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戴皓:民營資本進入養老領域不應被「另眼看待」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3-11 1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多年來,「養老」話題一直是全國兩會的焦點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皓在今年的兩會上提交了四份提案,第一份就是《關於實施養老服務業體制改革的提案》。自2008,戴皓先後提交了40多份提案,養老幾乎是歷次兩會都要提及的內容。

  戴皓呼籲,民營資本進入養老領域不應被「另眼看待」,應予以公平的待遇。

  民營養老機構運營難、生存難

  戴皓算了一筆賬,以武漢一家純照料型服務機構為例,2014年服務收入僅400萬元,而人員工資、水電氣等能源費用和各種稅費的運營成本高達1300萬元,凈虧損900萬元。這還不算設施投資5億元的收益,如果按照5%的銀行利率保守計算,又是2500萬元的損失。綜合折算下來,這家養老機構一年至少虧損3400萬元。民營養老機構的生存環境十分艱難。

  「民營養老機構運營難、生存難。」戴皓介紹說,目前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產業非常艱難,除固定資產投入外,人力成本、能源費用、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構成的運營成本也非常高。而由於市場需要培育,前期入住率不足,民營養老機構運營壓力非常大。

  戴皓表示,目前養老市場存在公辦和民辦兩種體制,公辦的養老機構由政府投資,運營上享受各種稅費減免以及財政補貼。還有一些「公建民營」、「民辦公助」 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不完整、不真實的成本參與市場競爭。對公辦養老機構的特殊優惠和補貼政策,直接導致了市場價格的「扭曲」——公辦的養老機構價廉物美、門庭若市,民營市場化養老機構因成本高而應者寥寥。

  戴皓認為,在雙軌制下的養老產業出現了一種怪現象:一方面全社會都意識到老齡化來襲的社會壓力,都憧憬著養老產業的巨大商機,另一方面進入這個產業的社會資本舉步維艱、盈利困難。

  建議實施養老體制改革

  戴皓在提案中提到,武漢一個養老社區住了100多位老人,大多是離退休的老專家、老學者、老幹部,從觀念、文化、收入三個方面看,他們肯定屬於高端用戶。這些用戶平均每月退休工資近6000元,而該社區的平均收費在每月5000元左右,占他們退休工資收入80%多。老人們覺得貴,而養老社區依然不能盈利。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我國2億多老年人口是以低收入的勞動者為主體的社會群體。

  為什麼很多老人住不起養老社區?戴皓表示,這涉及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問題。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三大支柱、三大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即:整個養老保險體系分為4∶4∶2結構,40%是國家出,40%靠企業年金等,20%靠個人商業保險。以國際經驗來說,如果退休后的養老金替代率達到70%以上,才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低於50%,則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目前我國養老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根據老年人口的狀況,單靠國家投入肯定不夠,發動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十分必要。

  戴皓建議實施養老體制改革,按照政事分離的原則,政府要改變包建、包管的職能,按照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原則,對現有養老項目實行改革、重組。凡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應按照轉變政府職能要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合理的養老服務。

  戴皓表示,政府應把握好自己的監管角色,從公共服務的供應者轉變為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定者和質量監管者,由合格的社會組織去負責養老服務的具體運營,徹底改變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狀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