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匱乏一代遠去,鄉村走向何處?(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上一代人在物質上很匱乏, 但曾經享受過美好的環境;年輕一代可以住洋房、開汽車,但卻處在一個污染的時代,過著另一種意義上的匱乏生活。從匱乏到富足,再到更深層次的富足,一兩代人很難完成。

  

  
   在老家很奢侈地呆上了一個月,感慨萬分,驀然之間,發現自己並不屬於故鄉。半年或者一年不回家,總會有種想家的感覺,但是在家時間久了,卻有種逃跑的衝動。

  目前流行的「鄉愁」中的故鄉已經不復存在,它已經被捲入到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漩渦之中。中國之大,鄉村多樣,可能有些鄉村已經變成城市了,還有些鄉村正在從地球上消失。生我的鄉村伴隨著我父母一代的老去而慢慢進入歷史,帶著他們的鄉愁。

  回到家裡,總要幫著父母做些家務,日子久了不禁感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活著而已。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生爐子,然後做飯、打掃房間等等,早飯終了,是午飯,等吃完晚飯的時候已經七八點。等晚上睡覺的時候踩懊悔地發現,居然什麼都沒有做。帶著懺悔進入夢鄉,第二天又重新來過。在匱乏時代形成的生活習慣依然在父母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少花錢,可以多花時間。雖然物質生活比他們年輕的時候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匱乏感依然主導著他們的言行。

  歲月不饒人,生於50年代和40年代的長輩們已經老去,經年累月的繁重勞動透支了他們的健康。他們的上一代已經故去,有位大伯不緊不慢地跟我說,現在輪到我們這一代了。匱乏的一代正在慢慢離開歷史舞台的中央,而他們面對的鄉村則處於一場空前的變局之中。

  父輩以及他們的父輩都算是真正的農民,有難以擺脫的鄉土情結,還有自給自足的消費理念。父輩們似乎對超前消費有種潛意識的抗拒,因為他們窮怕了,在那個絕對貧困的時代,對貧困的恐懼限制了他們進入商品消費體系的動力。母親跟我到城市之後,念念不忘的還是她的小菜園,在她看來,超市的蔬菜太貴了。其實我想告訴她的是,因為農副產品還不夠貴,所以農民靠種田踩無法致富。

  我父輩的那代人,從絕對貧困的泥潭中慢慢跋涉出來,他們進入了商品生產體系之中,進入了勞動分工體系之中,算是進城打工的第一代農民工。然而,當他們漸漸老去的時候,他們依然沒有富裕起來。他們微薄的收入被分成了很多塊,其中有一大塊就是子女的教育經費。依然記得不少同學因為家裡貧困而輟學,現在農村的教育依然不容樂觀,但因貧輟學的情況在我的家鄉要少得多了。父輩那代人的貧困與匱乏感不只與農村有關,還因為他們承擔著社會轉型的巨大成本,子女的教育成本只是其中之一,還有醫療、養老、以及自己或子女進城之後的巨大開支。匱乏感並沒有隨著溫飽的解決而消失,相對貧困依然讓這代人繼續匱乏著。

  父輩那代人經歷著勞動力市場解凍的激動時刻,也經受著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痛苦,身在農村其實就等於半失業狀態。隨著中國勞動力市場供需變化,勞動力價格越來越有了彈性,但是他們已經老去。他們的確是承擔了勞動力生產的成本,但是紅利被下代人收穫了。這次回村發現車也多了起來,原來年輕人們開始嘗試分期付款來超前消費。為什麼年輕人敢花錢呢?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強烈的匱乏感,進入了勞動力市場之後獲得了超出父輩的回報,有了比較樂觀的收入預期,所以敢花錢。

  年輕一代雖然也經歷過貧困,但是他們進入就業市場的時候,面對的已經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商品生產體系。他們的時間觀念比較強,也願意接受勞動分工,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老一代人不會輕易買菜,因為他們會自己種菜,而年輕一代已經很少再打理菜園了。工業化已經把農村捲入其中,最先開始的是農產品、再是勞動力,現在是土地。他們的父輩則被工業化慢慢拋離,在本應該收穫的季節離開了,隨之而去的還有他們的匱乏感。富足感、超前消費已經悄然來臨,但這並不意味著農村將進入繁榮,而是被工業和城市進一步吸附。

  與我年齡相仿的兄弟們,並沒有接受很好的教育,很多人中學還沒有念完就外出打工,從事著技術含量並不高的工作,靠著力氣賺取了成家的第一桶金。隨著中國產業的升級,他們也面臨著抉擇。回家的日子裡,空氣經常處於重度和中度污染狀態,縣域城市和村鎮的污染還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有些重污染的石化項目被引進之後,並沒有相應的污染治理措施,污水直接排入機井裡,地下水被嚴重污染,河流原本的清水也已經被黑水取代。

  上一代人在物質上很匱乏, 但他們曾經喝過清冽的泉水,呼吸過醉人的空氣;而年輕一代,可以住洋房、開汽車,但他們卻處在一個污染的時代,過著另一種意義上的匱乏生活。談及鄉愁,文藝小青年可能會有很多想象,但是當下的農村顯然無法承載那份想象的鄉愁。於我而言,倒是希望我的下一代能夠過上真正富足的生活,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

  從匱乏到富足,再到真正的富足(精神和環境),一兩代人很難完成。匱乏的那一代人經歷了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巨大轉型,與他們一同老去的是,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又漸漸遠離這一稱號。

  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正在打造創新體系,新一屆政府也確立了創新驅動戰略。而縣域經濟幾乎還無力承擔這樣的產業變革,即使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中國經濟崛起的動力在於縣域經濟的競爭。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時候,縣域之間競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之後,人力資源的開放需要更多的投入和保障,農村的勞動力轉移並不能支撐起產業的革新。

  沒有經歷過系統職業培訓的年輕一代,將如何在新的經濟變局中獲得一席之地?隨著中國資本的輸出,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勞動力、資本和基建也走向海外。上一代人打工賺錢是為了回家蓋房子娶媳婦,而新一代是要在城市中紮根。城市化已經是難以逆轉的大趨勢,城市是各種資源的容器,進城的強烈慾望折射出的不僅是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更多的是國民福利之間的差別。這種差距,或許也是加劇鄉村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鄉村到城市,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個人發展空間的拓展。有些00后的孩子已經放棄學業了,等他們進入工作年齡時,也許中國已經不再是世界工廠,那個時候的他們將以怎樣的資本進城,或者在鄉村過上富足生活?

  有個朋友說,鄉村衰敗是個偽命題,我也大體認同。如果實現公共福利的普惠,農村也會不錯,也有人願意留在農村。比如,生產真正的綠色食品,想必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但是,真正綠色的食品需要技術、知識以及無線網路,而這些東西什麼時候才能在農村普及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