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多華人喜歡無限打聽他人的個人經驗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5-11 06: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好多華人喜歡無限打聽他人的個人經驗zt 


來源: career 於 2015-05-09 21:31:49
同情心及挑戰意識在華人群體中的全面缺失
2003年 我出國后第一次回國,親戚們忙開了,這裡請那裡請。一個飯桌上,我提到自己去美國幾天後就下餐館洗碗。本來覺得很驕傲的談話題材,被一個表兄接過話,說 道:聽說在美國洗碗久了的人回來見到圓形的東西就想洗,是嗎?一時間大家哄堂大笑。好在我本人當時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所以也沒有覺得受了歧視,只是笑了 笑,繼續自己的話題。多年後想起來,這還真是個缺乏同情心與挑戰意識的典型例子(依我現在的性情,估計會站起來一走了之。四海之大,哪裡需要在這樣的人際 圈子裡浪費生命)。
在 華人群體中,這樣的例子處處可見。很多中國人視人生的困境為「倒霉」,更不懂得什麼叫挑戰。所以那些不畏苦難而向命運挑戰的人,不但不會被很多中國人所欣 賞,反而會被看成「傻子」(比如「悲慘世界」中的主動自首的冉阿讓,泰坦尼克號上的選擇與船同生死的船長)。這種普遍存在的對「厄運」的歧視也導致了好多 「倒了霉」的中國人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來,怕人笑話,而像筆者這樣有事無事居然還敢公開宣稱自己「一貧如洗」(所謂「哭窮」)的人,當然只會被看成 「有病」。
同 情心,是對在受苦受難中的人類同胞(甚至非人類的生命)的一種情感共鳴。一個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別人幸福中時,會由衷地分享他們的喜悅,而在看到他人遭 殃時,不管自己的處境多麼順利,不但不會有沾沾自喜的得意心理,還產生髮自內心的悲憐,並拷問人生為何如此不公。但在華人群體中,這樣的態度非常少見,而 常見的是對他人的苦難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興災樂和的態度。這種極端的自私,甚至可以說陰暗的心態,雖然在其他文化群體中不是完全沒有,但絕不會想在華人群體中那樣常見。
為什麼?筆者曾經百思不得其解,但漸漸地在對人性以及歷史規律的認識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發。我認為,當一個人不但不能為他人的幸福而樂,還希望他人遭殃時,這樣的心理其實是源於一種強烈的與人為敵的生存競爭意識,即:如果他人(「敵人」)都幸運了,自己就可能會「倒霉」,反之,自己就肯定會幸運。這種強烈的生存競爭意識,又來源於強烈的生存危機感,即自己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沒有安全感,今天穩定,明天就可能沒有飯碗(飯碗被他人搶)。這樣的心理形成,我認為是和中國的幾千年封閉性的文化環境有著潛在的關係,是中國社會幾千年由於沒有解決「飯碗問題」而導致的一種心理後遺症。從進化的角度看,封閉性的文化由於缺乏與其他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或者向外擴張的條件,導致人口和資源的矛盾不斷重複循環(一治一亂),所以吃飯問題 – 最根本的生存問題 – 成了社會中反覆出現的問題,於是人就很難徹底擺脫生存危機感。在《從進化和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中華民族的「群體妄想症」 》一文中,筆者相對仔細地分析了生存危機感和人口及資源之間的關係,最後這樣總結道:
在 中國這個封閉的環境中,大家都認識到「天下」就這麼大,「時候」一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生存危機感永遠都沒有被消除。不管儒家經典書上如何說,不管 共產主義如何教育,深埋在華夏民族心靈中的,是「與人為敵」的強烈的生存和競爭意識。共生理念,人道主義,利他主義等等這樣的相對『高級』的道德理念作為 群體意識形態基本上不可能在中國文化中生根。」
所以在資源供給的條件不變(多產生在封閉文化環境中)的情況下,別人遭殃了,自己似乎就多了一碗飯的機會。也許,這就是中國社會缺乏同情心的歷史根源所在。
然而根源歸根源,改變,應該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而達成的,因為人有極強的「可塑性」。如今國門打開幾十年了,中國人應該看到自己和外面的世界的真正差距,從而在心理上改變與他人為敵的態度。當然,這大概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
挑戰意識,或者冒險精神,是明明知道一條人生路的艱難但卻由於其精彩的可能性而偏偏要選擇這條路的精神。所 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往往好奇心重,自信充分,他們的人生也許坎坷,但卻充滿意外和驚喜。缺乏冒險精神的人,則往往是因為懷 疑自己能力,從而在人生路上不得不打一手「保險牌」,處處迴避自己不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環境。這本身就是一種輸家心態,這樣的人生也不可能是精彩的。當然, 保守的人生態度本身其實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人各有志,大家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路,但遺憾的是,在中國社會中很多人卻是把這樣的「輸家」態度看成人生 「成功」的「秘訣」,而對富於冒險精神精神的人不但不欣賞,反而嘲笑之。這實在是如古人所云:「燕雀焉知宏鵬之志哉」。
一個不願意自己冒險的人,往往期望在自己人生的每一 步之前得到「過來人」的指示。當然,適當的計劃或策略是智慧的體現,但過分周密的考慮,往往使人生失去了神秘感。華人群體(海內海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 注重教育的文化群體。過分注重教育的人認為,人生的一切(或大多數)秘訣都能通過學習的來。所以,只要一個人認真學習古人,長輩及他人的既存經驗,人生就 不會走彎路。好多華人喜歡無限打聽他人的個人經驗,以「學習」為名,實則自覺或不自覺地佔他人便宜,就是典型的缺乏冒險精神的行為。缺乏冒險精神更是中國 文化幾千年重複老路,在歷史的發展中沒有真正「進化」的直接原因。
大概因為同樣的原因,很多中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無端 高壓,以為這樣「高壓」或「吃苦」之後,學得一身本事,孩子們以後的人生就是「康庄大道」。這種認識是非常短視的,因為人世間其實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天總 有不測之風雲,所以自以為機關算盡的人,往往會因為自己不習慣於跌跤而在意外的困難面前跌倒,甚至一蹶不振。
其 實,人生很多東西不一定都能學到,而學到的並不都一定實用。並且,一個真正有悟性的人,很多真正的智慧都是不師自通,根本不需要把光陰浪費在過多的書本 上。對於富於冒險精神的人來說,由於不敢向命運挑戰從而導致的平坦人生,並不是「運氣好」,而是生活的單調和生命的貧血的體現。對他們來說,人生最大的樂 趣在於其不可預測的神秘性。真的自信者,對待命運,就如同衝浪者一樣,隨漲隨落,漲時鳥瞰天空的開闊,落時沉浸於幽谷之深邃,每時每刻,無論命運給予自己 的是什麼,都能瀟灑地接受,這,才是人生的贏家。
同 情心,或者說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冒險精神,這兩者的同時缺乏,導致很多中國人一方面不懂得分享他人的快樂,甚至在面對他人的苦難時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更無 從尊敬或欣賞那些挑戰人生的勇敢者。也許,中國文化孕育不出像「悲慘世界」這樣體現人性美的作品,大約也是因為在中華民族這個群體中,缺少真正的善與愛, 以及勇氣,挑戰,等等這些人性中最偉大的品質。而一個缺乏冒險精神和同情心的民族,對外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力,對內更不可能建造一個平等的健康的社會。



964

主題

4387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火箭

Rank: 6Rank: 6

積分
39564
沙發
ChineseInvest88 發表於 2015-5-11 22:20 | 只看該作者
支持,同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