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歐洲金融中心建設對香港的啟示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行業,但其發展需要實業經營的支撐。實業經營和金融業是唇亡齒寒、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實業經營做為支撐,本土金融業發展後勁不足;有了實業經營的優異表現,本土金融業也錦上添花。但近年來香港實業「空心化」,金融業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兼創新動力不足,在國際金融中心競爭中表現不佳。這在香江引發憂慮和廣泛討論。

  從歐洲的金融中心發展情況來看,如果從實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依託國內強勁的工業基礎而成為金融中心的,當屬法國巴黎和德國法蘭克福。而離岸金融做得較好的有英屬維京、瑞士、盧森堡、列支敦斯登等。

  列支敦斯登國土面積是香港的14%,以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聞名。區區彈丸之地卻有工業企業602家,從業人員13242人,佔總從業人口的44%。列支敦斯登蜚聲海內外的工業,要數假牙和郵票,除此之外,在水泥、電氣電工設備行業方面列支敦斯登也有世界級的企業。

  盧森堡國土面積是香港的2.3倍,號稱世界第七大國際金融中心、世界第二基金中心。但金融業僅是該國經濟結構「三足鼎立」之一足,傳統的鋼鐵業和電視衛星傳媒佔據了盧森堡經濟的主要地位,它也是歐洲電影拍攝工業中心之一。

  瑞士國土面積是香港的37倍,金融業發達,蘇黎世和日內瓦都為世界私人銀行業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可是,瑞士的工業基礎雄厚,醫藥行業有羅氏製藥,電氣設備行業有ABB,在水泥行業,霍爾希姆集團是行業領軍的跨國公司之一。

  英國的情況相對複雜些。金融業成為英國國家支柱產業,「去工業化」的趨勢比較明顯。英國的著名品牌勞斯萊斯被德國人買走了,捷豹被印度人買走了,黑色計程車被中國吉利集團買走了。但是,最高端的工業,英國仍然在全力發展,例如英國宇航系統公司(BAE Systems plc)在跨國軍火工業與航空太空設備業,為世界領先企業,還有大名鼎鼎的聯合利華和葛蘭素史克。

  反觀香港,可以說,香港在戰略方面犯了錯誤,片面強調金融業,忽略、丟棄了工業發展。目前香港的工業產值僅佔GDP的6%左右。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高層和不少社會精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多次提出「發展工業」的口號,但由於無法達成共識而陷入內部爭吵,錯失了很多機會。

  比如,1998年香港提出「數碼港」概念,當時在全世界網際網路+都是在創業初期,這個概念可謂超前。但具諷刺意味的是,「數碼港」的提出,本意是要擺脫香港房地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最後,「數碼港」本身也搞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

  「中芯國際」在上海創辦之前,台積電本來想在香港搞半導體晶元製造廠,但遭到了香港民眾的反對,項目後來遷至上海。以中芯國際為發端,中國國內的晶元業如雨後春筍一樣飛速發展起來。香港再也沒有機會了。

  其他的概念,「中藥港」、「紅酒交易中心」、「生物技術谷」、「鮮花交易中心」等等,要不無疾而終,要不小打小鬧。

  多年來的鼠目寸光和踟躕不前,導致香港的後續產業發展出現困局,甚至連累了香港原本的優勢產業。

  例如,香港本是電影製作中心,但現在,「東方之珠」的影視基地面臨杭州的激烈爭奪;香港作為自由港,有「購物天堂」之稱,但現在其面臨著深圳前海和海南島的激烈爭奪,「反水客行動」更敗壞了其購物天堂的聲譽;而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更是在戰略上抄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後路。

  除了實業空心化,香港金融業還面臨一個現實:地產綁架金融,使金融業創新動力不足。

  1997年以後,香港房地產以及相關行業的增加值,佔香港GDP的比重已超過四成,整個香港經濟活動幾乎都圍繞著房地產業而轉。香港財政長期依靠土地批租收入以及其他房地產相關稅收。房地產投資長期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2/3。而房地產開發商和居民住宅按揭始終占銀行貸款總額的30%以上。

  綜合來看,香港的金融市場基本靠股票市場和銀行業撐腰,而這兩者背後的最大「金主」,還是房地產業。

  地產業綁架了金融,使得金融業對於地產業「不敢不重視,不能不發展」。香港樓市價格高企,銀行通過按揭業務,長期以來可以獲得風險很低的利潤來源,其市場開拓和產品創新動力嚴重不足。

  香港金融市場創新不足,市場結構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債券市場和PE投資行業發展不足,在一些細分行業,例如大宗商品行業、財富管理和基金、信託行業,已經開始落後於同在亞洲的競爭者新加坡 .

  以大宗商品行業為例,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托克將其名義總部從瑞士遷至新加坡,宣示了新加坡在大宗商品行業的地位日益穩固,吸引力與日俱增。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商齊聚新加坡,也凸顯了香港同新加坡在此領域競爭上的力不從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9: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