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說俄羅斯暗殺事件比霧霾調查更重大?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3-5 09: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在柴靜霧霾調查成為國內頭條的同時,國外頭條被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前副總理涅姆佐夫遭暗殺所佔領。有媒體稱後者是俄羅斯的一個分水嶺,是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政壇最令人髮指的政治謀殺之一,甚至將影響國際政治的走向。

  當地時間2月27日晚,涅姆佐夫在步行回家途中在克里姆林宮附件遭到暗殺。涅姆佐夫以普京政權的挑戰者著稱,他曾在葉利欽時代擔任俄羅斯副總理職務,成為年輕而受歡迎的政治明星,一度被外界看好將接班葉利欽。

  但 1999年普京掌權后,涅姆佐夫及普京的其他政治對手迅速遭到邊緣化。涅姆佐夫不懈批判普京政府,並多次組織街頭抗議活動,經常遭到警方逮捕。在遭到暗殺之前,涅姆佐夫曾聲稱要公開自己收集的有關俄羅斯參與烏克蘭東部軍事活動的證據。今年2月,涅姆佐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擔心遭到暗殺。

  涅姆佐夫的死因尚不清晰,反對派和普京政權各執其詞。反對派懷疑涅姆佐夫死於政治暗殺,普京政府則暗指這是反對派的構陷。也許此案像此前普京任內的一些暗殺事件,殺手永遠不可知。

  2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俄羅斯聯邦時代政治暗殺事件呈上升趨勢。

  
 

 從數據統計看,普京1999年末執掌政權之後,俄羅斯的政治暗殺活動明顯增加。暗殺對象包括記者、人權活動家、律師、政治人物等。此外,車臣、達吉斯坦、印古什共和國這些衝突區域的首腦和官員也是高頻遇刺目標。

  

  西點軍校獨立研究機構反恐中心(CTC)收集分析了從1945年到2013年初全世界的政治暗殺數據,發現俄羅斯和東歐等后共產主義國家在動蕩的民主轉型過程中,暗殺事件劇增,區域內85%的政治暗殺事件都發生在1995年之後,數量僅次於受恐怖主義波及的中東-北非地區和南亞地區。

  3

  俄羅斯是后共產主義時代典型的競爭性威權政體。它擁有競爭性選舉,反對派可公開運作,甚至組織抗議活動,但政治和公民自由度較低。

  國家強制能力是競爭性威權政體維持自身穩定的核心要素。基本上,強制能力越強,政權就越穩定。競爭性威權政體不像封閉威權政體,後者不存在有意義的選舉,反對派無法公開運作,更無法組織抗議活動,對政權威脅較小。一般而言,競爭性威權國家對反對派沒有這種級別的控制能力,因此需要採取從監控、騷擾破壞反對派和獨立媒體工作等低強度措施,到暴力鎮壓、逮捕監禁、刺殺等高強度強制手段。具體手段視反對派的威脅程度而定。

  普京治下的俄羅斯適逢國油氣價格飆升的紅利,經濟逐步恢復增長路徑。普京以鐵腕加強中央集權和國有化,過去十年帶領俄羅斯走上資源民族主義道路,得到經濟增長和國內政治支持的雙收穫。這種狀況強化了俄羅斯的國家和政黨能力,增強其對西方世界價值觀的免疫力。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后,國內支持率空前高漲,本來活動空間已經很小的反對派受到政權打壓和民意邊緣化的雙重擠壓。

  這一次對反對派領袖的暗殺,不管是何種勢力所為,釋放出普京的威權治理依然強勢的信號。

  4

  這次暗殺發生在烏克蘭危機尚未解決、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致使俄羅斯經濟遭受重創的背景下,有可能帶來一系列難以控制的影響。首要的風險莫過於俄國內政治「極化」可能加劇。

  在 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一度頗有聲勢的「反普京運動」目前已基本銷聲匿跡。與此同時,因西方國家的制裁,俄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卻借勢上揚。普京的強力支持者、全俄「夜狼」摩托車俱樂部領導人扎爾多斯塔夫將國內反對派稱作西方安插的「第五縱隊」,指責其是「國家公敵」,甚至宣稱「將全力打擊和消滅他們」。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馮玉軍認為,如果傳統政治文化中激進和暴力的「毒瘤」再次發作,那對於俄羅斯來說不啻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儘管西方一些媒體有意無意地將涅姆佐夫命案與俄羅斯當局掛起鉤來,但理性的分析可以認為俄政府沒有必要以此舉來引火燒身。但風險恰恰在於,事態並沒有完全按照俄官方設定的「腳本」發展,超高的民意支持率並沒有轉化為普京總統的「絕對控制力」,各種政治勢力的暗流涌動可能給俄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俄羅斯與西方關係可能進一步惡化。馮玉軍分析,烏克蘭危機已讓俄西關係跌至冷戰結束后的「冰點」,第二次「明斯克協議」后普京有意逐漸調整對歐關係以改善整體外部環境,但涅姆佐夫被刺無疑又加劇了雙方的互不信任:俄在西方的形象進一步受損;而俄則擔心西方藉此對其策動「街頭革命」、衝擊現行制度。相互敵視將進一步強化俄與西方之間的「安全困境」,雙方關係發展將遭遇難以預測的「湍流」,而這也將使本已複雜的國際局勢雪上加霜。

  附:俄羅斯反對派遇刺事件(部分):

  -2003年,自由派反對黨領袖謝爾蓋•尤申科夫(Sergei Yushenkov)在註冊自己的政黨並準備參加議會選舉之後不久遭暗殺。

  -2003年,調查記者尤里•謝科奇金(Yuri Shchekochikin)遭刺殺,他曾報道組織犯罪與腐敗案件。

  -2004年,美國記者、福布斯俄羅斯的編輯保羅•赫列布尼克夫(Paul Khlebnikov)於莫斯科辦公室外被機關槍擊斃。該媒體人發布了許多對俄羅斯九十年代政商腐敗案的調查。

  -2006年,俄羅斯知名調查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在莫斯科公寓電梯內遭槍殺,波利特科夫斯卡婭是批判普京政權及車臣政策的記者、作家以及人權活動家。兩個案件的嫌疑人均被無罪釋放,兇手以及幕後策劃者至今不明。

  -2006年,蘇聯和俄羅斯聯邦前特工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在境外被放射性同位素釙210毒殺,該特工曾批評高層受到部門處罰,流亡至英國後繼續批評普京政權,被列入通緝名單。

  -2009 年,人權律師Stanislav Markelov從克里姆林宮附近一個新聞發布會場離開時遭槍殺,他是前面兩位遭槍殺記者——保羅•赫列布尼克夫和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的辯護律師,為許多政治暴力受害者提供過辯護。與其一同步行的反對派媒體記者安娜斯塔西亞•巴布洛娃(Anastasiya Baburova)同時遇害。

  -2009年,著名人權活動家以及女記者納塔麗亞•埃斯蒂米洛娃在車臣家中被綁架后槍殺,並拋屍街頭,納塔麗亞是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生前的好友,二人曾合作調查車臣濫用人權事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