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韓國同屬亞洲國家,在文化上均深受儒家影響。後來韓國轉向了民主體制,而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集權,只是名義上由「黨天下」代替了「家天下」。
儒家對於管理社會秩序有一套自己的禮教規範,體現到婦女身上就是「三從四德」。因此並不令人奇怪,「通姦罪」在韓國實施了半個世紀后最近才被廢除。韓國憲法法院2月26日的裁定理由是「以法律處罰通姦行為違反憲法,侵犯公民基本權利」。
反而是依舊集權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卻無「通姦罪」,這不免令人感到奇怪。中共政權制定的刑法中未列入「通姦罪」,只是規定了重婚罪和破壞軍婚罪。我個人的看法是,大概是中共政權對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不感冒的緣故吧,後來發生的「破四舊」、「打倒孔老二」即是明證。
這是破天荒的。中共建政之前,中國歷代法律都把通姦行為規定為犯罪。最早關於通姦罪的說法見於《尚書》:「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宮。」對通姦者處以宮刑,那是生不如死的懲罰。清朝的法律沿襲明朝和元朝的法律,允許私刑,允許捉姦,並可當場殺死通姦男女。將通姦男女囚於豬籠投江的電影鏡頭,觸目驚心。
不得不說,中共政權此舉是順乎人性和大勢的。然而弔詭的是,在消失了半個世紀后的今天,「通姦」一說死灰復燃,這次不是首發於江湖,卻由廟堂之上發布。中紀委針對問題官員頻頻使用的「通姦」一詞,在法律審判之前就對他們進行道德審判了。照此情形,下一步將「破鞋」一詞重拎出來對官員「二奶」進行羞辱,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由上可見,在「通姦罪」的廢除問題上,韓國客觀上向中國靠齊了,而中國卻有走回頭路的嫌疑。但在另一件立法——「網路實名制」的問題上,中國卻拜韓國為師,且並不因為韓國的「知錯就改」而停止。
2007 年7月韓國實施網路實名制,立法初衷是為「凈化網路文化」,以及「大力治理最近成為韓國社會問題的惡意留言和利用網路侵犯個人隱私現象」。從那以後,每天訪問人數超過30萬的35家主要網站要求網民用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註冊並通過驗證后,才能在各網站上寫帖子和跟帖。從2009年4月起,網際網路實名制的範圍擴展到每天訪問人數超過10萬的153家主要網站。到2011年底幾乎所有韓國網站都要求網民在註冊和評論前必須登記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網路實名制並未管住網民的「惡意留言」。2010年4月,實名制實施近3年後,韓國首爾大學一位教授發表的《對網際網路實名制的實證研究》報告顯示:在實施網路實名制之後,網路上的誹謗跟帖數量從原先的13.9%減少到12.2%,僅減少1.7個百分點。另一份由韓國網路振興院和信息通信部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在實名制實施兩個月後,惡意網帖僅減少2.2%。
另外,網路實名制不但未能制止「侵犯個人隱私」現象,反而加劇了此類行為。2011年7月韓國一家著名門戶網站和一家社交網站被黑客攻擊,約有3500萬名網民(韓國2010年的總人口為4800餘萬)的個人信息外泄,包括名字、身份證號碼、生日甚至地址。
此次事件促使韓國朝野上下重新審視網路實名制的存在意義。到了2011年12月29日,負責管理電信業的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KCC)作出決定:從2012 年起逐步廢除已經實施了4年多的網際網路實名制。這也表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實行網際網路實名制的國家間接承認「網路實名制失敗了」。
然而在中國,網路實名制在政府的引導下一路凱歌闊步前進,完全無視鄰國宣告的失敗。在我看來,這就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了,表明中國政府在意的不是網民隱私被侵犯,而是之外的東西。
在韓國實施網路實名制前後,有一種批評聲貫穿始終:網路實名制扼殺網際網路上的言論自由,並減少了對政府的批評。據韓國首爾大學教授的一個研究顯示,以IP地址為基準,網路實名制前後,網路論壇的平均參與者從2585人減少到737人。韓國的民主黨也一直反對網路實名,稱網路實名制非民主國家所為。並認為網路實名制壓縮了民眾平等而廣泛地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渠道,使得言論空間更加逼仄。
同為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中韓都很重視對於社會秩序的管理,從私人空間的性關係到公共空間的網路交往,政府均想有所作為。但由於體制的不同,民主韓國最終還是向個人主義傾斜,而集權中國則傾向奔向國家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