人口不再無序增長,人類之間、人與其他生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文明。

用科學和技術貫通過去和未來,以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為坐標,來解釋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就像用進化論來解釋生物多樣性的進化過程一樣。常說的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知行合一更符合實際,也更有效率。理性社會人的理性思維與科學意義的理性思維將會呈現出更高的重合度,即追求利益和追求真相高度重合,才能更好地引導人類的理性行為,以適應環境變化和社會發展。科學素養和技術水平都是衡量現代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最理想的知行合一,人類求知本能和生存本能的最佳結合,就是科學和技術的高度結合。

文明為人類所特有,有無盡的生命力,新文明之後還會有更新的文明。對於個人來說,無非是學習、理解、掌握、運用科學和技術,做個文明人,創迎新文明,在這場恢宏壯麗、生生不息的進化中,寫下自己人生最精彩的篇章。
我句句真話. 決不放屁. 版上如有臭味. 我沒有放屁. 不是我放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