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荊軻也曾因不合時尚潮流而苦惱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3-10 10: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應該重讀荊軻。 《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荊軻一節,是古代中國勇敢行為和清潔精神的集大成。那一處處永不磨滅的描寫,一代代地感動了、哺育了各個時代的中國人。

  獨自靜靜讀著荊軻的紀事,人會忍不住地想:我難道還能如此忍受嗎?如此庸庸祿祿的我還算一個人嗎?在關口到來的時候,我敢讓自己也流哪怕一滴血嗎?

  易河枯水,時代變了。

  荊軻也曾因不合時尚潮流而苦惱。與文人不能說書,與武士不能論劍。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賭博奢酒,遠遠地走到社會底層去尋找解脫, 結友朋黨。 他和流落市井的藝人高漸離終日唱和,相樂相泣。他們相交的深沉,以後被驚心動魄地證實了。

  荊軻遭逢的是一個大時代。

  他被長者田光引薦給了燕國的太子丹。田光按照三人不能守密、兩人謀事一人當殉的鐵的原則,引薦荊軻之後立即自盡。就這樣荊軻進入了太子丹邸。

  荊軻在行動之前,被燕太子每日車騎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國已迫在眉睫,苦苦請荊軻行動。當秦軍逼近易水時,荊軻制定了刺殺秦王的周密計劃。

  至今細細分析這個危險的計劃,仍不能不為它的邏輯性和可行性嘆服。關鍵是「近身」。荊軻為了獲得靠近秦王的時機,首先要求以避難燕國的亡命秦將樊於期的首級,然後要求以燕國肥美領土的地圖為誘餌,然後以約誓朋黨為保證。他全面備戰,甚至準備了最好的攻擊武器:葯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這樣,燕國的人馬來到了易水,行動等待著實行。

  出發那天出現了一個衝突。由於荊軻隊伍動身延遲延,燕太子丹產生了懷疑。當他婉言催促時,荊軻震怒了。

  這段《刺客列傳》上的記載,多少年來沒有得到讀者的察覺。荊軻和燕國太子在易水上的這次爭執,具有著很深的意味。這個記載說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僅是不歡而散甚至是結仇而別。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戰易水;至於荊軻,他此時已經不是為了政治,不是為了垂死的貴族而拚命;他此時是為了自己,為了諾言,為了表達人格而戰鬥。此時的他,是為了同時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議而戰鬥。

  那一天的故事膾炙人口。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 但是我想荊軻的心情是黯淡的。 隊伍尚未出發,已有兩人捨命,都是為了他此行,而且都是為了一句話。 田光只因為太子丹囑咐了一句「願先生勿泄」,便自殺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為荊軻說了一句「願得將軍之首」, 便立即獻出頭顱。在非常時期,人們都表現出了驚人的素質,逼迫著荊軻的水平。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和他的黨人高漸離在易水之畔的悲壯唱和,藏著他人不曉的含義。所謂易水之別,只在兩人之間。這是一對同志的告別和約束,是他們私人之間的一個誓言。直到後日高漸離登場了結他的使命時,人們才體味到這誓言的沉重。

  就這樣,長久地震撼中國的荊軻刺秦王事件,就作為弱者的正義和烈性的像征,作為一種失敗者的最終抵抗形式,被歷史確立並且肯定了。

  圖窮而匕首現,荊軻犧牲了。繼荊軻之後,高漸離帶著今天已經不見了的樂器築,獨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認出是荊軻黨人,被挖去眼睛,階下演奏以取樂。但是高漸離築中灌鉛,樂器充兵,艱難地實施了第二次攻擊。

  不知道高漸離舉著築撲向秦王時,他究竟有過怎樣的表情。那時人們議論勇者時,似乎有著特殊的見地和方法論。田光向太子丹推薦荊軻時曾闡述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時人們把這個問題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對荊軻的評價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我無法判斷高漸離臉上的顏色。

  回憶著他們的行跡,我激動,我更悵然若失,我無法表述自己戰慄般的感受。

  高漸離奏雅樂而行刺的行為,更與燕國太子的事業無關。他的行為,已經完全是一種不屈情感的激揚,是一種民眾對權勢的不可遏止的蔑視,是一種已經再也尋不回來的、凄絕的美。

  我們對荊軻故事的最晚近的一次回顧是在狼牙山,八路軍的五名勇士如荊軻一去不返,使古代的精神驕傲地得到了繼承。有一段時期有不少青年把狼牙山當成聖地。記得那時狼牙山的主峰棋盤砣上,每天都飄揚著好多面紅旗,從山腳下的東流水村到陡峭的閻王鼻子的險路上,每天都絡繹不絕地攀登著風塵僕僕的中學生。

  我自己登過兩次狼牙山,兩次都是在冬天。那時人們喜歡模仿英雄夥伴們在頂峰研究地形和當年五勇士的位置,在凜冽的山風呼嘯中,讓心中充滿豪邁的感覺。

  不用說,無論是刺客故事還是許由故事,都並不使人讀了快樂。讀後的體會很難言傳。暗暗偏愛它們的人會有一些模糊的結論。近年來我常常讀它們。沒有結論,我只是喜愛讀時的感覺。那是一種清冽、乾淨的感覺。他們栩栩如生。獨自面對著他們,我永遠地承認自己的低下。經常地這樣與他們在一起,漸漸我覺得被他們的精神所熏染,心一天天渴望清潔。

  是的,是清潔。他們的勇敢,來源於古代的潔的精神。

  記不清是什麼時候讀到的了,有一個故事:舞台上曾出過一個美女,她認為,在暴政之下演出是不潔的,於是退隱多年不演。時間流逝,她衰老了,但正義仍未歸來。天下不乏美女。在她堅持清潔的精神的年代里,另一個舞女登台並取代了她。沒有人批評那個人粉飾昇平和不潔,也沒有人憶起仗義的她。更重要的是,世間公認那個登台者很美。晚年,她哀嘆道,我視潔為命,因潔而勇,以潔為美。世論與我不同,天理也與我不同嗎?

  我想,我們無權讓清潔地死去的靈魂湮滅。

  但她象徵的只是無名者,未做背水一戰的人,是一個許由式的清潔而無力的人,而聶政、荊軻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他們是無力者的安慰,是清潔的暴力,是不義的世界和倫理的討伐者。

  若是那個舞女決心向暴君行刺,又會怎樣呢?

  因此沒有什麼恐怖主義,只有無助的人絕望的戰鬥。魯迅一定深深地體會過無助。魯迅,就是被腐朽的勢力,尤其是被他即便死也「一個都不想饒恕」的人們逼得一步步完成自我、並瀕臨無助的絕境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創造的怪誕的刺客形象「眉間尺」變成了白骨骷髏,在滾滾的沸水中追咬著仇敵的頭——不知算不算恐怖主義。尤其是,在《史記》已經留下了那樣不可超越的奇筆之後,魯迅居然仍不放棄,仍寫出了眉間尺。魯迅做的這件事值得注意。從魯迅做的這件事中,也許能看見魯迅思想的犀利、激烈的深處。

  許由故事中的底層思想也在發展。幾個渾身發散著異端光彩的刺客,都是大時代中地位卑賤的人。他們身上的異彩為王公貴族所不備。國家危亡之際非壯士們無人挺身而出。他們視國恥為不可容忍,把這種恥看成自己私人的、必須以命相抵的奇辱大恥——中國文明中的「恥」的觀念就這樣強化了,它對一個民族的支撐意義,也許以後會日益清晰。

  不用說,在那個大時代中,除了恥的觀念外,豪邁的義與信等傳統也一併奠基。一諾千金,以命承諾,捨身取義,義不容辭——這些中國文明中的有力的格言,都是經過了志士的鮮血澆灌以後,才如同淬火之後的鐵,如同沉水之後的石一樣,鑄入了中國的精神。

  我們的精神,起源於古代的「潔」字。

  登上中嶽嵩山的太室,有一種可以望盡中國的感覺。視野里,整個北方一派迷茫。冬樹、野草和毗連的村落還都是那麼純樸。我獨自久久地望著,心裡鼓漾著充實的心情。昔日因壯舉而得名的處處地點都安在,大地依然如故。包括時間,好像幾千年的時間並沒有棄我們而去。時間好像一直在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以及我崇拜的烈士們。我彷彿看見了匆匆離去的許由,彷彿看見了聶政的故鄉深井裡,彷彿看見了在寒冷冬日的易水河畔﹑在肅殺的風中唱和相約的荊軻和高漸離,彷彿看見了山峰挺拔的狼牙山上與敵決戰的五壯士。

  中國給予我們教育的時候,從來都是突兀的。幾次突然燃起的熊熊烈火,極大地糾正了我們的悲觀。是的,我們誰也沒有權力對中國妄自菲薄。應當堅信:在大陸上孕育了中國的同時,最高尚的潔意識便同時生根。那是四十個世紀以前播下的高貴種子,它百十年一發,只要顯形問世,就一定以駭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它並非我們常見的風情事物,我們應該等待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6: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