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熱帖:畢福劍讓「網路裸奔」的人穿上衣服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4-11 0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熱帖:畢福劍讓「網路裸奔」的人穿上衣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專題:畢姥爺攤上大事相關資訊總匯
  「網路裸奔」是指一個人在網路毫無忌憚的表現自己最私人的一面,把網路當作了自己的私人天地。網路交往中集名利場與窺視場於一體的場景模式,為人們在其中的多重角色表演提供了可能。有時,人們樂於當追隨者和傾聽者,更多時候,人們更是在不同情境中不斷變化著的身份主體,這其中包括對於規則冒犯者進行反叛性的對抗和嘲諷。

  央視主持人畢福劍的一段在私人酒宴上被手機偷偷拍下的調侃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轉發成「瘋」。畫面中的畢姥爺酒喝得微醺,一邊哼唱《智取威虎山》的段子,一邊以戲虐語言極盡調侃能事,旁邊還有貴賓擊節稱讚。最後的一段語音是老畢的一點隱憂:「你怎麼拍照——唉,可別弄到網上去」。實際上自己出賣了自己,猶如刺蝟的故事,「刺蝟向別人說,我的弱點是肚子,你不要告訴別人,最後大家都知道了,刺蝟也被天敵吃掉了」。

  恰恰就有好事者將這段視頻放到了網上。輿論嘩然之後,甚至有網友開始質疑「告密者」背後的「神秘力量」。

  前後與後台:公共與私人的邊界在何處?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經用擬劇理論的前台和後台,分別描述人們在不同場景中的行為表現差異。

  關於後台行為的語言特徵,戈夫曼是這樣描述的:

  「後台語言包括:相互直呼其名、共同做決定、使用褻瀆言語、公開談論有關性內容的話題、發牢騷、抽煙、衣著隨便馬虎、站姿和坐姿都不講究、說方言或不規範語言、喃喃自語或大喊大叫、玩笑似的放肆和『嘲弄』、行為舉止稍嫌輕率卻有意味深長、輕微的身體自我涉入,譬如哼著小調、吹口哨、咀嚼、啃東西、打嗝和腸胃氣脹。而前台行為語言中卻沒有上述表現,這些小動作常常被當作在場他人和該區域本身的親昵或不尊重的表現;而前台區域行為則不允許有這種冒犯他人的舉動。」

  前台作為特定的表演地點與後台作為準備、排練和休整的場所,和後台表演有著非常清晰的界限。前者涉及到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職業形象和個人聲望,屬於公共空間中的表演,後者作為私人空間,是我們休整放鬆、隨時準備登陸前台表演的地方。

  以畢姥爺的這段視頻為例,如果說作為一位知名主持人,畢福劍在央視的所有主持場景都是公共空間中的表演,涉及到一個人相關的所有社會性特質,那麼這段視頻中的朋友宴會場景則是常見的私人空間,就像很多人喜歡在席間說段子一樣,政治笑話和臧否政治人物,都是每個人在私人空間中最常見的場景之一。

  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公私邊界的設定,等於標示了一個社會正常運行的規則。按照戈夫曼的說法,在前台公共場景,人們是為了工作和個人聲望而忙碌;而私人的後台場景,則是屬於更加個人化的隱蔽空間,是我們每個人休息、調整,以準備第二天更好地「表演」的地方。一旦公私邊界陷入混亂,社會秩序也將分崩離析。

  文革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學者研究指出,文革中夫妻反目、枕間話也能成為指控證據,家庭成員相互告發,才導致了10年浩劫期間人們日常生活的失序,一個告密者大行其道的社會,人們之間缺乏最起碼的社會信任,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倒置,只會使得人人自危,這也是愛告發的猶太被釘在歷史恥辱樹上的重要原因。

  前台即後台:網路空間里的偷窺門緣何盛行?

  媒介的進化,正在打破我們傳統生活中對於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設置。

  當一名企業家將和情人私奔的消息發布到微博上;當一名女演員將自己遭遇導演的前規則偷拍視頻放到網際網路上,當一位總統和女實習生的不雅視頻被博客爆料時,就意味著,在網際網路這一個全新的空間場景中,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原先涇渭分明的界限,已經開始倒轉、混同,甚至相互侵入,一個人的後台生活場景,也成為前台表演的一部分,進而演變為對於私人生活行為的一種偷窺和全社會對於一名「局外人」的公開羞辱。

  畢姥爺不是遭受這種公開指責的第一人。

  2003年,一名叫做張鈺的女演員將自己與某導演的性愛視頻上傳到網路上,引發了關於中國娛樂生態圈的一場熱烈討論。網路時常成為醜聞和許多個人後台行為的表現場所,這與網路溝通中前台和後台非常容易轉換的特徵不無關係,而一旦遇到這種帶有冒犯儀式規則的行為發生,網路討論的參與者很快會形成一種非常前台化的區域氛圍,冒犯者因為不適合的表演而被羞辱,群體的道德義憤會集體聲討和排斥冒犯者,最終以冒犯者退出群體來達到儀式秩序的恢復和平衡。香港演員陳冠希的艷照在網路上被大量曝光后,當事人最後也不得不以道歉和退出娛樂圈而告終,兩者都屬於相同的情形。

  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建築物中的門和窗戶,私人宴會中的門,電視演播大廳中的前台裝置,進入演播廳的門,布簾,電視攝像機的鏡頭,都標識或分隔了不同的場景。對儀式中不同場景的尊重,顯示了人們對於共同遵守的社會行為規則的遵從,當個別人的行為方式與場景發生衝突時,會激發起在場人們普遍的道德義憤。戈夫曼指出,通過營造不同的氛圍,人們可以在前台區域和後台區域之間進行轉換。

  人們喜歡將網路上那些常常被不小心泄露的重大個人和公共事件稱為「XX門」,在坍塌的門后,不是一地雞毛,就是更深幽深處的人性表現,這也許是網路交往的參與者們作為局外人所看到的世界性場景的一個重要特徵。

  門倒了,公共和私人場景轉換的安全閥在何處?

  網路交往中前台區域和後台區域的相互侵入,意味著過去在電視等傳播方式中用以隔離不同場景的「門」(如演播區與非演播區等)正在被移除、推倒,戈夫曼曾把這種即不是特定表演的前台也不是後台的區域成為局外區域,就像外面人只能隔著高牆看屋子裡的表演一樣,這些房間里不管是表演的前台區域,還是屬於後台區域,對於牆外的人而言,那只是局外人偶爾窺視到的一幕幕場景而已。當人們從一名叫做德拉吉的個人博客里源源不斷地看到柯林頓辦公室里和他的女助手之間緋聞的描述時,網路就成了人人皆可破門而入的一個集名利場和窺視場於一體的局外人樂園。

  戈夫曼所發現的社會儀式化場景試圖證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喜歡戴著私人化的和有忍耐力的面具來進行自我表演,或者觀看他人表演,儀式中各成員之間的身份連接關係即便不夠緊密,大家都會相安無事,不會無故侵擾對方。但這種儀式化表演中的人可能會不太適應網路分享中的前台/後台被輕易置換的情形。

  網路上充斥著如此多的各種形式的光怪陸離表演,作為局外人的觀眾有時很難分清哪些是前台區域行為,哪些有時後台區域的行為,甚至他們有時都懶得去弄清楚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只要這裡提供了足夠多且光怪陸離的世界性場景,就像卡斯特說的「所有的驚奇都在線上」就夠了——對於喜好觀看錶演的局外人角色來說,作壁上觀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情感滿足。

  門倒了,人們看到了另一個畢姥爺。我和很多人一樣都並不喜歡那個有時顯得有些「三俗」的畢姥爺。但是,在這個門倒掉之前,早先並非只為畢姥爺一人而專設,如何在網路空間中設置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設置一道全新的「安全閥門」,我們還需要繼續尋找。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WwxKvimJ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7: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