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改革須在一代人手中完成(圖)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3-8 14: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改革一定要在一代人手中完成,這絕不是急功近利。對於全面深化改革,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更要有「只爭朝夕」的勇氣,因為今天,我們擁有最可貴的條件。

  

  決定改革成敗的根本要素,從來都不是方法路徑,而是民心向背。

  在今年的兩會上,人們的興奮點更多地集中在現實的需求、身邊的改革上,大家對於全面深化改革有全新的期待:從民生上看,百姓最期待的是大多數人「有保障」——公共服務保證公平,從執政上看,百姓最期待的是當政者「有作為」——懶政怠政要堅決追責,從發展上看,百姓最期待的是年輕人「有機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些其實都指向了同一個期待:期待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惠及自身。

  古往今來,改革就是人的變革。因此,改革最艱難之處不是方法選擇,而是人心擁護與否,所謂「時來天地同協力」是也。任何一項變革,其預期是有保質期的,信心是有保質期的,主導的權威是有保質期的,而民心向背也是有保質期的。離開了這些條件,再好的改革也難以持續。

  人們討論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時,往往會把眼光聚集在政策是否得當方面,並為之扼腕嘆息,作為改革艱辛之明鑒。其實,這些變革中途夭折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並非是操作出了問題,而是沒有在一代人手中完成——孝公薨而商鞅身死,神宗崩而安石罷相。秦的後人固然從變法中獲益,但已是六世之後,而宋則因變法失敗而使國家權威由盛轉衰,並且浪費了最佳機遇期,全社會付出了慘痛代價。

  為什麼改革一定要在一代人手中完成呢?因為民心的準備與物質的準備同等重要。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都深明此理,只不過是「國之重器不肯輕易示人」罷了。洞悉民心與變革關係的政治家都建立了非常之功,燕昭王就是傑出代表。燕昭王是一個被歷史低估了的雄才大略之人,以弱燕而敗強齊,可稱小舞台上的大人物,若能易世而出,必如秦皇漢武一樣,定能改寫歷史。史載昭王築黃金台,士爭趨燕,當時天下名士樂毅、劇辛、鄒衍紛紛到來。且燕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最難得之處是以絕大的勇氣、信心和絕大的信任與胸懷贏得了士心、民心——樂毅投燕,在昭王三年,而樂毅伐齊,在昭王三十一年。放開手腳讓樂毅準備了二十八年,上下同欲,其勝可知,這是何等的信任與決心!此後才有樂毅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齊國的結局。建立不世之功的原因固然有樂毅的不世之才,但若無燕昭王造就的一代具有相同目標的精英和民眾,則歷史也難現此輝煌。即使如此,燕昭王去世后,形勢還是被齊國逆轉了。物質財富可以繼承,而士心、民心需要再造,難以繼承。

  每每讀到這種歷史場景,都會令人唏噓不已。昔日曹操征張魯,提出不再「得隴望蜀」,並不是懼其山川險惡,而是距初平元年起兵已二十餘年矣,有四方之志的將士已所剩無幾,老百姓也人心思安。諸葛亮九伐中原,最後落得「廖化作先鋒」,不是人才不濟,而是有恢復漢室之志的人不在了。而羊祜勸司馬炎伐吳的表中稱:「不於此際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於徵戍,經歷盛衰,不可長久也。」也是擔心既定目標不能在一代人手中完成,則再難啟動。

  再看看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通過28年的革命建立一個新中國,除了正確的路線之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革命為我們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和隊伍上的準備,成就了那一代人救亡圖存、建立新中國的共同願望,而且也正是在一代人手中完成了建國偉業。毛澤東同志講 「宜將剩勇追窮寇」,即是此意。事實上,二戰後獨立的民族國家,基本上是在一代人手中完成的;而一代人未完成的,雖然堅持了幾十年,如紅色高棉,最終也只淪為流動政權。而阿拉法特若不是改弦更張,在他有生之年推動和平建國,巴勒斯坦的建立必將無限期推延。

  改革一定要在一代人手中完成,絕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因為民心向背很難繼承。為什麼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會那樣激動人心,為什麼改革開放之初中華大地會那樣生機盎然,正因那兩代人剛剛經歷了戰亂和動亂,殷鑒不遠,猶在眼前,所以民心所向,其勢使然。同樣,儘管全面深化改革也面臨重重困難,但是,決心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果繼續推向深入的態勢已經形成,現在的80后、90后已經迫切期待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改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直接牽動億萬人民的心,創新創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契合中國人的創造力,而中國的國力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盛。這些都是我們最可貴的條件。

  對於全面深化改革,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這是我們的胸懷;但更要有「只爭朝夕」的勇氣,決心在一代人手中完成,不要給後人留下遺憾,這是我們的責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