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四維:從莫迪造訪「阿邦」說開去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3-6 1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5年春節,印度總理莫迪給中國人送來兩則信息,一則令人喜,一則使人煩。喜的是,大年初一,莫迪通過其「推特」賬號向中國人民祝賀羊年新年,並用中文寫道: 「祝中國人民新羊年快樂,恭喜發財。」此系中印關係史上前所未有之舉。煩的是,第二天,莫迪前往中印邊境爭議地區、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出席「阿邦建邦」29周年慶祝活動。與以往處理類似事件一樣,中方立即做出反應,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其實,印度在處理對華關係問題上,忽而唱紅臉,忽而唱白臉,這已不是第一次。

  一個多月前,莫迪熱情歡迎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席印「共和國日」慶祝活動,兩人促膝深談對中國崛起之憂慮,共同簽署明顯具有針對中國內容的「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願景」。然而,1月27日剛送走奧巴馬,印度第二天就宣布,其外長斯瓦拉吉即將訪華,並出席中俄印三國外長會談。而後,斯瓦拉吉在北京宣布,莫迪將於今年5月印度人民黨執政一周年之前訪華。這一時機的選擇,透露出印方對莫迪訪華成果是頗有期待的。

  還有,半年前莫迪訪問日本時,曾公開譴責有的國家「信奉18世紀的擴張主義,侵犯他國領土,進入他國海域」,印媒體齊稱「莫迪給中國一記猛擊」。然而,半個月之後,也就是在去年9月中旬,莫迪又在其家鄉古吉拉特邦隆重歡迎習主席到訪,精心策劃「轉紡車、盪鞦韆」等令人難忘的場景。

  可以說,莫迪大國外交的框架已經呈現,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在地區安全領域投靠美國,目的在於防範中國;二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利用中國,並有意複製中國經濟崛起之路。這兩個目標看來相互對立和制約,莫迪能否左右逢源,兩面獲益,還有待觀察。但目前看,進展似乎順利,印度內外輿論大多為之點贊。

  這種現象或許反映了當前國際政治的某些新特點。一是以意識形態為主導、戰略結盟「一邊倒」的舊格局已經過時,而多種利益交叉、多個「朋友圈」相疊的新框架正在形成。另一特點是,中國曾為之憧憬的「多極化」時代應該說已經悄然來臨,至少在亞洲,美、中、日、印似乎正各為一極。美國是安全領域的龍頭老大,中國是經濟領域的主要驅動力量,日本和印度則分別對東亞和南亞事務擁有其獨特的地區影響力。

  前不久,斯里蘭卡新當選總統首訪新德里,向印度表示理解其安全關切;緊接著,斯外長又造訪北京,向中國表示兩國經濟合作將繼續進行。斯里蘭卡在印中之間玩平衡,實可謂是印度在美中之間兩面下注的縮小版,同時又凸顯印度對其周邊事務所擁有的影響力。

  印度總統、總理曾多次造訪「阿邦」,但參加其「建邦日」活動尚屬首例,因此,莫迪此訪的政治、外交含義較之以往更為強烈和清晰。中印邊界談判早已陷入僵局,中方的目標是要打破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而印方則決不會在「阿邦」問題上做任何實質性妥協。據印媒報道,針對中國的最新反應,來自「阿邦」的人民院議員、在莫迪政府出任內政國務部長的基倫•里吉朱(Kiren Rijiju)強硬表示,「劃界問題一米兩米可以談,但整塊領土或整個邦的歸屬則請免談」。

  中印關係正處於一個需要做出歷史性決斷的關鍵時刻。對於中方來說,東向正面臨極為複雜的海上安全形勢,如果確有意在西向營造一個寬鬆無虞的戰略環境的話,那麼,與印度妥善處理邊界問題就是繞不開的議題。目前看,通過澄清和核實邊境地區的實際控制線,從而達到尊重現狀、確保穩定、擱置爭議、凍結難題的目的,或許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對於印方來說,大規模吸收中國投資,藉助中國力量實現「印度製造」,無疑是其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突破。為實現這一目標,印方首先需要改變其把邊界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去年大選以來,印度人民黨重要人士多次在各種競選集會上放言炒作中印邊界問題,這對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氣氛顯然造成傷害。另外,印方仍然把商務簽證便利化問題與邊界糾紛掛鉤,至今還在實行對華歧視性的「會議簽證」政策,這些都使人不由得質疑其吸引中方投資的真誠性。期待今年5月莫迪訪華時,情況會有一番積極的變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