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以熱愛抵禦孤獨的人們從不孤獨(圖)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3-2 0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深的孤獨是不被理解,就像幾米說的:看了一場看不懂的電影,四處張望,發現別人專註而陶醉,才忽然明白,孤獨是什麼。在他人與你分庭而立的時候,在你的所作所為與別人的嗤笑互嗆的時候,在你孤獨苦悶不被了解沒人知道的時候,在你細數那些彷彿永遠也沒辦法結束的寂寞夜晚和清晨的時候,你那些執拗而笨拙的堅持靠什麼支撐下去?熱愛,唯有熱愛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唯有熱愛可以長久地抵擋。請努力找到你心之熱愛,以抵禦人生中那些不絕的孤獨時刻。

   
 

  
    卡夫卡寫作的屋子坐落在布拉格的鍊金術師巷,是一個死胡同。那間小屋在衚衕的最裡面,像苦行僧的屋子一樣簡陋。據說卡夫卡下班后就帶著飯盒到這裡寫作,直到 深夜才回家。他拒絕與人交談,甚至是他的家人。「一切與文學無關的東西都讓我感到厭煩。」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不禁想知道這個卑微的保險公司小職員有著 怎樣的內心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把他抓住不放,讓他對寫作如此執著。而且他寫作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發表,卡夫卡臨終的時候曾要求他的朋友馬克思·布羅德把他的手稿全部焚毀。究竟是怎樣的熱愛讓他面對真正的孤獨也無所畏懼,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寫作,寫出的東西就算無人理解也無所謂?

  塞林格出名之後買了一塊地並用鐵絲圍起來拒絕所有人的來訪。據說他把自己關在一間地下室里寫作,而且寫得很艱苦,每天帶著飯盒進去一直寫到深夜才休息。他只有偶爾才到鎮上去買東西,一旦發現別人認出了他拔腿就跑。與卡夫卡不同的是他的作品 廣為人知。特別是那本《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他贏得了大量的書迷。他們模仿霍爾頓的裝扮,模仿他說話的口氣。他們把塞林格當成神一樣崇拜。就在這時,他決定隱居起來並且拒絕發表任何作品,拒絕任何人拜訪。

  最近看的書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倫敦市一個普通的證券經紀人,中年人,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有一天突然拋妻棄子,放棄了事業,孤身一人到巴黎去畫畫。最後為了追求靈感,又孤身一人流落到 塔西提島上,並且在他住的木屋四壁上完成了他一生最偉大的作品。最後他得了麻風病,眼睛失明了,悲慘地死去,並且要求他的土著妻子在他死後把木屋和壁畫一起 燒掉。這就是故事梗概。毛姆把這個故事講得精彩絕倫。他把這個畫家塑造得個性十足。他沒有一點人情味,拋棄了妻子兒女,甚至害死了曾經幫助過他的 朋友的妻子。他對自己也不關心。即使挨餓受凍也心甘情願。他只是要畫畫。用書里的話說,他好像被魔鬼附體了一樣。就像被某種神秘的力量控制著,他自己也沒有辦法。但是他畫的畫沒有人理解。別人覺得他根本不懂繪畫。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成為一位偉大的畫家。他的畫作被收藏在博物館里被人瞻仰。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貝多芬。畫家失去雙眼就像音樂家失去聽力一樣致命。據說貝多芬最完美的作品都是在他失聰之後創作出來的。

  同樣想到還有把自己關在家裡寫作的霍桑。一生窮困潦倒的愛倫坡。在「一間自己的屋子裡」寫作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可能在別人眼裡他們是孤獨的,但是他們自己卻樂在其中。他們追求的都是月亮而不是腳下的六便士。他們都選擇了孤獨,或者是孤獨選擇了他們。為什麼?世人都以孤獨為悲,獨不知以熱愛抵禦孤獨的人們從不孤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1 2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