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岩少將: 請問兩會:如此國企改革向哪裡去?
——對上海國企改革的再質疑
去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關於推進本市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干意見(試行)》后,筆者就撰文對該《意見》提出了質疑:
一是違背「增量發展原則」。隻字不提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堅持在增量基礎上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原則」,要求除國有獨資企業外,所有的國企都要出讓產權,一般競爭性領域國企可以完全出售,為大賣國企開綠燈。
二是主動放棄國資控股權。對競爭性領域一概不要求國資積極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反而公開鼓勵外資私資控股,破天荒提出「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三是用股權激勵當誘餌。鼓勵整體上市企業集團對經營者和技術管理骨幹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拿全民所有股權給一部分所謂的「重要」人員發「獎金」、送「大禮」。
四是為國資私有化搭平台。拿市委書記韓正的話說,「要通過流動平台,使部分高度市場化和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公開、透明、有序地實現國資退出。」可見,關鍵是要實現「國資退出」!
此後,上海市委市政府是否對這一具有明顯私有化傾向的國企改革方案有所糾正和調整,人們不得而知。
然而,我們先後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企改革的一系列講話和指示精神,令人振奮。
如習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講話指出:我國國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
習近平還在有關批示中,用「命門」一詞,形象比喻國有企業對於我們黨和國家的極端重要性。
在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又明確了幾條大原則:
一是指出「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一定要搞好。西方一些人把矛頭對準我們的國企,抹黑國企,說是要『公平競爭』,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搞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政權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我們不能上當!」
二是強調「要堅定不移把國企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三是指出「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
四是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強和改進公司法人治理機制,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全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又體現效率和公平原則的激勵機制」。
五是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國有資本利用效率,同時要嚴格程序、明確範圍,做到公正透明,不能『一混了之』,也不是『一混就靈』,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習總書記這些講話指示指明了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和原則,儘管主要媒體基本沉默、不予宣傳,但知道消息的群眾無不歡欣鼓舞,對新年度將要來臨的深化國企改革會給人民財產帶來什麼樣的命運,總算增添了一絲希望和信心!
遺憾的是,在正在召開的兩會報道中,我們沒有聽到多少對習總書記有關國企講話指示精神正面積極呼應的聲音,也沒有聽到什麼真正能鼓舞人心的要「把國企做強做優做大」的舉措和建議。
相反,今見澎湃新聞報道《上海1/3競爭類國企瞄準整體上市,混改或不再強調國資控股》,這可是給兩會送大禮!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在上海國企三類企業中,競爭類企業將大範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這類企業的混合所有制的比例或將達到70%-80%。此外,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中,原來上海市國資委比較強調第一大股東、強調控股地位,今後思路將調整,只要是有價值,並不在意控股地位。」
好一個「並不在意」!從「比較強調」到「並不在意」,反映的是在「混改」中國資控股權的大範圍完全放棄,是對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經濟性質底線的全面主動撤守,是為競爭性領域全部國企搞私有化大開綠燈!
我們再次重申:上海是中國經濟的心臟中樞和主要國企基地,上海國資國企是僅次於央企的第二大國資國企系統。上海市屬國資(包括上市資產市值)現有10萬億元之巨,相當於全國省級地方國資總量的1/8,相當於113家央企的國資存量是28萬億元存量國資的1/3還強。這10萬億元國資分佈在55家市屬大型國企或國有公司中,這些大型國企又擁有66家上市公司,無論是大型國企數量還是相應的上市公司數量,全國無一省份可與上海相匹敵。這還不包括上海17個區縣所屬的國資國企。
按上海改革方案,將現有國企分為三類:競爭類、功能類和公共服務保障類等三類企業,其中絕大多數企業被劃為競爭類企業。如果對這絕大多數國企,全部用不問存量還是增量而放手轉讓產權的辦法搞股權多元化,而且是在放棄控股權的前提下搞混合所有制,其結果不是全面私有化還會是什麼?!
據報道,上海市副市長周波介紹,「截至2013年底,上海市國資委系統混合所有制企業已佔系統企業總戶數的63%、資產總額的55%、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的60.1%、主營業務收入的83.5%、凈利潤的92.4%。上海已基本形成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主的發展格局。」那為什麼還要再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據他說,是因為「仍然存在國有股比例過高、企業經營機制不夠靈活,以及集團公司改革不到位等問題」。
上海國資系統權威人士表示,「現在上海國企中,混合所有制企業主要集中在二級、三級公司,並且國有股的比重也比較集中,比如上汽集團、上港集團,整個國有股的比例超過70%。未來發展混合所有制是有一定空間的。」他還透露,「上海競爭性國有企業集團目前有29家,未來的改革方向是:大概三分之一的企業可以做整體上市,發展混合所有制;三分之一可以通過核心資產上市;三分之一可以通過股權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
三個「三分之一」,比當年「高指標」、「浮誇風」還厲害,儘管叫法各異,把國企產權轉讓改「混合」成鐵律,實際上是定下了百分之百搞「混改」的超高指標!對全部競爭性國企,不問自身發展是否實際需要,一律推進「混改」,甚至連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的母公司也要改造成混合所有制。
可以想象得到,在不堅持增量發展原則和放棄國資控股權的情況下,只要這些國企都放手向外資私資出售產權,那就必然出現覆蓋全上海範圍的大規模瘋狂拋售全民所有財產權的惡潮,且出賣的必將大量是優質國有資產。
請問,這樣做不是習總書記明確批判和反對的「一混了之」、「一混就靈」又是什麼?在上海這個中國國企的大本營,不設底線地向外資私資出賣國企產權,其結果到底是要把國企「做強做優做大」,還是要毀我國企、滅我命門?
在我國,全民所有制國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企業只有參與市場競爭才有效益可求。
讓國企全面大規模地退出競爭性領域,如何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如何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和「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的要求?
中國國企包括上海國企絕大部分屬於競爭性領域,且上海國企幾乎都屬於效益不錯的優質國有資產,基本不存在自我發展不下去的問題。
習總書記講「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你們憑什麼要求這些國企不問自身實力如何,不問發展是否需要,甚至不問是否已經實行混合制以及運行好壞,一概就得再「混」、再轉讓產權?這不是典型的「為混合而混合」嗎?
難道在你們看來,只要國有產權佔大頭,就是「國資比例過高」,就是「改革沒有到位」,就必須繼續「混」下去、賣下去,非得「混」到賣到讓外資私資佔大頭不可?反過來說,若外資私資股權佔大頭,對外資私資控股的企業,你們會認為這是「私資外資比例過高」、「改革沒有到位」嗎?你們的所謂「改革」,除了要把國企搞掉,還有其他意義嗎?這「葫蘆里賣的什麼葯」,難道還需要老百姓替你們解釋嗎?!
習總書記提出國企改革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難道把國企都變成被外資私資控股的私有制混合企業,還可能建立什麼體現「加強黨的領導」和擔當社會主義國家責任的現代企業制度嗎?
上海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命脈和戰略產業基地,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保證社會主義政權穩固的重要基石。在上海(實際是面向全國全世界)的競爭性領域,全面放棄國資控股權,拱手交給外國資本和私人資本控制,豈不是要讓習總書記提出的「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的目標付之東流,讓社會主義國家命運繫於他人、置於危境?
以上海這一國之重心,影響、發酵和帶動全國各地,全面推進地方國企私有化,其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足以讓美國總統及西方列強諸國元首高興得睡不著覺了!
可悲兩會,你們能代表人民,為人民做主嗎?眼睜睜看著不設底線的國企私有化浪潮在滬上啟動,尊敬的代表們、委員們就無動於衷嗎?憲法規定屬於全體人民的財產權利何在,誰能保護?
希望有良心、有正義感的代表們、委員們起來,問責國務院的有關領導,問責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有關領導。你們不問責,人民就該問責你們了!
(作者為崑崙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級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