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海外大項目如何避免頻遭冷待?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2-6 09: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漸次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這引起了兩方面「前所未有」的效應,一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戰略意圖的關注度前所未有;二是中國民眾對企業在海外生存現狀的關注度前所未有。兩個「前所未有」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當下中國國際經濟關係的海外輿情圖譜。正是在此種背景之下,國人發現中國企業海外項目遇阻案有增多趨勢。

  如何解讀中企海外「遇阻案」?

  中國企業「走出去」更多的是從鐵路基建開始的,「遇阻案」也大部分與此有關。比如被中國鐵建高層稱為鐵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鐵「走出去」案例——墨西哥首條高鐵項目一波三折,至今中國企業依然苦等。

  此後斯里蘭卡政權更迭,新總統表示,將重新審查中國企業與前政府簽署的首都科倫坡港城計劃。更早些時候,中國在東南亞的一些投資項目,如緬甸萊比塘銅礦、密松水電站;中國與泰國的「大米換高鐵」等都不同程度上遇到過「出爾反爾」的情況。

  最新的例子是飽受經濟崩潰折磨的希臘,新上台左翼政黨表示將停止出售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67%股權的計劃。該計劃曾讓中國中遠集團受益。目前此事還有迴旋餘地。

  這一系列遇阻案的出現,讓國內民眾覺得中國企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也有輿論稱中企海外生存環境變差,甚至開始質疑中國戰略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要探究問題的實質,就要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其實剝絲抽繭地看,系列遇阻案的共性是,幾乎都發生在社會轉型期的國家。當地要麼選舉帶動的政治轉型,或者發展導致的經濟轉型,抑或兩者皆有。

  比如希臘在最近5年不僅政府更迭兩次,而且政府信用破產,經濟大舉崩潰。希臘需要改變的不僅是經濟問題,而是國家發展及經濟模式如何轉型的問題。

  再如緬甸,2010年政治改革並沒能徹底解決中央與地方關係、執政黨與反對派、政府與民眾的矛盾。所以中國企業投資緬甸的水電站與銅礦,不僅僅涉及到與政府打交道的問題,也與緬甸轉型期複雜的內政外交博弈關係巨大。

  

  正因為是國家轉型期,所以矛盾眾多、利益衝突通常比較激烈,這種交錯的外在表現就是對政府政策的審查和批評,就是對有所牽連的企業和個人的超乎尋常的敏感。中國企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躺槍」。如希臘、斯里蘭卡等國大選后出現的中企投資遇阻案,本質是一國國內政治因素使然,與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此外也能看出,在中企遇阻在很多案子里並不是某國專門針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比如希臘比雷埃夫斯港67%股權計劃可能面臨擱淺的問題,是希臘對國家發展道路以及與歐元區關係判斷而引發的矛盾。

  

  由於希臘經濟困頓,在歐盟和IMF設計的救助計劃中有國有資產私有化的條款,以此換取國際援助。希臘政府簽署生效。根據這一協議,2008年中遠集團以43億歐元代價,中標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35年特許經營權。去年希臘就出售比雷埃夫斯港務局67%的股份又公開招標。中遠集團及其它四家競標者被列入最終競標名單。

  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和希臘方面的合作是國際援助計劃的一部分,希臘新政府的做法是對此前歐盟和IMF設計的救助計劃表達不滿,認為這是希臘經濟衰退的原因,這種態度影響到了在該計劃框架下的一系列合同。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由此受到拖累。

  中國高鐵在墨西哥遇挫一案,顯得比較複雜。墨西哥是新興市場經濟的典範國家,但是由於5年來西方經濟整體衰退,墨西哥的GDP也從2010年接近6%的高增長,下滑到2014年不到2%,也正處在重要的機構轉型期。經濟出問題引發民眾對政府治理的失望,再加上中國企業被捲入「第一夫人豪宅門」,更刺激了中國高鐵墨西哥「遇挫故事」的發酵。

  

  怎樣才能「站得穩」?

  李克強在多個場合已經強調,「走出去」將作為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中國企業不僅要敢於向海外投資,敢於輸出裝備與技術,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還要真正能夠在海外「站得住、站得穩」。「走出去」相當於中國經濟利益國際化邁出的第一步;「站得穩」則是中國利益實現的基石。

  在「走出去」的同時,中國也在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一帶一路」讓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了強大的政策依託。「站得穩」更有保障。但風險和挑戰依然不能忽視。以上提到的投資轉型期國家的「遇阻案」就是題中之意。

  雖然不能說,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挑戰難以克服,但國際環境越來越複雜確實是現實。特別是在經濟增長普遍乏力、社會多元聲音日益壯大的當下,投資與交易,遠不是從前那種雙向買賣這麼簡單的事,而是要綜合考慮到買賣雙方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社會環境、政治結構、民眾情緒、媒體傾向、經濟措施,乃至外國介入等綜合因素。

  每個因素都可能是一個「噪點」,如忽視或者沒有及時消除,會迅速的擴大化,以至於影響到交易的基本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企業「走出去」要充分考慮到風險因素。

  如何規避風險?方法或許多樣,但放之四海皆準的一條,就是中企在「走出去」的時候除了與政府打交道之外,還要學會聰明地與民眾、反對派、媒體打交道、交朋友。而不能把投資困難或失誤,都怪在別人頭上。

  要知道在一個政治相對民主化的國家,即使那些經濟不發達的后發國家,基本上都是「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結構。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在社會空間的話語權,有時候要比政府重要得多。關係維護的好,他們就是「優點」,否則就是「噪點」。

  隨著中國經濟30年的發展,積累了眾多經驗和先進技術,中國的裝備製造業和戰略產業都已得到規模提升,中國具備了資本、技術和設備輸出的能力。高鐵、基建、核電技術等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抓手」。

  有能力是好事,但這不是「走出去」的唯一條件,所以有能力也不能任性,還需要有好的「走出去」方案與策劃,更重要的是要有危機管控機制。

  過去的經驗已經證明,在一些法制相對健全、政治民主化相對完善、經濟發展穩定的國家,中國的「走出去」戰略就比較順暢,他們相對更加重視契約精神。比如剛剛在中法兩國總理的見證下,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和法國地方當局簽署30億歐元的LED投資項目;再比如李克強訪問英國,與英方簽署了中國核電輸出項目等。

  但是在諸如東南亞、非洲等一些后發國家,企業「走出去」之前的未雨綢繆似乎更為迫切。

  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需要更多的「配套設施」,比如高層的支持、輿論的塑造、法律的認可、外事部門的保駕護航、非政府組織的側翼協助等,只有形成一種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整合,中國利益與安全實現雙贏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