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總要靠語言來表達,對語言的探究,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對人本身的探索。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一書中指出:「群眾對極權主義的支持既非出於無知,亦非洗腦的魔力。」在任何社會狀態下,民眾都是沉默的大多數,利益的多樣化和對現實生活的考慮是他們的特點。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來說,他們更加關注的並非是遙不可及的「人類大同世界」,而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有一種最低限度的維護基本人權和穩定生活的生存環境與社會制度,以保障「免於恐懼的自由」和「不虞匱乏的自由」。因此,「在歷史上許多黑暗的時代,在其中公共領域被遮蔽,而世界變得如此不確定以至於人們不再過問政治,而只關心對他們的生命利益和私人自由來說值得考慮的問題。」對於第三帝國而言,要想把民眾引入納粹「黨文化」的軌道,控制和統治民眾的思想,在輿論宣傳方面必須要有打動他們的地方。阿倫特分析說,納粹的宣傳不同於教會的宣傳,希特勒的彌天大謊往往有某種可信的力量,就在於它具有謊言加恐怖的特點。這種邪惡性的宣傳是由極權主義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在立憲政府和自由言論的條件下,公眾有其他的信息來源,有可供選擇和判斷的多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