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惺惺相惜林彪和粟裕誰是開國第一功臣!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5-3-4 14: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林彪擔任紅四軍軍長的時候,粟裕曾做過他的參謀長,同在一個司令部共事,雖然時間很短,但一個鍋里吃飯的情誼,無疑為後來的惺惺相惜打下了基礎。

  抗戰期間,林彪一一五師師長的「交椅」還沒坐熱,打了平型關、廣陽兩仗之後,就因一次誤傷離開了前線。

  

  大概伏擊的是日軍的輜重部隊,自己損失又大,他似乎並不以平型關之戰為榮,說「平型關吃了虧,頭腦發熱,是弼時作的決定」。將主要的責任推給了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反過來,如果這一戰役的確有「驚天動地」之功,似乎也只能是任弼時領銜。

  粟裕則一直待在前線,不斷積澱,準備厚積薄發。除與搞摩擦的國民黨軍作戰的黃橋、天目山之戰成為戰役經典外,打日本鬼子的車橋、南坎等其他戰役,也都可圈可點,令後世兵家嘆為觀止。

  不過,因為八路軍與新四軍都在執行毛澤東「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又由於新四軍一師實力不足,本錢實在不夠,粟裕與別的中共將領一樣,也不曾打後來那種令人炫目的大規模運動戰。

  因此,林彪對粟裕還未到引以為知音同好之時,少年得志、無與倫比的「仕途」與過去的輝煌,使他依然有良好的「天馬行空」之感,從不誇讚友鄰。

  但國共全面內戰一開端,他就打破了先例。

  粟裕蘇中首戰之後,毛澤東將他的戰例通報給各戰區,東北的林彪當然也收到了一份。

  他其實一直在關注其他戰區的戰況。晉察冀戰區一些戰役失利的資料就擺在他的辦公桌上,敵我優勢在我卻反遭嚴重失利,他百思不得其解。

  而粟裕以三萬劣勢之兵敢於迎戰十二萬美械國軍,還能一口氣快刀切豆腐,酣暢淋漓,七戰七捷,他對這個經典戰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叫來了自己的參謀長劉亞樓,命他收集蘇中戰役更多的資料。劉亞樓勞神費力弄來后,他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仔仔細細琢磨了兩天。

  劉亞樓有事再進去時,林彪忽然感慨地說:「粟裕盡打神仙仗。」

  突兀的一句話,劉亞樓摸不著頭腦,沒能聽懂,林彪便接著解釋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雖然誇讚里還有些許自矜,但他內心的折服也是顯而易見的。粟裕已非吳下阿蒙,自當刮目相看,他從此格外關注起來,鄭重交代劉亞樓說,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戰的資料。

  粟裕還在繼續創造經典。

  在林彪的遼瀋戰役前,他的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之戰,有如錢塘江潮,一浪高過一浪,無不令世人震驚,也令行家裡手的林彪喝彩。

  到粟裕淮海戰役收官時,林彪的欽佩越發溢於言表。

  蔣介石用以「救火」的統帥級別愛將杜聿明,曾重返東北巧施妙計,接走了國軍萬餘勁旅,轉運其他戰場,使遼瀋戰役美中不足,留下了不小的遺憾,林彪還叫毛澤東給狠批了一頓。

  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又企圖故技重施,準備在粟裕面前「耍耍」大刀,但麾下三十萬蔣校長最後的嫡系精銳,卻被粟裕圍成了瓮中之鱉,絲毫動彈不得,最後他本人也乖乖成了階下之囚。

  林彪向劉亞樓索要淮海戰役的資料,劉亞樓卻還沒來得及全面收集,他便一臉不快地責備起來。

  劉亞樓很有些不解,笑著問道:「林總,你對華野的作戰情況,特別感興趣,是不是想與粟裕同志比個高低?」

  林彪回答說:「你這個人說話欠考慮。首先,我對打了大勝仗的兄弟部隊都很感興趣;第二,我對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們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後來,由於經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風格。我因為長期以來,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我的擔子很重,打仗較為慎重。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這次淮海戰役來說,沒讓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討和借鑒。」

  林彪的這些分析,可謂知己知彼,無疑是切中肯綮的。

  如果粟裕當時聽到了林彪的這番宏論,大概也有一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感慨了。

  事實上,他對林彪也是欽佩的。

  毛澤東將台灣戰役交給他之後,粟裕考慮到參戰部隊不僅是三野全軍,還有其他野戰軍四個軍的部隊,又將影響到太平洋(601099,股吧)和東南亞局勢,因此向毛澤東建議,派劉伯承或者林彪來主持戰役,自己則作為華東戰區的軍事主官全力協助。

  儘管毛澤東未曾答應,繼續要他全權負責,但也能看出在他心裡,林彪與劉伯承一道,是全黨之內他最為敬重的兩位軍事大家。

  辛棄疾有寫孫權的一句詞:「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說普天之下,孫權的對手只有曹操與劉備。粟裕似乎也可以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林劉」了。

  1958年粟裕落難后,林彪參加了幾個批判的會議,但他沒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更不曾無中生有說粟裕一句不是,甚至還與葉劍英、蕭勁光、陳賡等人一起,幫粟裕說了難得的公道話。

  不久,林彪專門找到粟裕這位盡打神仙仗的人,兩人相見甚歡,談了很久。

  他先寬慰粟裕,然後說他「缺少黨內鬥爭經驗」。

  粟裕老老實實地說,自己不僅缺少,而且沒有黨內鬥爭的經驗。

  這一點,比粟裕進入中央要早,洞悉許多內情的林彪也是相當清楚的。

  粟裕還向林彪解釋說,自從1932年離開紅一軍團后,在贛東北、福建、浙江工作,對中央蘇區情況不了解。抗日戰爭中在蘇中、浙江工作,對延安情況不了解。

  在總參工作中確實有錯誤,最大的錯誤是任總參謀長時,主席找我談話,要我經常去彙報,十天半月一次,也可隨時去談,以後由於彭德懷說我驕傲自滿,自己患得患失,便只向彭德懷彙報,不敢向主席彙報了。

  當總參謀長是毛主席堅持才確定的,主席當時還講,牡丹雖好還要綠葉扶持,是要大家扶持我的工作,主席對我是非常愛護的。

  這個時候,粟裕也和當年毛澤東一樣,「鬼都不上門」,頭上戴著「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與「裡通外國」兩頂高帽子,「權傾一時」的總參謀長一職被解除,中央書記處主要負責人還找他談話,不許他接觸部隊了。

  患難見知己。林彪能冒著莫大的風險找粟裕,而且說些忌諱的話,的確有上古俠義之風,與當年登門拜訪門前寥落的毛澤東是一脈相承的。

  粟裕也視之為可以交心的人,說了許多平日里從不提及的話。

  兩年後,也就是1960年2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多次侃侃而談,全面論述了自己在敵情的估計、戰略方針、戰爭準備和加強戰略偵察、軍隊建設、民兵、義務兵役制以及工作作風和總參工作等方面的獨到見解。

  今非昔比,因為林彪是軍委第一副主席,是這次擴大會議的主持人,粟裕將這些他過去雖然擔任總參謀長要職,卻不能盡興盡言的思想和看法,一鼓作氣做了完整的表述。

  林彪聽后很是讚賞。休息期間,他又主動找到粟裕,寒暄之後,鄭重地說,軍事科學院研究要自己出題目,多提問題研究,「軍科應成為總參謀部的參謀部」。

  粟裕被批判的「罪名」,有一條是「爭奪軍隊許可權」。

  起因是粟裕任總參謀長后,為應付突然事變,提出抽出六個軍作為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配置在便於機動的地區,平時由各軍區領導,但不編入各軍區戰鬥序列,戰時由統帥部統一機動。

  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不但說沒有必要,還認為粟裕別有用心,「有爭奪這幾個軍的陰謀」。

  1962年6月,粟裕又將自己這個思路重新提出來,請葉劍英轉給林彪與中央軍委。

  林彪從戰備需要出發,很讚許粟裕的觀點,因此很快就建立了這種部隊。

  粟裕到軍事科學院以後,擔任的實際是可有可無的閑職,沒多少事可做,身心很有些壓抑。極少舞文弄墨的他,閑極無聊,也開始「附庸風雅」起來。他在1964年寫了一首詩:

  半世生涯戎馬間,征騎倥傯未下鞍。

  爆炸轟鳴如擊鼓,槍彈呼嘯若琴彈。

  疆場縱橫任馳騁,殲敵何計百萬千。

  遍體傷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諸先。

  詩風沉悶抑鬱,有當年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的影子,透著一個統帥多年置於無用武之地的悲涼。

  一年後的10月,林彪在上海見到粟裕。兩人又清茶一杯,暢談了許久。

  林彪叮囑他多到部隊去跑跑,發現什麼問題或者有什麼意見,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談、打電話、寫信都可以。

  他還反覆徵詢粟裕對部隊以及國防建設的意見。

  1958年以來,粟裕被限制接觸部隊已有八年,這時又得到了可以代表軍委的林彪給予能下部隊的明確指令,自然異常振奮。

  他也知無不言,根據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向林彪談了四個方面的意見,特別認為部隊高級幹部英勇善戰重要,但更要有戰略眼光。

  林彪聽得很入神,不住點頭,說他的話很有見地。

  談話結束后,粟裕鬱悶的心情為之一掃,將自己后兩句詩改為:「對鏡不須嘆白髮,白髮猶能再揮鞭」,表達了隨時準備再上疆場的豪邁之情。

  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不久「文革」爆發,林彪走上了新的高位,成為了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的「政治林彪」,卻又很快流星一般掃過天際,墮入谷底,橫屍異域。

  這位難得的軍事天才,又一次以他「天馬行空」的方式,與粟裕這位「談得來」的同好告別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1: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