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多少國人應該考父母資格證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3-10 0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幾日,荊楚網發布的《孝感女孩被「裸身囚禁」5年 網友解救與家人發生爭執》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網路上對於此事的評論分成好幾派,核心觀點無非分為兩種,一種是譴責父母囚禁行為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患有精神病的琪琪,如果不囚禁產生危害行為怎麼辦?


      個人以為,這條新聞本應該引起公眾注意的並非是囚禁本身,囚禁行為只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

       我們來看報道,原文:「2009年,18歲的琪琪交了男朋友,在葉某得知琪琪所交的男朋友是自己的遠方親戚時,便強烈反對並阻止兩人見面,還當街大罵琪琪導致其精神受到了嚴重刺激。隨後將琪琪關在老家廢棄瓦屋內長達五年之久,由琪琪的爺爺照料她的飲食。」

       看了這段報道原文,琪琪患病的真正原因毫無疑問是母親阻止其談戀愛,「精神受到嚴重刺激」所致。並最終導致了琪琪被囚禁五年的結果。

       這個新聞事件的核心就在於,身為人母的葉某,對待自己的孩子,不僅簡單粗暴,而且產生了嚴重後果。

      從一個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看,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是父母給予足夠的愛,這樣孩子才能在今後成長的過程中獲得足夠的心理安全感。也才有可能夠成為有用之才。

       現實之中「問題孩子」產生的根源,恰恰源自於「有問題的父母」。

       2014年3月18日晚,家住南京秦淮區的鄭某因上初一的女兒放學回家晚了,拿起鋼管毆打女兒,結果女兒后經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人世(現代快報曾詳細報道)。

       2014年7月15日,據《蘭州晨報》報道, 3歲女童因屢次尿濕褲子,惹怒親生母親。失去理智的母親,不顧女兒的聲聲哀求,一次次將重重的巴掌甚至竹條落在了其幼小的身軀上,直到躺在醫院搶救室里的女兒再也沒有了呼吸。

       2014年4月17日《廣元晚報》報道:14日,蒼溪縣龍王溝大石巷一棟民房五樓的房間內發生悲劇:父母離異的12歲少年小雨為了買一個籃球,遂讓好朋友向家長要了120元錢。被母親汪某打死。

……  ……

       這些新聞,看得多了,一個正常的人會有心理不適感。同時也會讓人們對原本可以給予孩子愛和安全感的父母的認知產生懷疑。

       與這些極端父母相比,大多數問題父母,並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比如: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包辦代替的父母、自身道德水準低下、缺乏人生目標卻要求孩子成功的父母……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經說過:「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哪一種人,那麼,你必須首先要在生活之中爭當那種人。」這句名言充分說明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在心理諮詢師接觸到的眾多「問題孩子」諮詢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規律,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父母」。

      相反,如果父母沒有心理問題,而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幾率會降低不少!

       我舉一個自己接觸到的「問題孩子」案例。依照心理諮詢師保密原則,案例之中的人物全部使用化名。

       佳佳(化名)今年14歲,上初中的她,學習成績不好,常常表示生活沒有意思。父母介紹說佳佳近日輟學了,說什麼也不要去學校了,什麼辦法都試過了,就是沒有效果,所以,父母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前來諮詢。

       通過與佳佳的交流,我們發現,佳佳沒有人生目標,多次問到「活著到底啥意思呀?」這樣的問題。

       再深入了解得知,佳佳的父母,是典型的包辦代替型父母。他們是國企職工,收入穩定,從小到大極其溺愛孩子。最為主要的是,他們倆作為父母的,也沒有社么人生追求。

       佳佳從小到大,任何一件事都不會做,原因是,父母很愛幫助她做。連最基本的系鞋帶、洗襪子之類的事,也是父母來做。除了玩電腦、看電視、打電子遊戲,佳佳根本就不會做任何事。

        在跟心理諮詢師交流的過程中,因為媽媽想插話,介紹一些情況,導致佳佳的情緒立即十分激動,數次用極其嚴厲的聲音「嚇止」母親。表現得極其缺乏禮貌。

       問題是,佳佳這種沒有禮貌的行為,並未得到母親的及時糾正,她只是相當無奈地被女兒打斷說話。表現得相當的無奈!

       再比如佳佳拒絕上學,父母除了唉聲嘆氣之外,竟然對孩子沒有任何的懲戒行為,而是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任其「自由自在」。

      不再上學的佳佳,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玩遊戲、睡覺,然後再吃飯、玩遊戲、睡覺……

       為了改變佳佳這種不能「吃苦」的行為(佳佳父母語),夫妻倆決定帶著孩子出去旅行,試圖讓佳佳在旅行途中,學會吃苦耐勞。

       結果,佳佳在旅行途中,依舊只做三件事,吃飯、玩遊戲、睡覺「濤聲依舊」。

      最後我告訴佳佳的父母,如果不改變你們的教養方式,孩子到哪裡都跟在家一樣。

       在我接觸到的很多親子關係不好的諮詢案例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到了叛逆期,根本不聽父母的話,而最主要的是,我們的父母經常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體現出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問。

      為人父母的,經常要求孩子做這,要求孩子做那,而自己只是一個發號施令的領導,這本身就存在著問題,不能在孩子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平等看待孩子,是父母教育最大的缺失。

       還有一句早就應該丟到「太平洋」的所謂古訓,更惡劣——棍棒出孝子,的確,從小到大,為人父母的,經常對孩子拳腳相加,施以棍棒,可以暫時壓制住孩子。

       如同前文所舉案例,棍棒用得極端了,親生父母剝奪了孩子是生命,這樣的人間悲劇,我們這些大人還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是孩子的問題嗎?

       你用棍棒「招呼」孩子,他心裡並不服你,他一直在想,我就是太小,打不過你,等我長大了的!等到了他也身強力壯的時候,父母的棍棒再也不管用了。此時的父母還用什麼來教育孩子呢?

       記得去年兩會,廣州政協委員曹志偉提交調研成果:中國人一生最多可能要辦400多個證件,提交材料一籮筐,「中國式辦證」每人最少103個,百姓的人生被戲稱為「人在證途」,其實,曹委員所列舉的眾多證件,很多都是各個管理部門懶政,或者處於想要亂收費設立的,但是,個人認為,中國人,最應該設立的一個證應該是——父母資格證。

       為人父母,自己的人生態度都有問題,如果他生下了孩子,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最後問題的孩子一定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父母資格證,可以考一考我們的父母,怎樣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學一學心理學,應該知道如何跟自己的孩子打交道,應該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吧!

      這是筆者的一廂情願而已,在減證的當下,再增加一個父母資格證是天方夜譚,我要說的核心問題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在想要一個孩子的時候,最好先問一問自己,有沒有資格做父母?有沒有資格讓一個幼小的心靈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你?如果沒想好,您孩子先打消您作為父母的衝動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