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所知道的美國醫學界的學術生涯 ZT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3-11 1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所知道的美國醫學界的學術生涯
(2015-03-09 20:59:54) 下一個

記得剛在加州理工(Caltech)做物理博士后的時候,系裡有一個新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職位,申請者有300多人,個個都是發表了幾十篇文章的博士后。經過層層篩選后,面試了屈指可數的幾個人,最後的Offer給了一位賓大(UPenn)畢業的博士,名叫歐文。歐文當時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做博士后,可以說在眾多博士后中鶴立雞群。但是後面的事情讓人大跌眼鏡:歐文最終拒絕了加州理工的橄欖枝,轉而接受了加利福尼亞大學(UC)河濱分校的職位,同樣是助理教授。

河濱分校當然不錯,但畢竟比Caltech差了許多。能在Caltech任教,是許多人畢生的夢想。歐文為什麼要這樣?很簡單。當時的情形,Caltech的物理系在過去30年裡沒有給過一個終身教職(tenure)!所有在此地兢兢業業干過5年的助理教授,時間一到都要開路。歐文正是預料到了自己5年後要重新找教職的困境,他不想到時候再折騰一回。歐文後來的發展一帆風順。在河濱分校幹了5年後,他如願以償地拿到了tenure。

很多年來,我的印象是,美國學術界雖然薪水不高,但是相當穩定。但是等我自己走到那一步,發現自己原來的想法全錯了,而且錯得非常離譜。

我必須先聲明一點:我後來改行到醫學,所以最終的教職是美國高校的醫學院,而不再是理學院的物理系。這是區別所在,也是種種讓我驚愕不已的根源所在。醫學界收入奇高,因此利益重大,與純粹的學術界有天壤之別。比如公立大學物理系的系主任,年薪16萬算比較正常;而醫學院任何科系的主任,年薪通常是80萬美元。

我的第一份教職,在佛羅里達南部的邁阿密大學醫學院。如果想了解這所大學的詳情,敬請閱讀我的博客系列《拉丁美洲首都的陽光》。

邁阿密大學是私立,也是佛羅里達最好的兩所大學之一。由於排不到全美前30名,理工科很弱。去之前,我只知道邁阿密大學的音樂系非常好,在全美大致前三;此外醫學院的眼科也非常好,大致在全美首屈一指。其它科系,基本乏善可陳。幹了一段時間以後,大致了解到了一些詳情。

為了邁阿密大學的長遠規劃,校董在2005年前後決定招聘新的校長。最終非常僥倖地請到了莎拉拉女士。莎拉拉老太太是何許人?美國政府的前衛生部長,能力超群。莎拉拉校長上任后,一兩年內,各學院的領導班子幾乎全換了。說是領導班子,其實主要就是院長。美國大學沒那麼多副職,不像中國那樣,一個校長下邊6個副校長;一個院長下面4個副院長。莎拉拉校長到任一兩年內,各新院長也走馬上任。原來的那些院長呢?一小部分退休了,絕大部分開路了。這一點,很象政府換屆,原內閣部長們全都開路。

新院長里當然也包括醫學院的院長,是一位比利時人,從杜克大學來的。

比利時院長來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在一兩年內,通過各種手段,開除或擠走了幾乎所有的科系的主任(Chair),然後逐漸把自己物色好的人選放在了這些主任的位置上。他同時從杜克大學挖來了一大批幹才,基本都是年輕人。在杜克有教職的,基本都提成副教授;也有剛在杜克醫學院做完住院醫的,都一律給了教職。所以那幾年邁阿密大學的科研蒸蒸日上。原來那些主任們怎麼辦?一小部分退休了,絕大部分開路了。

我們系也有了新系主任,是個瘦瘦小小的猶太老頭兒,從費城過來的,手裡有3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

老頭兒系主任來了以後,馬上開始招兵買馬,當然我也是他招來的。原來的這些教授們怎麼辦?我親眼所見,三年之內,一個接一個,全都被擠走了,基本都是Associate Professor以上的職位。後來上來的這批新人,臨床水平談不上比走的那些人強,但是研究水平確實高一塊。這三年,系裡幾乎所有的會議都是唇槍舌劍的戰場,教授們面紅耳赤,好幾次差一點就要動手,當然最終大獲全勝的還是系主任。有一位教授被擠走之後,還回來看過大夥,說現在掙70萬,算上其它收入近百萬,他等於咽不下這口氣,成心回來氣老頭兒。

新校長開掉老院長們;然後新院長開掉老Chair們;最後是新Chair們擠走所有的老教授們。邁阿密大學經歷了一場大地震,大換血,然後煥然一新。至於這班新人馬到底行不行,得等個十年左右才能看出來。

其實不只是邁阿密大學,普通一點的如俄亥俄州大(OSU),著名一點的如斯隆(MSKCC),可以說,全美幾乎沒有例外。上層一換,底下全換;暫時沒換,那是時機未到,早晚得換。有一位在OSU的姓王的中國同行還活活氣死,圈子內的人都知道他的不幸遭遇,無不惋惜。他去世的時候才45歲,因為腦溢血死在了從西雅圖回俄亥俄的航班上,他當時去面試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W)的一個職位。

醫學界與純學術界很不一樣。說得好聽一點,流動性大。

過幾年就有可能要這麼折騰一回,誰受得了?其實經濟上的損失並不大。由於醫生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很多人有好幾處房子,變動一次不需要馬上賣房,這方面基本上不太在乎。主要還是心情上接受不了,所以很多人強調,在醫學界干最好要更職業一點(more professional)。

如果是清水衙門,爭的人自然少。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既然不是一汪清水,自然趨之若鶩,到處都是想渾水摸魚的。

醫學界職業化的一個基本素質,就是不能真生氣。不真生氣誰最有可能做到?政治家。所以醫學界有幾分象政界。

想開了,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的。您已經比其它行業的人有了更多的經濟利益,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就算明天不幹了,今天也要干好最後一班,因為要對得起病人,這是醫生的本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