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丁啟陣:鄉村讀書人住宅為何比貪官污吏寒酸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3-12 09: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到古村鎮旅遊,常常可以看到上書「狀元及第」「進士出身」等字樣、巍峨壯觀的牌樓,以及庭院深深的「狀元府」「進士第」。這些牌樓和宅院,默默但清晰地告訴我們:數百年前鄉村社會中金榜題名的榮耀,學而優則仕的富裕和尊貴,足以傲視鄉里。

  不說狀元、進士,在舊時代,舉人甚至秀才也往往有可觀的財富與地位。吳敬梓《儒林外史》里,窮困潦倒的范進,一旦中了舉人,立即就成了有錢有勢、有頭有臉的人物。魯迅小說《孔乙己》中,沒有出場的丁舉人,也是一個孔乙己這樣的落魄書生根本惹不起的角色。不久前在魯迅故里浙江紹興遊覽,注意到歷史文化街區保留的古迹中,不但有探花台門,也有解元台門。從建築形制上不難看出,它們的主人都曾經是富甲一方、貴尊鄉里的人物。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有句曰「后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這一名句在許多事情上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村鎮門第景觀上,卻講不通。

  今之視昔,我們看到的是:門第的高低,宅院的深淺,跟文化知識的多少基本上是成正比例關係的。換言之,文化知識是受到尊崇的。后之視今呢?情況將大不一樣。

  現今村鎮的建築格局是:有點觀賞價值、較為耐久的建築,其主人不是辦工廠的企業家,便是做買賣的生意人。而相當於古代進士舉人的讀書人家,如果不是貪官污吏,他們的住宅差不多都屬於村鎮中最為寒酸的層次。往往連泥瓦匠、木工手藝人家的房屋都比不上,跟埋頭種地、老實巴交的農民差不多。

  倘若數百年之後,一些村鎮有幸熬成了古村鎮,成了旅遊景區。不難想象,能夠像今天所見的古村鎮這樣,將大門口攔起來賣票的住宅,將是「廠長府邸」「經理住宅」「個體戶門第」。而相當於古代進士舉人的讀書人家,則由於建築材料質量差、建築形制矮小丑陋,缺少觀賞價值,被人們所忽略;或者乾脆早就遭到拆除,難覓蹤影了。

  這種情況當然並非始於今日。早在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興起,商人階層不但積聚了大量的財富,他們往往通過用金錢買官爵、跟官府勾結等方法,成為兼有財富與勢力的家族。大興土木,築樓掘池,甲第連雲。江蘇揚州、蘇州等地精美絕倫的的園林,山西平遙、祁縣等地規模宏大的大院,都是商人(揚州、蘇州多是鹽商,平遙、祁縣則是票號匯兌商人)宅邸富貴甲於一方、成為古城鎮景觀的典型。那些地方,基本上已經沒有「狀元府」「進士第」的地位了。即使偶爾有一兩個,也是相形見絀,不值一觀。到過無錫,看過薛南溟故居,再去看錢鍾書故居,就會有這種感受。

  不過相比之下,今天的情況更加極端,更加徹底。一個小小的個體戶,都有實力秒殺文化人。在我老家只有六七百人口的村子里,我的啟蒙老師、做過多年鄉村小學校長、如今已經退休的柳老師,他仍住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二層木結構老房子里,是村裡最低矮窄小、最黯淡無光的房子。別的人家,都已經換過兩三茬房子,不是別墅式的三四層小樓,就是五六層的排屋大廈。許多人家,外牆貼著各種瓷磚,拼出圖案,陽光下熠熠生輝,耀人眼目。說明一下,柳老師有三個兒子,說不上有多出息,但均已自立門戶,也沒有任何不孝之名。就是說,柳老師憑他自己的收入,是造不起一座在村裡稱得上體面的住宅的。據說,柳老師家那個帶不鏽鋼護欄的小小的露台,還是他在縣城工作的大兒子出錢給修的。

  要是擱六十多年前,柳老師這樣的人,可是鄉紳。不但會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他家的住宅,也必定是一般村民所無法比擬的。假如我們的村子是有旅遊價值的古村,他家一定可以圈起來買門票。而以柳老師家如今這個樣子,即使能一千年後仍保持原貌不變,也沒法圈起來賣錢。無他,一眼可以看盡了。

  我無意厚古薄今,也不想厚今薄古,只想知道:古今門第景觀,哪一種比較接近情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