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些冷門有趣的歷史故事,你知道嗎? (組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浮生未歇 發表於 2015-5-13 15: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在回味歷史的話,有種滄桑感。另外因為前朝史總是后朝在寫,后朝往往都在否定前朝,所以真相越來越堙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了。不過追求真相還是永無止境的!

  

  1.曹景宗的故事

  

  

  

  曹兄弟的一生是悲劇的,生在南北朝這種皇帝論斤賣的時代就算了,還主要活動在梁朝,戲份完全被上級領導兼職皇帝兼職數天和尚的蕭衍給搶走了。在曹將軍的職業生涯巔峰(鍾離之戰)后,皇帝大人大宴賓客為其慶功。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一群人開始了吹逼---君臣連句賦詩。本來考慮到曹兄弟捉急的文化素養,領導就沒有安排詩韻給他。曹景宗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堅決要求步韻賦詩。

  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難度很高。一群文化人都翹首以待這位粗人出醜,誰知張口就來:

  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當然文采是談不上了,但是詩雄健流暢,而且出自武人之口。老闆蕭衍特別將這件事記錄到了國家檔案(國史)。

  曹兄憑藉能力給自己掙了回臉,此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可是曹兄還是沒火起來,戲紅人不紅啊,時也,運也,命也。

  強烈建議大家去讀讀曹景宗的傳記,其為人傲嬌,唯獨在韋睿面前才表露傲嬌受的本來面目;擁有男人全負面屬性,貪財好色嗜酒,卻也不計危險為好友收屍千里送葬。

  正義與邪惡摻雜,勇武與逗比共存,大抵世間之人,皆如景宗般萬千諸相。

  

  2.中國版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

  

  

  公元74年,漢章帝年間,朝廷任命耿恭為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今天的烏魯木齊、天山一帶),駐守邊疆,其實當時也只有屯兵數百人。75年,北匈奴進攻金蒲城,耿恭兩次迫使北匈奴領兵撤退。後來耿恭又移師疏勒城,又遭北匈奴猛烈攻擊,城中彈盡糧絕,但耿恭和部下仍堅守不屈,身處險境。

  76 年,朝廷援軍在柳中(今新疆鄯善縣附近)打敗車師,北匈奴軍隊也驚慌而逃。當時,耿恭的一位老部下范羌也在軍中,他力主營救耿恭,但是其他將領因為深入敵人腹地而不敢去。你們不去,我去,於是范羌便帶領兩千救兵孤軍深入。行軍途中歷經艱險,曾遇到過一丈多深的積雪。終於援軍精疲力盡,勉強到達了金蒲城。耿恭等人夜間在城中聽到兵馬之聲,以為匈奴來了援軍,大為震驚。范羌從遠處喊道:「我是范羌,漢朝派部隊迎接校尉來了!」城中的人齊呼萬歲。於是打開城門,大家互相擁抱,痛哭流涕。接到耿恭后,第二天大家便和援軍一道撤退。返回途中遇到北匈奴追兵,漢軍邊戰邊走。從疏勒城出發時,耿恭的軍隊還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斷死亡,到第二年三月抵達玉門時,只剩下了十三人。這十三人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勝利回歸!讀到這個故事,眼眶又一次的濕潤,耿恭的堅強不屈、范羌對戰友的不離不棄讓人蕩氣迴腸!玉門關守將在給皇帝的上書中,一句「不為大漢恥」我覺得是對耿恭的最好評價了! 耿恭到達洛陽后,被任命為騎都尉。這件事情后,章帝下詔,將戊校尉、己校尉和西域都護一併撤銷。

  

  

  3.我們跳到南北朝,講一個激烈的防守反擊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公元507年,南梁和北魏之間的戰爭期間。當時,北魏中山王元英與平東將軍楊大眼(聽這個名字就是個猛人,但他不是主角)等數十萬人馬攻打南梁的鐘離(今安徽鳳陽)。鍾離城北以淮水為阻,北魏人在兩岸架橋,跨過淮水連通南北道路。當時鐘離城中才三千人,守將昌義之督率將士苦守。戰況異常慘烈,北魏人瘋狂的進攻,北魏軍隊用車載土填入城壕之中,士兵背著土跟隨車后,騎兵又緊跟在後面,這樣一撥一撥的攻城,那些背土的士兵有些人來不及返回,就直接被土給埋進去了,城壕很快被填滿。北魏人用衝車撞城牆,所撞之處城牆上的土掉下來一大片,昌義之就命人用泥巴塗補,外面敵人一邊在撞牆,裡面的人一邊在用泥巴飛快的修補。這樣衝車雖然能撞入但終究不能撞毀城牆。北魏軍隊晝夜苦攻,輪班相替,從雲梯上掉下來再上去,無人後退。每天交戰數十次,前後殺傷的人以萬計數,北魏死去士兵的屍體堆的與城牆一般高。二月,北魏宣武帝詔令元英返回,但元英堅持攻打。南梁的梁武帝此時也命令豫州刺史韋睿和曹景宗率兵去援救鍾離。韋睿千里疾馳,一夜之間在北魏前線建立起進攻陣地,使得元英驚呼為神人。雙方展開激戰,戰事一時膠著。三月,淮水暴漲,韋睿派兵乘鬥艦競發,擊魏軍。另外以小船載草,燒毀了北魏建立的橋柵。魏軍大潰,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韋睿派人報告昌義之,昌義之激動得說不出話,但叫:我又活了、我又活了(更生,更生)!此戰生擒北魏軍隊五萬人,收其資糧、器械山積,牛馬驢騾不可勝計。后北魏元英被免為平民,楊大眼充軍。這場戰爭在南北朝期間不算出名但絕對精彩,北魏進攻的兇猛、昌義之防守的慘烈、韋睿救援的迅疾均堪稱經典!其實,中國的歷史故事遠遠比電視中演的要精彩!

  

  

  4.朱元璋,苦難的無法回憶的過往。

  

  

  老朱啊,我不忍直視你啊!

  朱元璋十六歲那年,因為家裡沒糧食,他不得不去皇覺寺出家,後來連寺廟裡也沒有糧食了。老和尚把幾個和尚叫到一起,叫大家封寺,自謀生路。

  艱苦的流浪生活就這樣開始了。朱元璋先是向南一直走到合肥,接著又往西走到河南固始。隨後的幾年,他相繼流浪到河南信陽、淮陽、鹿邑、亳州,又回到安徽阜陽。一路跋山涉水,雲水飄揚。難以想象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在乞討路上會體會到多少艱辛和苦澀。

  他吃過大戶善人的白面饅頭,也吃過草根、野菜。住過高門大戶的門廊,也曾經睡在山洞懸崖、風雨大雪裡。

  傳說深秋的一天,朱元璋走到一個叫剩柴村的地方,已經幾天水米沒沾牙,忽然在村邊發現了一顆柿子樹,上面掛著好些霜打過的紅柿子。他攢齊最後的力量,爬上樹去,一口氣吃了十幾個,總算活了下來。發跡之後,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帶領大軍又一次路過這裡,發現這棵柿子樹還在。朱元璋不禁感慨萬分,下馬抱樹痛苦,又脫下自己的紅袍,披在樹上,說:封爾為凌霜侯!

  歷史的背後,不是浪漫主義的朝霞滿天,漫天大雪,而是血與火的苦澀的回憶。

  

  5.李鴻章,失敗的嘆息。

  

  

  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方進行了最後一次談判,中國違心地在《中日講和條約》上簽字。由於這份條約是在馬關簽署的,又被後人稱做《馬關條約》。和約簽完后,李鴻章長嘆一聲,自己一生的事業,至此掃地。《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割給了日本。

  李鴻章發誓,一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一步。

  李鴻章一行在4月18日登上了返回中國的輪船,李鴻章幽憤交加,發誓此生再也不會踏足日本的土地。1896年當李鴻章完成訪美任務,返回中國時,要在日本橫濱換船。為了履行諾言,他無論如何都不肯踏上橫濱的碼頭,人們只好在美國輪船和他要換乘的輪船間,搭起一塊跳板。年邁的李鴻章就踩著這塊跳板,冒著掉到海里的危險,在大洋的波濤間,搖搖晃晃地換了船。

  歷史上的李鴻章,都在代表著屈服、苟且,代表著我們這個民族在脆弱年代的不堪回首。其實歷史的屈辱,有哪裡能讓一個人來背黑鍋呢?在我看來,面對時勢的危若累卵,李鴻章回天乏術,才是歷史的悲劇。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願意相信它是真的。

  

  6.李白不考科舉,想要通過免試錄取。

  

  此人貪玩,卻比杜甫大十一歲,那時,杜甫決心考首都的公務員,所以找了個安靜的地方複習。

  但在這個時候,李白來了。

  後來他倆叫上高適,都這樣了,還學什麼習啊,跑到山東玩耍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光知道玩耍是考不上滴。

  夠不夠深刻?

  

  7、《左傳》,魯庄公七年(前687年):

  

  

  

  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翻譯: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這段兒,史書有載,維基百科可見,不信去翻。

  大家知道這流星雨砸哪兒了么?堽城、新泰。現在還有一座星星山。

  你可以去查一下春秋時期這個地方叫啥。杞。位於魯國東北方,泰山之南不遠。

  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本來就是小國),房屋焚燒,大火連續著了三個月。

  曾經發生過地震的地方的人,總是害怕大地再次裂開。曾經發生過落星砸地球的地方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有錯嗎?

  列子聽說這事,把杞人憂天的故事寫了下來。被嘲笑了兩千多年。

  

  8、以前我們看教科書,說徒木立信是有效果的,實則非也。

  

  

  徙木立信效不佳。

  變法變了一年,所有人都說新法是瞎胡亂。衛鞅一直在尋求一個震懾百姓的機會,一日,太子不知哪根筋搭錯了,犯了法。

  衛鞅道:「新法之所以行不通,是因為上頭有人抗法!」

  不過,衛鞅是知道太子不能用刑的,於是挖了太傅公子虔的鼻子,在太子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刻了字塗了墨(黥)。

  此番過後,國人均不敢不遵守新法,十年之後,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剛開始那些說新法不好的,有專程過來說新法好的了。衛鞅不喜反怒,呵斥道:「這些全都是阻礙新法的暴民!」將這群人發配邊疆。

  9、陸遊與唐婉並非表兄妹關係

  

  

  最早記述《釵頭鳳》的是南宋陳鵠所寫的《耆舊續聞》,之後,有劉克莊的《后村詩話》,但陳、劉二人在其著作中均未提及陸、唐是表兄妹關係。參考史料。陸遊的外家乃江陵唐氏,其曾祖父是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北宋名臣唐介,唐介諸孫男皆以下半從「心」之字取名。而無以從「門」之字。劉克莊的《后村詩話》中提到:「某氏改適某官,與陸氏有中外」。某氏即唐氏,某官是同郡宗子趙士程。他的意思是:唐氏改嫁給趙士程,趙士程與陸氏有姻婭關係。陸遊的姨娘瀛國夫人唐氏乃吳越王錢俶的後人錢忱的嫡妻、宋仁宗第十女魯國大長公主的兒媳,而趙士程乃是秦魯大長公主的侄孫,亦陸遊的姨夫錢忱的表侄行,恰與陸遊為同一輩人。

  離婚後陸遊另娶,新娘姓王,過門后很快生了孩子。唐家憤憤不平,覺得不把女兒嫁出去,面子會失盡。於是將女兒嫁於當時也很有點名氣,另外的一個文人趙士程。這文人對唐琬很好。他是唐家的世交朋友,完全知道陸遊的文友,對陸遊比較欽佩,也很同情唐琬,想儘力令她幸福。

  當然陸遊和唐婉的悲苦愛情,也不是因陸母戀子,她允許陸遊和其他女孩交往,證明陸母根本就是不喜歡唐婉,覺得是唐婉耽誤陸遊考試。陸遊被變態的家教壓制了半輩子,等老了以後,他依舊沒能忘記唐婉。

  可是又能怎樣呢?當官也不如意,感情更不如意。

  他放浪形骸,飲酒自醉,自號放翁。

  深刻么?一點兒都不深刻!

  陸遊和唐婉的愛情悲劇,基本符合任何歷史階段的無奈故事:一曰「年輕人學習為重不要談什麼感情」,二曰「畢業后考取職務出人頭地」,三曰「快點結婚差不多就行談什麼感情」,四曰「帶著年輕時的妥協懷恨終身」。

  如果做到所有這些所謂的「成功」,而自己從未感受到一丁點的快樂,那些成績你又秀給誰看呢?

  你之於人,只是外在;你之於己,冷暖自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2: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