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鍾成:從稀土保衛戰失利看喪權辱國的市場化改革(四)

[複製鏈接]

1417

主題

649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8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霜天紅葉 發表於 2015-5-20 2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鍾成:從稀土保衛戰失利看喪權辱國的市場化改革(四)

六、大國宿命:日韓跨過所謂「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國卻淪為WTO「賤民」

  遙想當年,甲午戰爭前英美曾扶持日本進行工業現代化來對抗滿清中國和沙皇俄國,一戰後英美又扶持德國希特勒對抗蘇聯。後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后,中俄對西方史無前例地友好,但美國卻繼續推動遏制和肢解中俄的大戰略。歷史也已經雄辯地證明,那些和美國擁有同等潛力和資質的大國沒有「資格」成為美國的盟友,無論這個國家是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在今天代表美國壟斷資本利益的美國的緣政治大師們看來,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擁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廣闊的地域、獨立的文化傳統、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國家,從長期看是美國真正的戰略對手,只有徹底削弱、遏制和肢解才是最高解決原則。二戰後,正是為了對抗蘇聯和中國,美國才援助了日本、西歐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即將丟失中國的時刻,美國馬上進行馬歇爾計劃,防止繼續丟失日本和德國,因此日本和西歐的經濟得以迅速恢復,而沒有像蔣介石之中國那樣淪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
  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遭受新中國重創。1953年7月朝鮮戰爭剛剛停戰三個多月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於11月6日正式制定了NSC166/1號文件用以全面指導對華關係,其題目是「美國的中共政策」。這是一份更加系統地全面圍堵中國的綱領,其要點有:1、中共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遠東地區的權力結構」,美國的權力和影響「即刻從阿穆河(黑龍江)、喜馬拉雅山、東京灣之間的整個巨大區域排除出去」,於此同時,俄國的影響力迅速向南推進。因此,「美國在遠東外交政策的主要問題」,就是應對「一個強大的敵對的中共的存在及中共與蘇聯的同盟。」2、美國將說服盟國一起對中國實施經濟限制,「就會對中共實現工業化增加困難並拖延之,迫使蘇聯繼續承擔起援助中共的擔子。」3、美國對中國的目標首先是迫使中共改變敵視美國的傾向,或者「建立起一個對美友好的替代政權」,其手段包括直接使用美國軍事力量推翻中共政權、扶植台灣國民黨政權推翻中共等。其次是「降低中共在亞洲的相對實力地位」,為實現這個目標,美國的政策包括:「a、主要通過發展非共產主義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b、同時通過削弱或至少延遲中共在中國力量的上升;c、通過破壞中蘇關係。」
  為此,美國又提出了十個措施:「a.維持近海島嶼鏈的安全。b.如果必要可行的話,準備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阻止中共在其他地方進一步領土擴張。c.必要的話,,資助遠東非共產主義政府對抗共產黨的顛覆。d.在遠東,尤其位於中共邊境的朝鮮半島、台灣和印度支那地區,扶植強大、健康的非共產主義政權。e.資助日本發展政治、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有選擇性地幫助具有可行性發展的非共產主義亞洲國家。f.繼續在太平洋地區探索集體安排機制的潛能,鼓勵該地區國家解決它們的分歧,克服其他影響地區合作的障礙。(即建立亞太反共聯盟)g.繼續對中共實施政治、經濟壓力,包括非常規的、隱秘的壓力,至少直到中共周圍區域出現令美國滿意的結果。h.繼續承認、支持台灣的國民政府;幫助它獲取更多非共產主義團體的支持;採取提升台灣有效防禦軍事力量的行動,對與中共進行陸地、海上貿易的共產主義者進行打擊,以及採取符合美國利益的進攻性行動。i.採用所有可行的方式,無論是隱秘的還是公開的,來破壞中蘇關係。j.嘗試讓自由世界的其他成員相信美國的中共政策是合情理的,他們採取類似政策是明智的,而不需要施加會產生嚴重分裂的壓力。」[22]
  仔細分析NSC166/1號文件可以看到,那麼朝鮮戰爭后亞太地區的整體設計幾乎都在美國掌控內,比如中蘇關係的惡化、台灣獨立傾向越來越強、日本及所謂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的經濟崛起(恰好都在中共周邊)等等,無一不是美國戰略設計的產物。
  戰後,日本及所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崛起,是美國有意扶植的結果。日韓之所以能夠崛起,亞洲四小龍之所以成為亞洲四小龍,都是因為他們恰好在中國周邊,是美國圍堵遏制中國、防止共產主義擴散大戰略的副產品。以日本為例,為了讓日本經濟復甦並阻止共產革命波及日本,美國把援助歐洲剩下的約上百億美元直接援助日本。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將所謂聯合國軍的軍需物資生產訂單幾乎都給予了日本,在美國資金援助和外需雙重拉動下,日本經濟迅速恢復。至60-70年代,美國對日本通過資金購買歐美先進工業技術的要求予以支持,不僅不加限制封鎖,反而積極向日本輸出了不少高新技術,使得日本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而直到今天中國還在被美國嚴格封鎖!
  20世紀70年代,日本汽車業的發展已經成熟,並具有國際競爭力,大量出口美國,然而在這一時期,美國仍然允許日本政府以關稅等手段實行汽車業保護政策。以1970年為例,在出口量占生產量35%的情況下,進口關稅仍然維持在40%,而且發動機進口限制也沒有取消,此外日本政府還可以用外匯配額嚴格限制購買外國車。這與中國2001年簽訂《入世議定書》加入WTO后所遭受的待遇,可謂天壤之別。這也是為何日本、韓國等國能跨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而拉美等國無法跨過的地緣政治原因。
  如果沒有計劃經濟時代所積累的經濟技術遺產,如果沒有社會主義者對新自由主義的堅決反擊,加入WTO十年後的今日中國經濟恐怕已經崩潰。的確,正如中國的新自由主義和市場原教旨主義所承認的,當前中國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很高,然而其緣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新自由主義和市場原教旨主義對經濟改革的干擾和誤導下,中國對美輸血過於嚴重,中國喪失了技術趕超的能力和體制。2001年中國所簽訂的從形式到實質嚴重不平等的《入世議定書》,未來將成為徹底摧毀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技術遺產,並把中國鎖定在「中等收入陷阱」甚至「低收入陷阱」的主要國際法律文件和條約。
笑對雲捲雲舒,淡看潮起潮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