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學校面對空難做法值行國人思考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德國之翼4U9525航班失事,德國小鎮哈爾滕失去了16名學生和兩位老師,孩子們所在的學校是如何應對這場災難的呢?

  我們不知道全部情況,但從報紙的零星報道中,可以了解到一些與我們不大相同的處理方式。一是這所名為約瑟夫· 科尼西的中學周二停課一天,學校周圍擺滿了鮮花和蠟燭以表達悲痛之情。學校的一張乒乓球桌上也擺滿了哀悼的蠟燭,還有一百多人聚集在中學前,不少中學生擁抱痛哭。讓學生在身邊的災難中體味悲痛,寄託哀思,表達思念,這既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也是生命教育最本質和內在的形式。二是學校周三重新開放時並沒有安排上課,而是讓大家通過各種方式處理和平復自己哀傷的情緒,給哀傷的情緒一段時間彌合,而不是急於恢復正常,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心理必要的適應期,可以說符合人的情感需要,也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三是該鎮還有另外一隊學生本來也要搭乘這架飛機,僅僅因為其他原因未乘而倖免於難。對此,來自漢堡的15歲中學生克拉拉說,發生事故之後,「我首先想到的是,遇難的也有可能是我們。」這位15歲的學生所代表的這些僥倖者發出的感慨,超脫於個人生死之外,所思考的視野不狹窄,既感同身受,又讓人刻骨銘心。

  從這些零星的報道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一是學校和學生發生天災人禍之後,一定不要捂著、蓋著和矇騙學生,要讓學生通過身邊的生命突然離去這樣慘痛的事實感悟人生,並進行生動有效的生命教育。二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要急於恢復正常秩序,進行教學、讀書和上課。我們常常以此為成績進行炫耀,天災人禍之後迅速恢復上課,確保正常教學,其實,適得其反。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從巨大悲傷到恢復正常有一個相對平緩的過度,而不是輕易忘卻;同時要有適度、適當的情感宣洩,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我經常說,一個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在特定情境大笑,自由的笑,同時也要學生有一定的悲傷和哀惋的表達,這才能塑造出健全的人格,這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三是我們有一個習慣,即使這個習慣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是飛機失事、輪船傾覆等災難發生后首先要看是否有中國人,是否有某省某市人。之所以說可以理解,是因為同一地域生活更接近,情感接受度與非同一地域者比,當然不同。但是,另外一方面,過度強調本國人、本地人也未免顯得心胸和思考過於狹窄。在教育工作中,應當引導學生面對每一次災難都設身處地和感同身受,起碼都有這樣的認識,才能提高對人生更高層次和境界的認知。

  這樣的對比無關高低,只是想說,儘管國情不同,人種不同,社會制度也不同,但是愛人、愛己、愛生命的情感應該是共通的。這些情感的凝練、提升,輻射和浸潤都有助於使人更美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學校處理災難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8: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