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自去年9月發布以來,就保持著神秘感,一方面它是蘋果第一款穿戴設備,被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它也是蘋果涉足時尚領域的一次嘗試,因此說萬眾期待也不為過。作為我個人,很想知道一件事,它到底能不能幹翻一票Android手錶? 今天的發布會透露了很多Apple Watch的細節,基本上大家關心的話題都談到了,第三方軟體、操控、續航時間以及價格,在發布會之後我也在第一時間試用了這款產品,相比上次的短暫試戴來說,這次滿足了我更多的好奇心。當然手錶這東西是需要長時間佩戴的,這麼短的體驗時間我只能匆匆說一下我的感覺。 俗話說,總有一款適合你 首先是佩戴舒適度,我在現場試戴了Apple Watch Sport、Apple Watch和Apple Watch Edition,無論皮質、塑料還是鋼質,佩戴都非常舒服,儘管鋼錶帶關注度更高,但我覺得皮質的感覺非常柔軟,而且你可以通過表身的搭扣快速更換錶帶,儘管錶帶可能不便宜,但當你下決心買了一支價格不菲的Apple Watch之後,多達30多款的錶帶更換,就成了你展現個性的一個方式。而且老實說,除非你是全天候運動達人,否則很難有一款錶帶會兼顧運動和平日生活,所以不是我替蘋果賣貨,兩款錶帶可能是很多人的標配。這裡要說的一點是,三個系列的Apple Watch機身材質都不同,所能搭配的錶帶也不同,所以還是看準再買吧。

另外我有兩個擔心,一個是皮質錶帶的磨損問題,這其實是所有手錶都需要擔心的,佩戴時間長了就會遇到;另一個是錶帶尾端負責更換錶帶的轉軸的堅固性問題,戴過皮質手錶的用戶都知道,長時間吃力會令這個部分變形。遺憾的是,這兩個問題我在現場都沒有找到答案,還是需要更多的體驗時間。 說回到佩戴感覺,Apple Watch有38mm和42mm兩個尺寸,男女各取所需,不過即便是42mm也沒有太多的沉重感,非常輕盈,即便佩戴一天也沒問題,相比絕大多數這個尺寸的石英或者機械錶都要輕。 錶冠很酷,但要選擇正確的姿勢 這次最多體驗的其實是操控,眾所周知Apple Watch獨有一個數碼錶冠,可以旋轉也可以按動。首先你並不需要頻繁按動這個錶冠,因為當你抬起胳膊的時候,屏幕就會點亮,這一點和絕大多數智能手錶一樣,我試了一下,靈敏度沒問題,但對於胳膊抬起的角度有一定要求,這樣的好處是一般的運動擺臂不會誤點亮屏幕。

屏幕點亮后,按動錶冠按鍵就回到了主屏幕,也就是所有應用集合的主界面,密集恐懼症者慎入,再次按動則切換到時間顯示的待機界面,是的,這個按鈕就是切換這兩個功能用的,相當於iPhone的HOME鍵。 與此同時,轉動錶冠則進行縮放和翻頁操作,無論主界面還是應用都可以調用它的這個操控功能,例如在地圖界面轉動錶冠就是縮放地圖,在信息當中就可以下滑翻頁,甚至還可以快速切換表情。
不過問題在於你能不能快速適應錶冠轉動的速度,一開始你會覺得它非常順滑,轉動的速度非常快,經常需要往回找,也就是會不小心翻過了,所以上手的時候要適應一下這個靈敏的錶冠。另外關於它的尺寸,我覺得手大的人可能要考慮轉動的問題,其實Apple Watch的錶冠設計得並不小,但由於佩戴之後離手腕很緊,如果你胖點可能是緊貼手腕了,因此你可能會糾結於用「擰」還是「撥」的姿勢,嗯,選擇正確的操控姿勢很重要。 另外就是觸屏操作,毫無疑問就像iPhone當年問世一樣,Apple Watch也要主打觸屏操作,錶冠只能是輔助。實際上Apple Watch的屏幕尺寸分別只有1.33和1.53英寸,任何人都擔心按錯了,特別是在密集恐懼症主界面,我在體驗的時候就有幾次錯按到了邊上的圖標,我想這可能是難以避免的,好在在APP當中由於設計上的考慮,虛擬按鍵都比較大,最大限度上避免了這個問題。當然如果你喜歡Sir語音,也可以像007那樣對著手腕說話。

操控上的One more thing,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錶冠下面的按鍵,它不僅是電源鍵,短按一次進入聯繫人界面,按兩次則進入Apple Pay,但是這個按鍵不支持自定義,我擔心的是聯繫人以及Apple Pay兩個功能恐怕不是每個人的最高頻應用。

極度簡潔,微信可能是這麼用的 另外就是手錶與iPhone的連接問題,我在現場問了一下,需要通過WiFi和藍牙連接,就像使用Air Drop功能那樣,但現場並沒有提供iPhone的使用,所以我不確定距離多遠會斷開連接。而安裝第三方應用,則需要首先在iPhone上安裝一款Apple Watch 的APP,然後下載軟體到Apple Watch,這一點與Google的Android Wear是完全一樣的,但這個APP目前還沒有上線,估計Apple Watch預約啟動之前會單獨上線,屆時估計也會公布首批預發的Apple Watch軟體數量,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像微信這樣的國內應用會是首批出現在Apple Watch的應用商店中的。 說到微信,肯定很多人都關心在Apple Watch上怎樣收發信息,甚至是看朋友圈,遺憾的是發布會現場的Apple Watch都沒有安裝微信,我也只能根據預裝的信息功能做一些猜測。 按照簡潔化的理念,用戶要回復一條微信信息,應該是通過表情或者語音識別輸入的,你別指望在Apple Watch上會有鍵盤一類的玩意,另外可能會有一些預製的短語作為可選的快速回復,還是那句話,簡潔是第一位的,功能性其次。但是微信究竟有哪些功能會登陸Apple Watch,目前還是未知數。 在我們體驗的Apple Watch上面,預裝的第三方應用非常少,健身、音樂、導航、旅行、信息,大概就是這幾類,雖然不是所有應用都適合安裝在Apple Watch上面,但肯定很多開發者都想跑到你的手腕上來。一個細節是Apple Watch的實際使用容量為5.1GB,所有系列都是這個使用空間,至於夠不夠用,其實Apple Watch的很多應用容量應該不大,畢竟功能比較簡單。目前不知道Apple Watch究竟可以安裝多少應用,蘋果的說法是沒有數量限制,但想想那個馬蜂窩一般的主界面,就強迫你不能裝太多。 一堆One more thing… 再來說說Apple Watch的界面操作邏輯,我覺得比Android Wear清晰,也更容易上手,在通知界面就是橫向滑動,切換常駐後台的應用,點擊則開啟相關應用;在APP裡面主要是上下滑動,以及長按調出更多功能,一個細節是長按之後手錶會有震動提示,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按下錶冠回到主界面,這比Android Wear更容易讓新手接受。另外在多層級菜單,比如設置功能中,頂部有返回按鍵,所有的提示都和iPhone的表示一樣,一看就明白。

一個設計上的細節是,當你在密集型應用主界面的時候,轉動錶冠就能像Google Earth那樣從「空中」縮放應用,你會看到圖標不斷放大,直到進入到這個應用的節目當中,當然前提是你要滑動屏幕對準你想要進入的應用,我覺得這個功能有點像彩蛋,很炫,但可能並不常用到。整體來說,Apple Watch不存在很複雜的操作或者手勢,在這塊小屏幕上蘋果更像大眾消費品,而Android Wear有點像是給理工男用的。 作為手錶基本的防水功能是一定要有的,之前庫克也透露自己戴著手錶洗澡,蘋果官方並未公布防水的細節,就我了解到的情況,Apple Watch是具備生活防水的,也就是一般的水濺和沖洗不成問題,但是不能長時間在水下,也不能承受水壓,更要注意腐蝕問題。 最後說說響應速度,蘋果沒有公布Apple Watch的配置,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能獲得迅速的操作反饋,但偶爾載入速度也有延遲,一部分這可能受限於當時的網速,另外核心硬體的規格也要考慮到待機時間這個現實問題,所以我想第三方應用的優化要多下功夫。
最後的最後(我好啰嗦),你可能沒想過蘋果在Apple Watch的包裝上下了很大功夫,三大系列有自己不同的包裝,Sport版為長條形盒子,就像鉛筆盒;Apple Watch和Edition兩個系列均為正方形盒子,且有絨布襯裡,區別在於昂貴的Edition版出廠時充電器就預裝在了表的背面,盒子後面留出了充電口,我能想到的就是你擺在家裡的時候也能24小時滿電供好友流口水觀賞。 遺憾的是,我不能告訴你們最關心的待機時間,因為我的體驗時間也非常有限,這部分還是要繼續猜測。在文章最後,為了彌補這個遺憾附送大家兩個007一般的超酷使用場景,其一是抬手腕打電話,對著手錶哇啦哇啦,然後接受路人的目光洗禮;其二是用Apple Watch取景拍照,你可以把iPhone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然後在手腕上指指點點就偷拍成功,請盡情玩壞這個功能吧。 小結 Apple Watch的野心是想要人們儘可能少的掏出手機,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它實現了,畢竟能打電話的手錶都不多見,所以我很期待儘早把Apple Watch戴在手上,當然也很想用到眾多的第三方應用,Apple Watch的數碼錶冠、30多種錶帶、與iPhone的無縫連接以及流暢的操作是我喜歡的,但智能手錶這個品類的一些問題Apple Watch目前也沒有能解決掉。至於說能否戰勝早一步發售的Android Wear?我覺得最終還是二者的應用生態圈決定。
騰訊數碼(杜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