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恩來鮮為人知的四個側面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在諸多影視、文學作品及回憶錄中,多是側重展現周恩來總理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忍辱負重等品格,於是在人們的印象中,周總理是一位溫文爾雅的白面書生式人物。張煒研究發現,周恩來總理除了多才多藝、平易近人外,還很嚴厲、武功高強、喝酒厲害。。。。。。本文著重講述周恩來總理鮮為人知的四個的側面,使其形像更加豐滿。

  側面一:很嚴厲。據資料記載,在一次由周恩來主持的國務院會議上,有一位部長在彙報工作時,只是照著材料一個字一句話地念,好幾次念錯鬧出笑話來。周恩來開始強壓住內心的火氣,提醒說:「不對!看清了再念。」這位部長又看著念一遍,情況依然糟糕。「不對!」周恩來不滿之色溢於形色,會後,這位部長被點名罰了站。

  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歡送西哈努克親王離京,大家目送著西哈努克進了艙門,便迫不及待地往機場門口走打算去看正在進行的足球比賽。  周恩來勃然變色讓秘書把他們叫回來,面對那些將軍喝問:「你們學過步兵條例沒有?步兵條例里哪一條規定,總理沒有走,你們就可以走了?你們當將軍能這樣?在部隊里,首長沒有走,下邊全走了,行嗎?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沒人了,人家會怎麼想?你們是不是不懂外交禮節?」這次領教總理厲害的其中就有羅瑞卿、劉亞樓等高級將領。

  1965年,周恩來去阿爾及爾參加亞非會議,途經開羅時突然接到電報通知:阿爾及爾發生軍事政變,布邁丁推翻本貝拉總統,奪取政權,建立臨時政府。在一切情況都未明朗的情況下,周恩來通過鄧小平向毛澤東報告情況,建議臨時改變計劃。經過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研究,同意周恩來改變計劃,先留在開羅進行訪問考察,以便觀察形勢變化,另作進一步的打算與安排。在周恩來之前,打前站的陳毅外長已經到達阿爾及爾。許多亞非國家的領導人紛紛來找他打聽中國的態度。陳毅說這次亞非會議必須開!而且一定要開好!後來因各種因素,會議無法舉行,陳毅放了空炮,造成一些不好影響。周恩來知道后,連連踱步連連說:「胡鬧,簡直胡鬧!」回到北京后,周恩來握著拳頭敲桌子氣憤地說陳毅 「你無組織無紀律!這是不允許的!你是中國的外交部長,不請示不報告,你就敢在那裡擅自放炮表態,都像你這樣還了得?誰給你的權力?這是國際影響問題。你要向毛主席,向黨中央檢討!我在開羅下了飛機就向毛主席、黨中央彙報請示,你在阿爾及爾就敢不彙報不請示擅自發表意見,革命大半輩子連這點組織紀律性都沒有?」

  總理的嚴厲在中央是出了名的,許多將軍、元帥都表示「怕」周總理。

  側面二:武功高。1913 年—1917年,周恩來在南開學校就讀時,曾拜在天津開設武館的韓纂俠為師,習學「形意八卦」,後周恩來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韓纂俠則被聘為黃埔軍校首席國術教官,周恩來再度學藝,可見周恩來師出名門。遵義會議前期,周恩來長期擔任共產黨軍事方面的第一領導者,曾組建了著名的「中央特科」,並親自講授如何保衛自己、打擊敵人的基本方法。周恩來既是課堂上的武術教師,又扮演實踐中的「武林高手」角色,常常奮不顧身地親自指揮紅隊,搶救被捕同志,鎮壓叛徒特務,虎口除奸,先後處決了罪大惡極的叛徒何家興、戴冰石、白鑫和國民黨特務頭子王斌、馬紹武等人。

  當時周恩來化名「伍豪」,所以他的特科行動被稱為「伍豪之劍」,他的特科比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的部隊厲害百倍,蔣介石曾對戴笠說:「如果我們抓住了周恩來,整個共產黨就會垮台」。

  側面三:酒量大。在共產黨的隊伍里,許世友以武功高強、酒量大而聞名,領教過他酒量的一位將軍曾揚言「再跟許世友將軍喝酒要帶一個營的兵士來保駕」。而許世友在酒桌上唯佩服周恩來,因為有一次兩人比酒量時,周恩來不動聲色地陪著他幹了兩瓶后,許將軍就高了,而周恩來又打開了第三瓶,一下子震住了他。從此,在周恩來面前,許將軍甘拜下風。

  張煒翻閱資料發現,在迪克·威爾遜著的《周恩來來傳》一書中,就對總理的酒量做過描述,周恩來早年在日本時,住在中學時同學吳的家裡,倆人爭論時,周「不停地往自己杯里倒酒喝」。

  由程華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一書中,趙煒也回憶說,周總理「能喝酒」,「1925年8月初,周總理和鄧大姐結婚時酒喝多了,死活不讓蔡暢大姐走。」

  側面四:外語通。周恩來留日期間1918年4月3日的日記寫道:「閱英文報,得知日政府又提二十條於中國矣!」在日本閱讀英文報紙,可見其英語水平的確高矣。周恩來一直有閱讀英文報紙的習慣,《百年恩來》的紀錄片中就有他在工作之餘閱讀英文報紙的鏡頭。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記述了他與周恩來的會面:「他講英語有點遲緩,但相當準。」

  1954年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之後經過莫斯科,參加蘇聯人舉辦的一個酒會,當周恩來致辭時,他使用了英語,以致與會的不少蘇聯權貴還要翻譯把他的英語致辭翻譯為俄語。

  基辛格博士在回憶錄《白宮歲月》里這樣描寫他所認識的周恩來:「他聽英語時,不必等到翻譯,臉上的笑容和表示理解的表情,很清楚的表示他是聽得懂英語的。」

  尼克松總統順利訪華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答謝宴會上,章含之在翻譯尼克松的致辭時翻譯錯了一個詞,尼克松當時說中美之間的距離很近,才1.7萬英里,當時他說的「1.7萬」英文表達就是「17個千」,當時章含之翻譯成「1700英里」。在場沒有一個中方人員聽得出來,只有周恩來抬起頭來說:「含之,太近了點兒吧。」周恩來除了英語水平較高外,還接觸過日語、法語、德語、俄語。1917年9月,19歲的周恩來從南開學校畢業后東赴日本,進入日本東亞高等預備學校主修日語。

  1941年4月,美國作家海明威夫婦訪華時,在重慶見到了周恩來。海明威夫婦與周恩來之間的交談沒有使用英語,而是由王炳南的德籍妻子擔任翻譯,通過法語進行。據說海明威選擇歐美上流貴族在交際場合使用的語言來表示對周恩來的尊重,更讓海明威驚奇的是周恩來竟然不用翻譯就能聽懂法語。

  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在他的回憶錄中對周恩來的法語水平有這樣的評價:「周恩來有一位很出色的法語翻譯,其口語相當流暢標準,但她在傳達總理的連珠妙語時,偶爾也會出現一兩處小錯。智慧超人的周恩來出於謙虛,同我交談時沒有使用法語,可是他明察秋毫,總是儘可能禮貌地指出和糾正翻譯的失誤,讓她重作確切的表述。」

  作為一個大國的總理,周恩來在政治上被喻為「常青樹」,並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個人素質自然不同凡響,本文考證到的微不足道,周恩來超凡的個人素質和高超的交際本領有待讀者進一步考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