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不能把「向哈佛耶魯捐款」看成榮耀?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前段時間潘石屹捐款給哈佛大學,引發了國內一些人的吐槽。爭論很容易讓人想起另外一場口水戰:「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金額創耶魯管理學院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這則新聞也曾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一時間,據稱為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建人的張磊立刻被網友展開「人肉搜索」。不少網友對「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表示不滿甚至氣憤,對張磊為發展先進、配備完善的耶魯大學捐款「不解」,認為張磊應先把捐款投入到中國的教育事業上。

  這樣顯然無比狹隘的觀點,讓人感到非常臉紅——在全球化進程拉近世界距離、讓世界變得開放的今天,竟然有中國人這麼狹窄地看問題。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言論,傷害的不僅是捐款者,而且影響了中國正在崛起的大國形象,讓人感覺到某些中國人思維是多麼狹隘,對於愛國的認知和觀念甚至還停留在百年前拳民的時代。

  且不說張磊支配自己所賺得的錢根本無可厚非,首先想問的是,相比中國人對國外大學的捐款,外國人對中國大學的捐款多很多——捐款者張磊與其捐贈的耶魯大學尚有關係,是以畢業生身份以捐款表達感恩,而許多捐贈中國大學的外國人與學校根本沒有任何關係,而是純粹出於資助中國教育和科研的公益目的,比如洛克菲勒資助協和醫學院等等。為什麼有些人看不到這些,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外國人的捐助,拿外國捐款時絲毫不覺有何不妥,一旦國人拿錢捐助外國大學,就不解和氣憤,就罵人家不愛國了。

  憤青常用一個詞叫「吃裡扒外」,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實際是極端自私的「吃外扒里」:只可以拿外國人的錢,卻不允許中國人的錢向外流。

  為什麼不能把「中國畢業生向耶魯捐款」當成中國人的榮耀呢?這是中國崛起的一種表現。過去中國窮,辦不起教育,許多大學都在依靠外國人的捐款,比如清華就是當年庚子賠償建立起來了。缺經費的中國大學不得不接受外國人的錢,中國經常以「被資助對象」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一個貧弱的大國只有被富國資助、只有輸入資助。如今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了,崛起為世界大國,於是他開始履行一個大國的負責,開始向外輸出資助和捐贈,以資助者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即輸出慈善,也通過慈善和資助輸出自己的價值、形象和文化。比如資助一些落後國家建設基礎設施,在許多國家捐設孔子學院,甚至充當世界金融危機的救世主。

  這種語境下出現的「中國畢業生向耶魯捐巨款」,可以看作是崛起的中國向世界輸出捐助和善意在民間和個人層面上的表現。中國不僅以國家身份向世界輸出善意,也在民間和個人身上表現出來了。這個向耶魯捐款的中國人起碼向世界展現了這樣一種有利於樹立中國人形象的姿態:富起來的中國人,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教育,有責任感,不保守不狹隘。過去中國人總是接受外國人的捐贈,如今富起來的中國人也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甚至會資助世界名校的發展。這是一種比官方外交更能塑造中國形象的大眾外交和個人外交,前段時間中國政府不是花錢在國外媒體做中國形象廣告嗎,這個中國畢業生的捐款,起到的宣傳作用甚至比那些官方廣告強多了。

  耶魯管理學院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是中國人創造的,這難道不是中國人的榮耀嗎?

  想起中國曾花錢在國外主流媒體投放的一則廣告:從其中的特寫畫面看,晨跑者所穿的運動鞋標有「中國製造」,但「綜合了美國的運動科技」;家庭所用的冰箱印著「中國製造」,但「融合了歐洲風尚」;MP3播放器上標註「中國製造」,但「使用來自矽谷的軟體」;模特所穿的服裝也由「中國製造」,但「由法國設計師設計」;廣告最後出現的飛機,更是體現了「世界合作」這一理念。再來看「中國畢業生向耶魯捐款」這件事,這多麼完美地體現了中國的形象廣告所要表現的「世界合作」主題:中國人在中國接受中學教育后留學美國,在紐約創立公司,總部設在新加坡,向培養過他的美國大學捐贈巨款。這樣一則免費的中國形象廣告,為什麼反倒不滿和氣憤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3: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