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景陽崗打虎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是中國經典文學故事之一。《水滸傳》中描述武松上景陽崗前,在山腳的小飯館里吃飯喝酒。小飯館有告示「三碗不過崗」,但是,武鬆一口氣喝了18碗,喝完后,帶著醉意連夜上山,結果打死一隻老虎。那麼,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按照人們的理解,碗的尺寸有大概的標準。對於武松使用的碗的大小,我們一般不會認為是現在飯店裡盛牛肉麵的碗,也不會認為是小茶碗,電視劇里的道具也加強了人們的這個判斷。即使是現在最小的碗,一碗裝50克酒應該沒問題。那麼,武松的酒量至少在1000克酒左右。如果按照普通尺寸的碗,一隻碗大概能盛150克酒,武松的酒量就達到2500多克酒,5瓶酒確實有點嚇人。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一個問題,武松喝的究竟是什麼酒?如果只是啤酒,一口氣喝10瓶的也大有人在,算不得什麼。當然,武松那個年代不會有啤酒,因此,武松喝的肯定不是啤酒。那麼,武松喝的是今天人們認為的白酒嗎?如果是白酒,別說5瓶,2瓶就足以成為酒中豪傑了。武松喝的真的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嗎? 白酒也叫燒酒,有的地方叫做「燒刀子」。從酒具的發展上,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燒酒出現后,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現象少了,酒杯、酒盅越來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象上判斷,武松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 所謂燒酒,是釀酒技術更新后的產物,這種技術指的就是蒸餾技術,蒸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濃度。因此,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蒸餾酒」。按照今天的標準,使用蒸餾技術的白酒,即使標明是「低度酒」,酒精含量也在30%以上。在世界範圍內,蒸餾酒的濃度最高有70%左右。 我們現在可以下一個結論說,武松當年連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 蒸餾酒技術何時在中國出現,目前缺乏明確的定論。但是,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蒸餾酒技術在中國的出現,不會早於元代。一般比較通行的意見認為,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把阿拉伯人的蒸餾技術帶到了中國。2000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遺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給中國的蒸餾酒技術提供了一個考古學上明確的上限,元末明初。到目前為止,考古學還沒有在中國境內發現比之更早的蒸餾酒技術。從這個結論出發,北宋時期的武松喝的肯定不是蒸餾酒,換句話說,武松18碗喝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 有些人不願意接受蒸餾技術外來說。因此,有人指出,某個宋代的釀酒遺址顯示了在宋代就有蒸餾技術。甚至有人從漢代磚雕上得出結論,蒸餾技術在漢代就已經出現,而且,完全是國產的,並非外來的。可惜的是,這種觀點以及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到目前為止,因缺乏說服力,而沒有被廣泛接受。 宋代果酒釀造技術尚在起步,主要依靠自然發酵,口感較差,難以達到讓武松如此讚美的水平,果酒的可能性也不大;這樣,武松所喝的酒只能在黃酒,米酒之中選擇。 從《水滸傳》里的一些細節,我們也可以判斷,那個年代的人們所喝的酒不是今天的白酒。吳用設計劫「生辰綱」,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裡挑著酒擔,坐在樹蔭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獸楊志及其手下,最終忍不住,上前買酒喝,結果中了圈套。如果那個酒是白酒,怎麼可能在炎炎夏日用來解渴呢?因此,比較合適的理解是,當時他們的酒,應該屬於黃酒或米酒。 現在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都有當地的米酒、老酒之類的地方特產。這些米酒之類的東西都是不採用蒸餾技術的,它們的酒精含量各異,有的就像是甜水,有的濃度較高。而景陽崗的那家小飯店,很可能米酒技術獨樹一幟,很多不明就裡的客人還是按照喝其他米酒的習慣在這裡喝酒,結果,醉酒比例相當高,因此,店家不得不打出「三碗不過崗」的標示,也算是給自己贏得一個招牌。 武松以前也沒喝過這種酒精濃度相對較高的米酒,無所顧忌地按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喝了十八碗。喝過米酒的人知道,米酒醉酒反應比較慢,因此,等武松意識到自己喝得太多了,已經來不及了。爭強好勝的武松不想丟人,搖搖晃晃連夜走上景陽崗。在他的內心,也許根本沒想到老虎真的會出現。
根據推測,武松喝的酒,酒精濃度也許在15%左右,最高不會超過20%。如果按每碗盛150克酒計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0度的白酒1200多克,相當於正常情況下的2瓶半,武松的酒量確實很大,這個酒量在現在也算是酒鬼級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