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紅學」不過是泡沫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2-15 0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紅學」不過是泡沫


傅國涌
《紅樓夢》作為文學經典,將是永遠說不盡的話題,然而由此而來的「紅學」,特別是最近這半個世紀的「紅學」與文學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無論「政治紅學」、「考據紅學」,還是「遊戲紅學」、「八卦紅學」,都遠遠超出了文學研究、文學解讀的範圍。在「紅學」的泡沫中,有人常常會忘記這不過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有個經典的論述,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還有一部《紅樓夢》。現在看來,「地大物博」早已站不住了,《紅樓夢》依然受到世人的關注,「紅學」更是久盛不衰,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熱潮。
如果說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的幾輪「紅學熱」完全是宮廷政治的一個部分,只是要借「紅學」做政治批判、權力鬥爭的文章,那麼到了近年來勢頭很猛的這一輪「紅學熱」,表面上看來已經與現實政治毫無瓜葛,大致上以商業化、市場化的因素為主,有了買方市場才會滋生出這麼多「紅學」圖書,換言之,正因為「紅學」有土壤,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鑽進「紅學」中去,在這裡面尋找人生的寄託,獲取世俗的利益,說穿了就是「向過去討生活」(樊百華語),向《紅樓夢》討生活,在故紙堆里營造自己的世界,實際上也是迴避現實的一種方式。我記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人研究星辰、人體、槓桿和化學物質,中國人則研究書本、文字和故紙堆。生也有涯,知無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真問題值得人們去關注,有多少真學術值得人們熬斷青絲去追求、去探索,有多少新生活值得人去創造,有多少醜惡的社會現象值得去批評,有多少全新的領域值得去發現,有多少未知的門需要人去打開……把寶貴的精力、時間和資源耗費在虛無飄渺的「紅學」中,難道不是難以估量的浪費嗎?
簡單地說,對中國這個苦難未盡的民族而言,「紅學熱」就是一種奢侈。「紅學」越繁榮、越熱鬧,折射出我們的社會越不正常,我們的學術尤其是人文學科越有問題。關於《紅樓夢》,魯迅的這幾句話早已說得明白:「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楞是要從《紅樓夢》中找出什麼石破天驚的秘密,發現什麼舉世嘩然的真相,揭開什麼觸目驚心的謎底,註定了枉費心機,《紅樓夢》還是《紅樓夢》,不同的讀者還是會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審美眼光、價值標準去看《紅樓夢》。儘管說到底「紅學」本身的價值確實值得懷疑的,但我不想否定幾代「紅學家」付出的那些努力,也無意針對任何一個「紅學票友」,我在意的是一個民族創造力的不斷衰竭,一個民族的審美能力被扭曲,一個民族總是在彎彎曲曲的死胡同里轉悠,將生活引入精巧、細緻的方向,玩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關心一些虛幻的泡沫問題,對變化中的大千世界,對錯綜複雜的現實,對活的人生失去了正常的感知力和判斷力。
「紅學熱」的持續升溫、經久不衰表明我們的社會是不健康的,我們的政治文化是畸形的,幾千年的專制政治形成了圍著皇帝、宮闈轉的文化,鑄造了一種極為可悲的茶餘飯後「窺陰」文化,仰望宮闕,對那些發生在皇宮或深宅大院里的故事有著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主要不是建立在對不幸和悲劇的同情、感悟基礎之上,更多的是玩味、欣賞、娛樂,將一切娛樂化,包括張藝謀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之類電影都是繼承了「窺陰」文化的傳統,把目標總是鎖定在飲食男女上面,不是揭穿黑暗,而是將黑暗轉化為無淚的歡笑,不是著力控訴製造悲劇的制度和文化,不是否定醜陋,相反,還要在醜陋中討生活,在「審丑」中營建「審美」的效果,謀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在電影《英雄》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如果說之前的張藝謀還是遮遮掩掩,到了《英雄》就是赤膊上陣,為專制大唱讚歌,一曲「英雄」的頌歌就是專制皇權的頌歌,以商業手法達到了最佳的政治效果。這樣的電影鏡頭拍得越美,畫面越漂亮,也就越可怕。
「紅學熱」映照出一個古老民族的面孔,是那麼的蒼白,那是精神營養不良的癥狀,是心靈上的不健康,是智力上的不現代。西方哲人說,專制使人變得冷嘲。專制也使人不成其為人,長期受專制浸染的民族要告別專制確實很難。在專制的旋渦中打轉慣了,人們會不知不覺地按專制文化的思維想問題。在毛澤東退出歷史舞台後,「紅學」並沒有因此式微,反而繼續「熱」下來,就是一種慣性在起作用,是「窺陰」文化在支撐著「紅學」的繁榮,有人要到「紅學」討生活,有人要借「紅學」躲避現實,目的也許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腳下的土壤還是過去的,一方面在「紅學」中把玩還不失為一種文人情趣,一方面又滿足了無數「紅學迷」的需要,真是何樂而不為?!「紅學熱」告訴我們,我們還沒有真正邁入現代的門檻,充其量只是一隻腳踏入了,另一隻腳還在門外。套用一句話,「紅學」有問題,不是「紅學」的問題。「紅學」之病也不能在「紅學」自身尋求解決的藥方,在邁向現代社會的進程中,隨著制度轉型的完成,多元空間的出現,宮闈秘事、豪門花園不再是文化消費的中心,人們不再需要向過去討生活,「紅學熱」也自然會冷卻,當然,我們現在還看不到這一跡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2: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