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過年回家,我怎麼成了遊客?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2-15 0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在北京生活了15年,每年春節回山東過年,成為與老家雷打不動的聯繫。這兩年或是因為年齡或是因為心靈有所成長的緣故,臨近年關也不再緊張、忙亂,想想初來北京時回鄉過年的情形,那種糾結感清晰如昨。

  十多年前,我見不得火車站,人山人海的火車站讓人望而生畏,每每接近火車站,就會不由自主地口乾舌燥、心神不寧。平時可以離火車站遠遠的,但春節快到時,總要和火車站打交道,要半夜的時候去排隊買票,等到天光大亮排到售票窗口,被告知:票賣光了。

  沒有票也得走。怎麼辦,要麼買黃牛的票,要麼先上車後補票。最早的6、7年,年年是買了或補了站票回家的,一站就是一夜,有時還抱著孩子,車廂里空氣污濁,溫度忽冷忽熱,下半夜睏倦不堪,想找個讓腦袋靠一下的地方都找不到。

  那時畢竟還算年輕,竟然一點兒抱怨也沒有,老家彷彿有股魔力存在,那魔力讓你儘管意識到旅途艱難,想象到來回不易,仍要勇往直前。我們這些飄在外面的人,到了春節的時候,會愈加覺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在老家的根已經拔起帶走,在暫住的城市找不到認同感,那種悲切,沉默著就好,用言語形容出來,也是無力的。

  每年加入到春運大潮中的人們,為何如候鳥一般的自覺、勇敢、無法阻擋?文化批評家朱大可對此的看法是,他們是在「搬運一個關於『家園』的文化幻覺」。想想真是如此,人們通過運輸自己,來在這個時間段密集發酵自己的鄉愁,鄉愁讓人的情緒變得敏感,因此春節期間與親人朋友的相聚,愈加變得感性,這種感性記憶刺痛平時忙碌麻木的神經,讓人產生了回到「家園」的錯覺。事實上是,許多人已沒了家園,最濃烈的家園感覺產生自路上,到達目的地短暫地停留5、6天之後,又要離開。

  快過年時想回去,過完年又恨不得早點離開,這就是家園幻覺帶來短暫幸福感之後必須要面對的疼痛。留步在老家,不再出走,你會發現老家的壓力一點兒也不比城市小,而且走的時間太久之後,你會覺得自己曾經無比熟悉的土地,也變得跟城裡的柏油路一樣堅硬。我們這一代飄著的人,之所以還沒老就產生「老無所依」的感覺,和無家可回有絕對的聯繫。

  自打有了私家車之後,就永久地告別了火車站,哪怕依然要駕車十個多小時,但總算擺脫被一紙小小火車票控制的命運。為了減輕回鄉的思想壓力,也不再把回鄉過年當成傳統意義上的春節,而當成一次普通的旅行,訂酒店,訂餐館,安排每天的行程,在家鄉,我以一個遊客的身份穿行,獲得了相對而言輕鬆一些的姿態。只是,什麼時候開始我變成了家鄉的遊客呢?

  據說,春運期間,以平均每人返鄉、回程乘坐四次交通工具計,約8億人將完成「春節大遷徙」,總流量超過34億人次。電視里在歡天喜地播放著喜慶的歌曲,城市與鄉村在除夕的那晚鞭炮聲隆隆,傳統的春節仍然在頑強地捍衛它國民第一節日的地位。飛機、火車、客車、私家車齊齊出動,載著8億人流動,可有股黏稠的情緒,是交通工具所無法承載的,無處安放的鄉愁,在奔波的輪子之上,四處遊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4: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