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木須蟲:圈子與圈子文化(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4.2%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存在「山頭」、「圈子」現象,75.9%的受訪者坦言當前社會以「山頭」、「圈子」為代表的附庸思維普遍存在。47.2%的受訪者認同,在當前社會環境下跟對人比個人努力更重要。

  應該說「圈子」並不陌生,也無法迴避。因為圈子是社會交往的產物,有其社會屬性,一般的人有同事圈、朋友圈、同學圈等,在微信等新媒體時代有更多功能指向更單一的圈子,如戶外、義工等。而圈子之所以稱之為圈子,很大程度上在於滿足某種歸屬感,個體找到抱團互助、利益互惠、合作共贏的共同空間。的確,從同一的價值取向來說,人對於圈子的訴求是正常的。

  而所謂的「圈子文化」或者說「山頭」,則是社會中的「小圈子」,它最突出的特徵是圈子內部純粹利益紐帶衍生出來的依附關係,如同事中的派別、合作對象之間的地緣關係之類。當然,這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國獨有的,如歷史上的門閥、朋黨,國際上的同盟等。只是,當前這一文化頑疾與新的社會現狀融合,帶來新問題。

  圈子文化的唯利益取向,一方面使得圈子的本質是利益小集團,另一方面圈子本能具有的排它性,使得利益的獲取違背了最起碼的公平正義,容易成為打破規則與秩序的重災區。同時,圈子超越正常競爭規律,對個體人格獨立、實幹創新等價值追求無疑是負向的激勵。因此,時下許多人認為跟對人比個人努力更重要,並不怎麼意外。

  「圈子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生態、政治文化和社會規則的經驗概括,是掌控社會資源、裁判社會規則等權力屬性伴生出來的集聚效應。與權力相關的圈子不僅有官場內部的組織分化,還包括政商一體的鏈條化,以及關聯職業從業人員之間的小組織,如法官與律師等。此外,類似的影響還波及其他的社會組織,如職場。圈子利益的導向所形成的「潛規則」,就是所謂的「圈子文化」,如官場上的站隊、政商之間的賄賂等。

  「圈子文化」產生的腐敗和社會不良風氣危害是巨大的,但消除「圈子文化」要清理的並不是圈子。圈子是因利益而聚合的,只有有效分化利益,才可能打擊圈子的「山頭主義」,才可能最大程度肅清「圈子文化」流毒對社會的影響。一方面,強化對權力的約束,把權力真正關進位度的牢籠,特別是「一把手」權力過大過於集中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另一方面,要加快行政與司法改革,把更多行政管控、資源分配等權力還給市場和社會,擴大社會自主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更多人通過個人努力擁有更多、更容易獲得價值肯定的機會,最大程度消除對「跟對人」的迷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4: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