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黔東南「二月二」祭橋煮紅蛋(圖)

[複製鏈接]

438

主題

668

帖子

300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0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春意正濃 發表於 2015-5-5 22: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布時間:2015年04月28日     作者: 陳世權  

  在中國農曆中,二月初二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說它特殊,是因為相比於春節、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或者二十四節氣,它算不上一個重要的、或者說是人們所熟知的節日,但在中國的民間卻是一個影響範圍甚廣的祭祀日子。在北方,民間傳說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以在北方把二月二叫做「龍抬頭節」,祭龍就成了北方民間最普遍的祭祀活動。但在南方,二月二這天的活動卻要豐富得多,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菜節、等等。而在我們黔東南地區,二月二這天最重要的習俗則是祭橋和煮紅蛋。為何黔東南地區的人民對橋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黔東南地處雲貴高原深處,苗嶺山脈橫貫全境,這裡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為了便於拓荒造地、開田墾土,更為了走出大山、取得與外界的聯繫,修橋築路就成了先人們不自覺的行為。最初是一人、一家,然後是一個家族、一個村寨,從簡單的就地伐木為橋,到後來的弔橋、石橋、拱橋,我似乎看到了先輩們的勇氣和愚公移山似的執著。隨著環境的逐步改善和時間的推移,修橋築路的初衷變得不再那麼古樸和單純了,而是帶有了更多的封建迷信和功利色彩。

  

  這些遺落在山中的橋種類繁多,象這種石拱橋曾經算得上是「高大上」了,不過由於歷史的變遷,如今它只能靜靜的橫卧在山野之間了

  中國人自古講究兒孫滿堂,更把「無後」(其實是「無子」)視為最大的不孝,所以那些婚後不育、兒女不全的人家就會選擇一個地方架橋,以求上天顯靈降兒送女;有的做了惡事後幡然悔悟,為了痛改前非也會選擇造橋修路來證明自己;有的女人無兒無女、「克夫克子」,在人前抬不起頭來,自認為是前世「作惡」太多,也會找一處行人多的溝坎之地架上簡易之「橋」,通過讓千人踩萬人踏來洗清自己的「罪惡」(這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到廟裡捐一條門檻來供人踩踏異曲同工);有的人家時來運轉,或陞官,或發財,認為這是祖先積德和上天幫助的結果,為了還願,他們也會建一座橋來方便族民們的出行。這些都被視為「修陰功」的積善積德之舉,雖然出發點不同,但在客觀上都造成了建橋的事實,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所以在黔東南地區,各種各樣的藏身於山野間的橋就成了當地農村最多最有特色的「古建築」了:有一根或幾根木頭組成的獨木橋、小木橋,有就地取材用一塊石板鋪就的石板橋和一個個大石頭串結起的石墩「橋」,有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石拱橋,有凝結了少數民族智慧和美麗傳說的風雨橋,等等。這一座座的橋,或平鋪在田野,或飛跨在山澗,或橫卧在溪上,造型獨特,風格各異,不僅體現了黔東南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情趣,也是黔東南人民展現給世人最獨特、最亮麗的風景之一。

  

  其實大部分的橋都是這種一塊石板鋪就的,一般都是一戶所有,它雖然不起眼,但由於鋪在田間地頭和村寨周邊,非常方便人們的出行。

  

  二月初二這天,人們紛紛來到野外,來到祖先留下的橋上祭奠祖先的功德。

  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各種各樣的鋼筋混凝土橋、鋼架橋、斜拉橋、立交橋如雨後春筍般橫卧在黔東大地,串起了這裡的山山水水,基本上改變了「地無三尺平」的窘境,以個人和家族式的建橋已變得不再有那麼的迫切和需要,但人們愛橋的傳統卻是亘古不變的,它已經紮根於人們的心底,匯成殷殷血脈,從古到今,直到永遠。只不過這種愛已從「建」更多的轉為了「敬」和「祭」, 祖先留下的橋成了今天的人們緬懷先輩、感知歷史的聖物,即使這些橋大多已經廢棄不用,有的甚至成了凄美的「斷橋」、殘橋。祭橋緬懷祖先的功德

  「二月二」的風俗發源於漢民族,卻在少數民族中得到了傳承和光大。至於為何要在二月二這天祭橋,如今已沒有一個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但不管怎麼說,到了二月二這天,只要到苗族聚居的村寨周邊去走一走,隨處可見提著盛有香、紙、燭、糖果、臘肉、糯米飯、紅蛋等祭品的男女老少們行走在田埂上、小河邊或山坡上,他們要循著祖先的足跡,去祭奠祖先不逝的靈魂。

  

  祭橋時要在橋上貼上用紅、黃、綠等彩紙剪成的紙符,以此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紅蛋、臘肉、糯米飯是祭橋時必備的三樣供品。

  

  祭橋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儀式簡單,這是一位婦女背著孫子來到橋上燒香燒紙后便開心地回家了。

  祭橋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進行的,所祭的對象是特定的,那就是本家或本族祖先留下的橋,不能更不會隨意去祭。祭橋的的儀式簡單又不失隆重。簡單的,在橋上擺上酒、臘肉、糯米飯、紅蛋等供品,在橋上填上些用紅、黃、綠彩紙剪成的紙錢,燒些香紙燭就算結束;隆重的,是整個家族陸續達祭祀點並以家庭為單位各自完成祭祀后,還要把各家送來的祭品集中起來,就地圍在一起喝酒吃飯,共同在喜慶的氣氛中緬懷祖先的功德。這樣的喜慶場面在二月二這天的原野上隨處可見,走近他們,你會深切感受到苗族同胞的那份熱情、那份快樂和那份對生活的熱愛。你看,現在很少見到的划拳場面在他們與她們之間依然表現得那麼的隨心所欲,老人們開心的酒歌旋律流行得讓你無法相信:「鐵路修過苗家寨」和「美酒加咖啡」。

  

  這是以家族為單位進行的祭祀,大家把帶來的供品一起放到橋上祭奠共同的祖先留下的功德。

  

  女人們還在祭祀,男人們就迫不及待地圍在一起開始喝酒了。

  祖先的功德值得傳頌,祖先的善舉更需要發揚。所以「二月二」的祭橋不是單純的「祭」,還需要祖先留下的東西保護好、整理好、甚至重建好。所以有的地方把祭橋也叫做「禳橋」,禳本身具有修和補的意思。但是禳橋的地點是有講究的,那就是只能在祖先留下的橋的原址進行。似乎人們已經習慣了並認可了「某某橋是某某家的」,沒有人會去打破即成的事實。現今已經很少有人會另闢蹊徑新建一座橋了,一般都是把祖先留下的橋修補一下即可,如清理一下橋周邊的野草,用泥土或石頭加固一下毀損的橋身。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適應交通工具的變化,那些處於交通要道的橋不得不進行適時更新改造,因此經常可以看到在同一地點會出現不同的、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的橋的情況。近年來雖然國家為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狀況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橋築路,但一些主要用於人行且不再是交通要道上的老橋的改造資金仍然是以自籌為主,由橋所屬的家族成員間共同出資。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加入了國家的公用資金,這橋的歸屬就改變了,今後就不能成為本族成員獨享的祭供對象了。

  

  這座楊家橋由於位於交通要道,隨著歷史的變遷會已經在原地改造了三次,為了記住祖先後人們會在原址上立碑紀念

  與這些古老的橋相生相伴的,還有那一塊塊立於路邊的指路碑。這些指路碑俗稱「將軍箭」,大多是石質的,長方形,一般在0.3-0.5平米大小之間,上面刻有立碑人,簡單的弓箭圖案和「上下左右」的方向提示,千百年來指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們走向心中的目的地。它們應該算是黔東南地區最古樸的交通指示牌了,其產生的動機與建橋大體相同,大多被置於曾經的「交通要道」岔口上,更多的就依附在橋的周圍。與那些古老的橋一樣,隨著歲月的變遷,那一塊塊的指路碑如今也默默地隱藏於草叢中。雖然其功用在降低,但畢竟也是祖先的善舉,同樣值得後人們的尊敬與懷念。所以在二月二祭橋的同時,指路碑也成為苗族人祭祀的對象。

  

  交通要道上的一株大樹下安放了許多的指路碑,平時是人們休息尋路的場所,今天成了人們祭供的對象。

  

  更多的指路碑在那些鄉村小道旁,許多都掩映在草叢中,祭祀時需要耐心的尋找和整理。

  在黔東南地區,苗家人的熱情好客是出了名的,這在二月二這天同樣會得到印證。祭橋時,凡過往的路人都會被邀請喝上一杯酒、吃上一片肉、送上一坨糯米飯、一二個紅蛋或幾粒糖果,如果你願意,還可以參加他們的歡慶活動。對他們送來的東西最好不要拒絕,因為在他們的眼裡,有人從祖先留下的橋上經過,表明祖先的善舉得到了世人的認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他們會為此感到自豪,如果你接受了他們盛情,也就是對他們祖先的尊重,他們會感到由衷的高興。特別是新建的橋,主人會把第一個從橋上經過的人視為貴人,會給予最熱情的款待。今年的二月二,為了補拍一些祭橋的圖片,我連續跑了五、六個點,雖然我不喝酒,但每一次的「舔一舔」也讓醇香的米酒搞得我暈頭轉向,也不知道自己吃下了多少香噴噴的臘肉和糯米飯,整個下午都是嘴上油膩膩的,肚子鼓脹脹的,攝影包裝得滿滿的,心情更是愉悅的。煮紅蛋祝福孩子們茁壯成長

  

438

主題

668

帖子

300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005
沙發
 樓主| 春意正濃 發表於 2015-5-5 22:21 | 只看該作者
如果說祭橋主要是在苗族人民中進行的話,煮紅蛋則是苗漢人們在二月二這天共同的民俗活動。在黔東南地區的黃平縣有句諺語,叫做「二月二,煮紅蛋」。二月初二這天,凡有小孩的人家都要煮紅蛋送給小孩,目的祝福孩子們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平安,有如初升的紅日般茁壯成長。我不知道煮紅蛋的習俗起源於何因和何時,但從老人們的講述和自己的回憶中,我相信它的歷史已經不短,說它是我們這裡最早的兒童節一點也不為過。

  

  鮮紅的紅蛋,清純的眼神,民俗的傳承總會生生不息。

  初春的二月,乍暖還寒。每當二月初二快要來臨的時候,有小孩的人家就開始準備煮紅蛋的相關事宜了。其實準備的東西主要就是三樣,一是蛋,二是顏料,三是蛋套。蛋主要是鴨蛋、雞蛋和鵝蛋,農村人家一般是平時慢慢累積下來的,大都是產自於自家養的家禽,城裡人家當然就得到市場上去買了。顏料大都是礦物的硃砂,紅色的,這必須得到市場上去買,漢族人家一般都用這種顏料;苗族人家主要用的是植物染料,一般是自製的,顏色要豐富一些,除了紅色外,還有綠色和黃色。裝紅蛋的蛋套一般是用稻草最上端的部分(人們把它叫做米芯)編的,現在基本上都改為毛線或尼龍線之類的了。到了二月二這天,大人們在天還沒亮就起床,一邊升火將蛋煮熟,一邊把顏料倒在土碗里,加上酒攪勻,趁熱把煮熟的蛋放進碗里滾動染上色,這樣染出來的蛋才不易掉色。然後把煮好的紅蛋一個個裝進蛋套里,再一個一個地串連起來形成一串串的紅蛋掛,等小孩們起床后就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一天,不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到處都可以看到胸前掛著紅蛋的孩子們那開心和幸福的笑臉。不過這些漂亮的紅蛋起初都是捨不得吃的,女孩子們用它來當裝飾品掛在胸前前不肯放下來,調皮的男孩子們則用它當成玩耍的道具,互相用來蛋碰蛋、蛋打蛋,看誰的蛋經得住碰而不破破碎,只有經過一番較量碰碎了蛋殼的才會極不捨得地吃掉。稍有不同的是,漢族人家煮的紅蛋全部是用來給小孩子們的,苗族人家煮的紅蛋還有另外一個用處,那就是用來祭橋。

  如今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們玩的內容和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但二月二煮紅蛋的習俗這裡卻一直流傳了下來。今天,當我走在鄉間,看到那些拿著紅蛋的孩子們那開心的笑容,我也彷彿回到了我的孩提時代,真誠、開心、無憂又無慮。祝福今天的孩子們,他們生活在一個富裕、安定、祥和的美好時代,小小的紅蛋預示著他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8: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