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赴俄儀仗隊排在10個方陣之首 少將任領隊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4月2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方陣在紅場參加綵排。當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為5月9日紅場閱兵舉行綵排。新華社發
4月2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方陣在紅場參加綵排。當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為5月9日紅場閱兵舉行綵排。新華社發
4月2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方陣在紅場參加綵排。當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為5月9日紅場閱兵舉行綵排。新華社發
4月2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方陣在紅場參加綵排。當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為5月9日紅場閱兵舉行綵排。新華社發
4月2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方陣在紅場參加綵排。當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為5月9日紅場閱兵舉行綵排。新華社發
4月2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國方陣在紅場參加綵排。當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為5月9日紅場閱兵舉行綵排。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英文報道,25日,由1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組成的儀仗隊已經到達莫斯科,已經開始參加5月9日俄羅斯勝利日閱兵的準備活動。
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俄羅斯將在今年5月9日舉行勝利日閱兵式。另據俄羅斯媒體報道,這支百人儀仗隊抵達莫斯科郊外的軍用機場后,開赴軍隊療養所休整以及進行排練前的調配。圖為網傳中國儀仗隊隊員與俄羅斯軍人合影。
中國儀仗隊隊員與俄羅斯軍人合影。
圖為中國儀仗隊隊員與俄羅斯軍人合影。
5月7日,俄羅斯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紅場閱兵式總綵排,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參加綵排。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5月7日,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並訪問俄羅斯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
習近平說,回顧歷史,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俄羅斯等歐亞地區及其他地區的許多國家和人民帶來人類歷史上空前災難和浩劫。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的殊死戰鬥中,中國、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的人民聯合在一起,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聯合在一起,結成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和反軍國主義統一戰線,浴血奮戰,並肩戰鬥,終於打敗了野蠻侵略者,贏得了世界和平。
習近平表示,中俄兩國今年將舉辦一系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慶祝和紀念活動。聯合國和其他國際及地區組織也已經或還將舉辦一系列慶祝和紀念活動。我們舉辦這些慶祝和紀念活動的目的,是要展現共同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的決心,是要警示世人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強權獨霸不是人類和平之策。贏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類發展之路。」習近平說,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恆主題。
習近平說,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朝和平與發展目標邁進,更應該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合則強,孤則弱。」合作共贏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匯合點,樹立雙贏、多贏、共贏新理念,堅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網路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共同呵護地球家園。
文章摘編
中俄用生命凝成戰鬥友誼
俄羅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戰場。俄羅斯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為贏得衛國戰爭勝利,付出了犧牲2700萬人的慘重代價,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潘菲洛夫師二十八壯士、馬特洛索夫、卓婭等一大批英雄兒女,為捍衛祖國獨立和尊嚴,為捍衛世界和平和正義,譜寫了感天動地的戰鬥詩篇。
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起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的犧牲也同俄羅斯人民一樣是最慘重的。中國軍民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消滅並牽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以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同俄羅斯人民一樣,中國人民為抗戰勝利譜寫的歷史篇章也永遠銘刻在歷史上。
中國人民和俄羅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戰鬥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並肩戰鬥,用鮮血和生命凝成了戰鬥友誼。在衛國戰爭最艱苦的時刻,中華民族許多熱血兒女毅然投身到抗擊法西斯德軍的英勇行列中。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轉戰千里,直至攻克柏林。中國飛行員唐鐸作為蘇軍空中射擊團副團長,鷹擊長空,在同法西斯軍隊的空戰中屢建戰功。在莫斯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革命先烈後代,年齡幼小,自告奮勇挖戰壕、製造「莫洛托夫」燃燒瓶、生產軍服、食品、伐木、挖土豆、在醫院照料傷病員,許多人還每月都為前線戰士獻出430毫升鮮血。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道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在為俄羅斯衛國戰爭作出貢獻的中國人中,還有許許多多無名英雄。
俄羅斯人民給予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寶貴的政治和道義支持,支援了大批物資、裝備。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參加了援華志願飛行隊,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有 200多人犧牲在中國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後期,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為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支援。
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說過,「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會在黑暗中迷失」。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中俄兩國人民將以堅定的決心和努力,同世界上所有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堅決反對否認、歪曲、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圖謀和行徑。
揭秘
三軍儀仗隊赴俄系習近平親自安排
4月25日,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官兵抵達莫斯科,為參加紅場閱兵進行準備訓練。5月7日的日間綵排是他們參加的第六次綵排。「我參加過很多任務,但這次意義特殊,非常重大,」三軍儀仗隊大隊長李本濤說,他要再次為中國軍人爭光。
這兩天,朋友圈、社交媒體、視頻分享網站常被同一條新聞刷屏:紅場閱兵綵排,中國軍人的正步。
中國軍人的挺拔英姿、標準正步、強大氣場,確實讓人一見傾心。排在10個外國方陣之首的中國儀仗兵隊列,戰士平均身高1.88米,個個都是帥小伙。不論軍姿跨立還是正步前踢,那份自信、剛毅和精氣神,都是中國軍人形象的最佳詮釋。
站在中國方陣最前方的護旗手張洪傑也許是攝影師鏡頭裡出現最多的中國軍人。他擔任過1999年和2009年兩次國慶閱兵的儀仗隊護旗手,如今又引領中國方陣在紅場受閱。
細心的觀眾發現,中國方陣在隊形編排、步態步速上與俄羅斯受閱方陣和其他受邀外國方陣皆有不同。
李本濤告訴記者,正式參加受閱的102名官兵中,3名旗組成員護衛五星紅旗,3名指揮分隊長成一列行進。其餘96名官兵編成8乘12的「長條」隊列,陸海空各成4列,以適應紅場的狹長行進路線。
中國儀仗隊的步伐每分鐘116步,每步75公分,這和俄羅斯軍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80公分的大正步有所不同,卻顯得更為緊湊齊整,富有韻律。
由於排練時間不規律,儀仗隊的官兵有時凌晨3時起床,4時出發前往靶場,作息完全打亂。不過,不少戰士告訴記者,訓練強度其實沒有國內大,適應環境也沒那麼難。
這是三軍儀仗隊第五次走出國門,中國方陣總領隊是徐洪生少將。將軍帶隊,規格之高可見一斑。徐洪生說,為了這場閱兵,儀仗隊在國內訓練半年,做足準備。
徐洪生說,三軍儀仗隊赴俄參加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是根據習近平主席的親自安排、代表中國軍隊的一次光榮使命,有助加深中俄兩軍友好交流,增進兩軍團結和感情。
5月9日,中國方陣將在紅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首秀」,與各國軍人一道,重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致敬逝者和老兵,展現中國軍人守護世界和平的信心和決心。
據新華社電
延伸閱讀
習近平提到的那些英雄人物
潘菲洛夫師二十八壯士
指 28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為國捐軀的第316步兵師指戰員。第316師在哈薩克阿拉木圖組建,該師四成戰士為哈薩克族。師長伊萬·潘菲洛夫被戰士們稱為 「我們的父親」,這個師的戰士被稱為「潘菲洛夫人」。1941年11月,德軍向擔負莫斯科防禦的第316師發起猛烈進攻,該師步兵團第2營第4連的28名官兵英勇抵抗,全部英勇犧牲。第316步兵師後來被命名為「潘菲洛夫近衛步兵師」。
馬特洛索夫
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馬特洛索夫是蘇軍一名普通士兵。1943年,馬特洛索夫在戰鬥中用身體堵住敵人碉堡的槍眼,為戰友打開前進道路,英勇犧牲。他後來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卓婭
1941 年衛國戰爭爆發后,正在上中學的卓婭自願參加游擊隊,成為一名偵察員。同年11月,她成功燒毀德軍房屋后不幸被捕,被敵人絞死,犧牲時年僅18歲。卓婭就義前堅強高昂地說:「為自己的人民而死,這是我的幸福!」卓婭是衛國戰爭中第一位被授予英雄稱號的女兵。小說《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在中國讀者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毛岸英
毛岸英於1936年由中共地下組織安排去蘇聯學習。衛國戰爭爆發后,毛岸英數次給斯大林寫信,堅決要求上戰場,參加反法西斯的戰鬥。他的要求終於獲得批准,他先後進入蘇雅士官學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寧軍政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軍校畢業后,毛岸英被授予中尉軍銜,任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參加了戰略反攻,轉戰千里直至攻克柏林。
唐鐸
唐鐸1925年被選派前往蘇聯學習航空飛行。衛國戰爭期間,他參加空軍衝擊團,任見習空中射擊副團長,多次駕機飛往前線,與敵機激戰。他這樣回憶那段歲月:在那些日子裡,飛機幾乎都是帶血作戰的,因為每次作戰回來,後面的空乘戰鬥人員有的受傷、有的犧牲,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人們就把犧牲者抬下去,把飛機檢修一下,換上另一個人,立即起飛參加戰鬥。曾榮獲衛國戰爭勳章。
胡濟邦
在衛國戰爭的戰場上,曾經有這樣一位中國女性:在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戰場上,都曾留下了她的身影。她就是《中蘇文化》雜誌女記者胡濟邦。衛國戰爭期間,胡濟邦深入到蘇德前線採訪紅軍,用手中的筆向中國人民報道蘇聯軍民誓死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一幕幕壯烈情景。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5/08/361534.html#ixzz3ZVvjY93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