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江青對魯迅是何仇恨 竟會逼死許廣平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4-14 10: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江青對魯迅是何仇恨 竟會逼死許廣平(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1968年1月,魯迅《答徐懋庸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的手跡和書信共計1,054件,共四大箱,被「四人幫」黨羽戚本禹從文化部拿走。這年3月2日,魯迅伴侶許廣平才知道這件事。她憂心如焚。很快就病倒離世了。至於魯迅手稿為何會被盯上,直到粉碎「四人幫」后,魯迅之子周海嬰才知道,原來江青在上海時曾有很多醜事,有一些,魯迅在文章中有所反應。本文摘自盛京關捷的個人博客,原題為《周海嬰「告御狀」的真相》。




  法庭上的江青

  2006年冬天,我意外收到一份藏品,是一油印材料,首頁是毛澤東的批示,後面附有周海嬰寫給毛澤東主席的一封信。

  毛澤東的批示是「我贊成周海嬰同志的意見,請將周信印發政治局,並討論一次,作出決定,立即實行。毛澤東。十一月一日」。

  周海嬰的信,是請主席下令出版父親魯迅的書信。末尾用鋼筆字簽了名。

  我如獲至寶。立即給周海嬰打電話,請教這份材料的真實性。周海嬰先生說:「那時還沒有冒名頂替的事。那個名是我簽的,記得是用鋼筆。」

  接著,周海嬰講述了1975年10月28日,給毛澤東寫信「告御狀」的內幕。

  魯迅手稿被「四人幫」黨羽搶去,許廣平憂憤而死

  1968年1月,魯迅《答徐懋庸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的手跡和書信共計1,054件,共四大箱,被「四人幫」黨羽戚本禹從文化部拿走。從此,下落不明。這年3月2日,許廣平才知道這件事。她憂心如焚。

  這位患有嚴重心臟病例的七旬老人,決定立即給總理寫信。她寫到了深夜,總算寫完了。這時,她擔心總理看不到,就讓周海嬰帶她到好友董秋斯家,徵求他對這封信的意見,和下一步的做法。

  到了董家,許廣平把信交給董先生,在董先生閱讀的過程中,許廣平激動地講出了事情的原委,以及自己對這件事的憤慨。

  就在這時,周海嬰發現母親臉色不對,而且老人正在用手在掏兜里的葯。他馬上意識到母親是在找硝酸甘油,他連忙幫母親拿出一片放在嘴裡。過了一會兒,母親的病情仍不見好轉,他又給老人放在嘴裡一片。

  但這一切都晚了。許廣的身體癱軟地椅子上,慢慢地下滑,並失去了知覺。

  周海嬰立即帶母親去北京醫院。路上,他摸母親的脈搏還在。可是,當時正是亂的時候,醫院連值班醫生也沒有。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女醫生,周海嬰懇求她搶救母親。女醫生一查,許廣平的病歷卡沒有了,原來她被當做走資派被取消了在北京醫院的治療權,治療權被轉到了北京大學醫院。

  周海嬰再三求女醫生救人,但女醫生非要他去找病歷卡。

  就在這時,許廣平去世了。

  當晚10時,周恩來總理到醫院悼念許廣平。在安慰周海嬰的同時,嚴厲地批評了醫院的負責人。

  這時周海嬰把許廣平寫給周恩來的信交給了周總理,恰好這時江青也來了,周總理看完后,交給了江青。

  江青誇張地說:「就沖戚本禹這一條,就可以槍斃他!」

  周總理在當天晚上的中央碰頭會議上,決定提審戚本禹。傅崇碧將軍負責此事,戚本禹交待,「魯迅手稿在江青那裡。」傅將軍帶人到釣魚台18號樓去取,遭到江青臭罵。江青起初不承認,後來,又罵機要員。最後,不得不交了出來。她說:「這些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毛主席的五卷手稿也丟了。」

  然而,僅僅過了半個月,江青與林虎合謀,搞了個「楊、余、傅案件」,把傅崇碧抓了起來。

  「四人幫」步步緊逼,手稿危機進一步加劇

  那一批被戚本禹搶走的魯迅手稿,在周總理的關注下,失而復得。但周海嬰的母親許廣平,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遺體告別後,周恩來總理對周海嬰和他的孩子說:「我太粗心了。」這讓周海嬰很感動。

  周海嬰辦理完母親的喪事,上班了。生活似乎恢復了平靜。然而剛過了半年,平靜就消失了。

  有一天,周海嬰所在單位的造反派頭頭走進他的辦公室。

  周海嬰有點奇怪,這回這個造反派突然對他表現出了熱情和禮貌,這是過去從沒有過的,過去一向是橫眉冷對的。聰明的周海嬰不由得警覺起來。

  果然,狐狸的尾巴很快露了出來。

  「周海嬰同志,你父親的手稿和其他遺物還有嗎?如果你搬家時發現有新的,馬上報告我們,上面對這個很關心,我們可以代你轉交上去,保存到最安全的地方。」

  周海嬰馬上回答說:「我父親的手稿和一切遺物,都讓我母親交到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了,家裡一點也沒有了。」

  那人聽了,悻悻而去。

  周海嬰陷入沉思。「上面為什麼這麼關心父親的東西?」他知道「上面」是江青,但江青為什麼要這樣他不知道。直到粉碎「四人幫」后,他才知道,原來江青在上海時曾有很多醜事,有一些,魯迅在文章中有所反應。

  周海嬰思考的結果是,父親四大箱子的手稿雖然被追回,但仍不安全。這從「上面很關心」就可以看來,這從因為追手稿出現的「楊、余、傅」冤案就可以看出來。楊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三位將軍本來是奉總理的命令追收魯迅手稿,然而,最後卻被抓了起來。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

  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一外賓時,本想送一套《魯迅全集》,可是,1956年出版的《魯迅全集》卻被禁了,理由是註釋有「政治問題」。總理只好給周海嬰打電話,向他要這套書。

  這件事,讓周海嬰看清了「四人幫」吹捧魯迅後面的真相。

  這時,「四人幫」迫於壓力,出版了1938年版的《魯迅全集》。但魯迅的書信新發現了近200封沒有收進去。周海嬰擔心這些書信有一天落到江青等人手裡,可能要危險。

  於是,他想到了出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這200封書信傳播到人民群眾中間,到時即使再禁,也來不及了。

  姚文元阻撓,胡喬木向周海嬰建議:「直接給主席寫信」

  周海嬰為此,開始了奔走。魯迅真是有個好兒子,如果沒有他當時的努力,依當時的政治氣候,我們今天可能看不到魯迅作品的全貌了。

  文學界的老前輩都同意周海嬰的建議。大家一致認為,把魯迅先生的作品公開出版,是最好的保護方法。

  這樣,周海嬰就去找國家出版局領導小組負責人石西民,說明自己的願望。石西民非常贊同他的想法,立即著手申報。按說,這不應該成為問題。然而,就是成了大問題。

  石西民申報多次,也找有關上級交涉了多次,就是批不下來。後來,他才明白,原來掌管新聞出版大權的姚文元壓著不批。原因是什麼呢?

  經多方打聽,表面上是「這些書信的收信人後來成了壞人,所以不能出版……」

  石西民找到周海嬰,說:「對不起,我真的無能為力了。」周海嬰向他表示了感謝,

  但他不能接受姚文元提出的所謂理由。一是,他認為,很多人雖在文革中被定性為「壞人」,但在當時還是好人;二,即使當時真是壞人,但那也是歷史的原貌,對研究魯迅是大有價值的呀。

  周海嬰身上有著魯迅的倔強,他不甘心。

  1975年深秋,周海嬰去南長街看望老前輩胡喬木。

  胡先生對他非常熱情,對他說:「桌子上有水果,你吃吧,別客氣。」周海嬰哪有心思吃,他趁機說出了自己的心中事。

  胡喬木聽了,沉思了一小會兒。突然說:「主席剛剛做完眼睛手術,最近這些日子可以看一些文字了。你不妨寫一封信給他老人家。字要寫得大一些。現在小平同志出來工作了,這信我可以請他轉給主席。到時,看看效果怎麼樣。」

  周海嬰大喜過望, 他決定回家給毛主席寫信。他想,胡喬木能出這樣的主意,說明他心裡是有數的。因為他是毛主席的老秘書呀。

  「告御狀」后心裡忐忑不安,三天後毛澤東批示「同意」

  1975年10月28日,從胡喬木家裡回來,周海嬰鋪紙申毫,想起「文革」以來,圍繞著父親魯迅手稿的種種風波,還有母親的死,他滿腔悲憤地給毛澤東主席寫了八大頁「御狀」

  周海嬰和魯迅一樣,是個正派直率的人,從對毛澤東的稱呼上就可看出這一點來。他沒有寫當時流行的「四個偉大」,而是直呼「主席」,開篇也沒有什麼客套話,而是直接說事。

  首先,他報告了現存魯迅書信出版的情況,也報告了母親去世的詳情。同時,對魯迅尚未出版的200餘封書信的不能出版,表示了不滿。對此,他甚至言辭激烈地評論道:「如果有人認為魯迅書信的受信人有的後來成了壞人而不能出版,那麼,我想這不應該成為一個障礙。因為在馬恩著作中,就有許多馬恩寫給拉薩爾、伯恩斯坦、考茨基的信,但我們並沒有因此而不出版馬恩的這些著作……近年來,我也向有關負責同志提過多次建議,但始終沒有能解決。」

  在信中,他還對前些年出版的1938年版的《魯迅全集》的不完整,談了看法。同時,對魯迅博物館的級別由國家級降到區級,提了意見,認為這樣是不妥的。

  周海嬰把這最後的希望寄托在這封信上。

  他興沖沖地跑到胡喬木家,把這封沒有封口的信交給了胡喬木,請他交給鄧小平,然後再轉交毛澤東。

  從胡喬木那裡回來,周海嬰有些擔心了。萬一這封信毛主席看不到,而被姚文元看到了,那可就要出大禍了。他上班不安心,下了班,回到家,也難以平靜。可是,後來,他想到了胡喬木和鄧小平,憑著對二人的高度信任,很快對那封信恢復了信心。

  喜從天降!

  三天後,石西民告訴他:「毛主席給你的信批示了。老人家說同意你的建議。」周海嬰聽了,愣了許久,他有點不相信。毛主席真的能看到,毛主席真的能同意我的建議?

  11月上旬,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找周海嬰談話,他說:「海嬰呀,張春橋已向我正式傳達了毛主席給你的批示。當務之急,是要落實批示精神……」

  這時,周海嬰看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批示全文————「我贊成周海嬰同志的意見,請將周信印發政治局,並討論一次,作出決定,立即實行。」

  周海嬰在印發政治局全體委員的信上,都簽了自己的名字。筆者收藏的那一份,上面打著一個大的紅字,「第十某號」。

  張春橋對批示陽奉陰違,落實工作一拖再拖,效果一般化

  1975年12月5日,根據周海嬰的意見,王冶秋寫了個落實方案,呈給毛澤東主席。方案就魯迅書信和著作的研究出版的規劃安排等事項,作了具體彙報。很快,毛主席批准了這一方案。

  周海嬰滿以為這回一切都解決了呢。

  12月25日,國家文物局召集有魯迅研究專家參加的顧問會議。周海嬰應邀出席,他在會上看到了父親生前的好友曹靖華,還有林辰、戈寶權、楊霽雲等人。

  但會後,張春橋卻遲遲不聽彙報。20多天後,王冶秋又找到他要求彙報,他又以到清華大學處理問題而拒絕了,並且說「清華大學的事是綱,你們這個事只能算是個目。」其態度,顯而易見了。這裡,除了他內心仍記恨魯迅在《三月的租界》那篇文章里對他的批判外,恐怕還有江青的意思。

  對此,周海嬰心裡多少能揣度出一些來。

  沒有辦法,大家只好等。

  1976年2月27日,石西民以國家出家出版局的名義再次上報《關於魯迅著作出版問題的報告》。報告說,要趕在魯迅逝世四十周年前的八月份,重新出版幾種魯迅著作,作為紀念活動的一部分。當時,還剩五個月時間了。

  然而,報告上去一個月,仍然沒有消息。石西民只好直接給張春橋寫信,提醒他:「時間緊迫,安排出版和印刷工作要抓緊……」

  這回張春橋批複了,但表示了明顯的不滿。他說,既然周海嬰找到了主席,主席也批示了,那麼,還找我做什麼,這麼啰嗦?話是這麼說,但真要是不找他,則更麻煩。

  周海嬰認為,張春橋的態度,和江青、姚文元的態度是一樣的。

  果然,後來的情況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

  本來,國家文物局打算要出幾十冊魯迅書信、日記。相關編輯忙了小半年,結果連裝訂也沒有全部完成。

  魯迅研究室倒是成立了,但由於經費等問題,日子越來越難以維繫,以至後來,大多數顧問、專家都撤離了,只剩了四個人。

  周海嬰到這時才明白,原來「四人幫」聲稱的對毛主席的指示要傳達不過夜,指的是對他們有利的那一些,對那些或誇大到極端,或斷章取義。對不利的那些,或者是壓下來,或者是拖延打折扣。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XFLRNRLB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4: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