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孔子:美國人最熟悉的中國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5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圖書館,初到美國交流的四川外國語學院教授張濤偶然翻到了一份1745年的《紐約周報》——當時的美國還沒有獨立。這份內容簡單的報紙只有4個小版,可佔據整個頭版篇幅的,居然是一篇名為《孔子的道德》的文章。裡面對中國崇尚儒學、言必稱孔子的行為作了不少介紹。
儘管多年來致力於研究美國文化,張濤仍然覺得非常意外。在那之後,張濤花了7年時間,在15家美國報紙上收集了近萬篇涉及孔子的報道,從中分析美國媒體塑造孔子形象的變遷。總統也會受到「來自孔子的批評」
據張濤分析,在美國,孔子的形象並非僅僅是一個中國的古人。美國媒體不僅會提到他的名字,還會引用他的言論,評價國內的新聞。
甚至,就像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常常需要忍受言官的諫言一樣,在當今美國,總統也需要忍受一些「來自孔子的批評」。
小布希曾經因為言語含糊、用詞不當,被《紐約時報》撰文批評。這份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稱:「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小布希的行為恰恰是這句話的確切寫照。」《舊金山紀事報》乾脆建議,小布希應當「聘請一名深得孔子精髓的人作為家教」。
他的前任柯林頓也沒能逃脫來自孔子的「諄諄教誨」。在評論他的性醜聞時,《華盛頓郵報》寫道:「孔子所言『吾未見好德有如好色者也』,精確預見了20世紀末的柯林頓事件。」
張濤在研究中發現,近代的美國總統,「幾乎每一任都會受到以孔子為標準的批評」。
當約翰遜政府應對金融危機和罷工運動表現不力的時候,媒體告誡這位總統,「孔子曾經說過,以約失之者鮮矣」,所以做事不能過於謹慎。
當尼克松水門事件爆發的時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用孔子「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名句批判這位總統。1986年,深陷伊朗門醜聞的里根也遭受類似的指控。《波士頓環球報》提醒他,應該牢記孔子的語錄,明白「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中,「民信」最為重要。
張濤評論說,在國內政治相關的討論中,美國人所提到的孔子,聰敏、博學,「置身事外而又善於捕捉事物的本質」。
回溯歷史,在很長時間裡,西方世界對孔子的了解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16世紀,傳教土利瑪竇第一次把中國文化中的孔子形象介紹到了歐洲,隨後又傳到了美洲大陸。
1735年的一份《紐約周報》上,刊登了一封兩個版篇幅的讀者來信,介紹中國人對孔子的尊敬和信仰,並且列舉了幾條孔子語錄。
以張濤的研究,這是美國媒體最早對孔子的報道。孔子「捍衛著世界和平」
除了思想,孔子的「本尊」也在不斷漂洋過海,落戶地球另一側的美洲大陸上。
張濤發現,在抗日戰爭時期,孔子形象的紀念品是國民政府非常重要的外交禮物。銀行家懷特·黑德曾經被贈予一尊銀質的孔子雕像;「儀態莊嚴的孔子娃娃」,也曾經作為獎品,頒發給向中國捐款的美國人。
1925年,世界控制鴉片會議上,中國帶來的禮物是一架金絲屏風,上面寫著孔子的名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41年2月,重慶舉行了一場華盛頓誕辰紀念活動。美國總統特使發言時,眼尖的媒體發現,他身後的壁畫內容是,孔子與華盛頓一起,「捍衛著世界和平」。
「當時,日本的侵略是中國面臨的最大生存危機,所以在外交領域,政府官員也極力強調孔子的民主與和平思想。」張濤說。
1937年,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對《華盛頓郵報》表示,孔子弟子所推崇的「民人」和「社稷」,其實是一種古老的「民主口號」,中國曆來愛好和平,抗日戰爭是一場「民主之戰」。
1943年,宋美齡訪美期間,多次引用華盛頓、耶穌和孔子的話,突出中國的抗戰信念,希望獲得美國的援助。在芝加哥體育場的演講中,宋美齡特別提及孔子的頑強信念,呼籲中美並肩戰鬥,「捍衛我們的理想」。
孔子無疑增加了這位中國「第一夫人」的魅力。人們在街頭聚集起來歡迎她,一位美國小女孩向《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記者說,她覺得,對宋美齡最好的歡迎方式,就是對她高喊「孔子」。
中美關係中的「孔子」
事實上。中美關係近幾十年發展中,「孔子」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角色。
當兩國處於「冷戰」背景下,這位提倡「和為貴」的老人,也會變成鬥爭的武器。上世紀中期,美國曾經希望通過支持、利用孔子學說,「分解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影響」。「文革」期間,為了區別於大陸的「批林批孔」運動,蔣介石每年都會高調參加紀念孔子的活動以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1968年,台灣當局曾向聯合國贈送一塊大理石碑,上面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孔子語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塊石碑一度被擺放在聯合國大廳里。
1971年,蔣介石在九月的孔子誕辰慶典上缺席,美國媒體立刻捕捉到這一「不同尋常」的信息。當時,《紐約時報》在報道中猜測說,他也許準備從「總統」的位置上退休了。
一年後,中美關係開始破冰,孔子的角色又「搖身一變」,成為中美兩國相互傳遞好感、交流信息的橋樑。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簽訂《上海公報》。當時,在美國媒體輕鬆的花絮報道里,孔子複雜的飲食原則被拿來形容中國接待工作細緻認真;而在嚴肅的分析報道中,媒體也煞有介事地提出,影響《上海公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毛澤東思想,而是孔子——公報「求同存異」的原則反映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反對大國在亞洲的霸權主義」體現了孔子的和平思想,而通篇對蘇聯的迴避,則是「孔子講求實際的寫照」。
「孔子曾經說過,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尼克松和周恩來花費大量時間,界定——或者重新界定——兩國的分歧衝突與共同利益。」《洛杉磯時報》在當時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1987年,里根政府的國務卿舒爾茨訪問中國時,行程的重要安排之一,就是去曲阜拜謁孔子故里。在山東的歡迎儀式上,舒爾茨熱情稱讚道:「孔子的教誨將繼續、並且永遠是人類的智慧源泉。」
「中國人需要用孔子的名字來傳遞好感,美國人也需要藉助孔子來表達對中國的尊重。」張濤評論說。
孔子是個「太複雜的形象」
直到今天,人們依然能體會到孔子當時在美國的影響力。在羅斯福時代修建的華盛頓國家廣場上,仍然生長著當年種下的「孔子櫟樹」。據說,這是一種「歷史性樹木」,它的種苗就來自中國的孔子墓。
在頻繁引用孔子的報道中,美國媒體有時候也會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2008年,亞特蘭大舉行了一場中國兵馬俑展覽。華人大多熟知,製造兵馬俑的秦始皇,曾經為了禁絕孔子的儒家思想下令「焚書坑儒」;但在美國媒體的報道中,他卻是孔子的忠實擁躉,因為「兵馬俑也反映了孔子的集體觀念」。
「事實上,孔子在美國只是一個符號。」張濤說,「不同的人給他賦予不同的含義,然後各取所需。」
在美國歷史上,許多截然不同的新聞話題中,人們都能看到孔子的身影。有時候,他批評非法販賣酒類的人們「小人喻干利」;有時候,他哀嘆那些沒有拿到養老金的南北戰爭老兵「未知生,焉知死」;有時候,他還會對增稅法案表示不滿,因為這樣就做不到「近者說,遠者來」。
不過,大多數時候,大洋彼岸的人們仍然會給孔子足夠的尊敬。《華盛頓郵報》1938年刊載的一篇文章,將孔子、摩西和林肯共同稱為「歷史上的和平締造者」,「他們引導我們不斷追尋和平、睿智和共同的福祉。」
然而,在美國交流的那段時間裡,張濤從沒聽到朋友們跟自己聊孔子。大家更願意討論中國菜、功夫、姚明,還有人想跟他「切磋一下乒乓球」。只有偶爾與中國有關的新聞提醒他,孔子在美國媒體上是一個「太複雜的形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