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媒體人眼中的日本(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2-2 13: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離開日本的前一天我收到問卷調查表,第一個問題是:經過一周訪問考察,你看到的日本和曾了解的日本,有什麼不一樣?我的回答是:日本人比我想象的更嚴謹;日本人比我想象的更文明。

  

 
 離開日本前一天,日方給我們每人發了張問卷調查表。第一個問題是:經過一周訪問考察,你看到的日本和曾了解的日本,有什麼不一樣?我的回答是:日本人比我想象的更嚴謹;日本人比我想象的更文明。

  我所見到的日本人

  東京的成田機場真讓人失望,這是大部分外國人進入日本的門戶,卻像我們一個省級機場般簡樸。在關口等待入境,排在我們前面的是來自台灣的旅行團。突然大廳地板微微震動,我大驚:剛踏入日本就遇上地震?!前面那對台灣母子掩口笑:是飛機降落啦。大陸很少有地震吧,在日本地震很正常,你不要緊張。

  一出關,就看見有人舉著「中日媒體交流團」的橫幅,見我脖子上掛著銘牌,一路微笑鞠著躬把我引到聚集地。找到組織,把行李暫時丟給隊友,直衝對面洗手間。真心嚇一跳。鏡子前,刷牙的刷牙,梳頭的梳頭,但見幾位日本老太太,正聚精會神的化著濃妝。後來幾天日本之行發現,日本女性的確非常注重妝容,但一般都是淡妝,唯獨日本老年女性,喜歡用濃烈的彩妝。不過雪白銀髮配烈焰紅唇,倒有另種雍容美。

  來接我們的黃色旅遊大巴,輪轂鋥亮,黑色橡膠輪胎上竟沒有泥點。我們紛紛議論,難道這次派來的都是新車?大家排隊放行李,發現司機已跪在行李箱中,一件一件幫助我們把行李堆放整齊。坐上大巴,從內部陳設能看出,這並不是輛新車,但非常乾淨舒適。後來幾天發現,日本人用東西很仔細,即使用過無數次的同聲翻譯耳機,每次導遊收回后,都會重新消毒、分開包裝,再次分發到手中,又像一台新機器。

  此次我們的青年媒體訪問團,每個分團都配有一名日中友好會館工作人員、一名翻譯,還有一名旅行社的工作人員。

  我們團日中友好會館方的陪同人員是飯島先生,應該有六十歲了。日本是老齡化嚴重的國家,各行各業都可看到白髮蒼蒼的工作者,特別是飯店服務生,大多是五六十歲的老先生,計程車司機,也多以中老年男性為主。像飯島先生這樣,尚能稱得上年富力強。

  翻譯叫久美小姐,應該也有四十多歲。她大學時念的是中文系,平日工作,除了幫這種政府團或商務團做翻譯外,就是在家中做一些翻譯工作。她大學畢業后,也曾從事過別的全職工作。但在日本,女性一旦決定生孩子,都會辭職,因為公司里沒有產假一說。雖然現在日本人口呈負增長,但一般決定要孩子的家庭都會有兩個孩子,而媽媽們,則要等到孩子上高中或大學后,才會重新出來找工作。所以在日本,最常看到的女性工作人員,不是年輕女性,就是已步入中老年的女性。

  導遊是個胖胖的年輕女孩,叫岡本。在日本這麼多天,每次我們上車,她一定都已站在車門前等候我們;吃過那麼多餐飯,她也一直站在旁邊做服務工作,從未和我們共進過餐。敬業精神讓人尊敬!

  「冷清」的日本街頭

  到達東京的那天是周日,因為離晚宴還有幾個小時,主辦方組織我們去參觀皇居二重橋。皇居就是日本天皇居住的地方,二重橋,則是皇居外圍的一座石橋。東京人口密度之高,世界聞名。來日前,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先生給我們做了一場講座,他說,東京的建築都是地上很多層地下很多層,如果全東京人全都出來,馬路根本站不下。所以在我概念中,東京的街頭怎麼也得像上海那樣熱鬧吧。可是,開往皇居那一路,我們坐在大巴上,居然見不到什麼人,要知道,皇居可是在東京市中心啊!

  久美小姐解釋,可能因為是周末,大家都窩在家裡。東京是國際化大都市,地價高昂,一般只有年輕一族會在市區租住狹小公寓。成家后,大多數人都會搬到周邊衛星城生活,那裡才能買帶車庫的房子,也才可以養寵物。日本法律規定,購車后必須持車庫證明才能申請到車牌,在寸土寸金的日本,一個車庫的費用相當可觀,所以想買車一般只能搬到郊外。

  日本人難道不逛街?在東京、仙台、大阪……這樣的城市,無論多大的商場,晚上8點一定歇業,只有葯妝店會堅持到晚上10點。反倒是郊區一些大型購物中心,關張會稍遲。所以日本人的夜生活,大多是在居酒屋或咖啡廳、西餐廳里度過。苦煞我們這些白天開會晚上想逛街的購物狂,一點也沒法為拉動日本經濟做貢獻!

  來到日本第二天,我們去參觀朝日新聞社,正趕上上班時間。司機抱歉說,可能會有點堵。但那種擁堵程度,和中國的上班高峰不可比。日本土地資源稀缺,即使在東京,也很難看到寬闊馬路,大多都是四車道,但在日本一周,我從未聽過汽車鳴笛聲,也沒在路面見到一個交通警察,後面一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東京街頭最「冷清」的是色彩。無論是建築的色彩,還是人的色彩,基本都是冷色調。之前看過很多日本潮流雜誌,真以為日本滿大街都是草間彌生那樣的怪婆婆。帶了幾件顏色鮮艷的衣服,一踏入東京地界立刻覺得失策!澀谷街頭也有不少潮人,不過大多通過髮型、帽子、襪子等元素來彰顯個性,而色彩上,最常見的就是黑、白、灰、米……我真的沒在一個日本人的鞋子上看到鑲鑽和亮片。現在也開始嚴重懷疑淘寶上大賣的那些出口日本的原單傘,因為在日本街頭,男士一般都打黑色長柄公務傘,女生則多用透明長柄傘,偶爾看到一些灰色、米色的傘,也無花邊、無圖案。所以,當我們一水的天堂傘搖曳在大阪城的陽光下,那種感覺,你懂的……

  「夠用就好」的哲學

  坐在北京飛往東京的航班上,日航發的一張餐巾紙,給我上了第一課。

  那是張用回收茶葉末做成的餐巾紙,淡淡的綠色,泛著綠茶香氣。我和同座感嘆,他淡定的答我:制一張這樣的紙,比制一張原漿紙,成本肯定貴多了。在日本,所有的衛生紙都是單層的,包裝紙上都寫著:絕對回收材料制。在國內,我一進超市,肯定直奔「原漿紙」。

  在松島住的溫泉賓館,是傳統的日式榻榻米結構。進入洗手間,一按動馬桶的沖水閥,上面有個龍頭會自從沖水下來供人洗手,洗過手的水又流入水箱供沖廁。

  這麼多天,參觀任何一家政府或報社,發給我們的胸牌,所以資料都印在薄薄一張紙片上,放入塑料名片袋中。參觀完,胸牌一定要回收,因為塑料名片袋可以反覆使用。

  如果你見過日本的停車位,一定會後悔當年沒把倒車移庫學好。車子像是一輛挨著一輛停的,位置小到什麼程度呢……我嚴重懷疑,很多人停好車后,是從天窗爬出來的。

  剛去日本那幾天,幾乎天天吃不飽。在高檔的中國餐廳參加歡迎晚宴,口味先不說,不把眼前的盤子舔乾淨,服務生硬不會給你上第二道菜。去吃日式火鍋,六人一桌,一盤肉,一盤蔬菜,剩下的,只能涮涮烏冬面……

  在東京,我們下榻的酒店非常漂亮,看上去也價格不菲。但如此高端的酒店,床也只有1.2米寬。在仙台下榻的酒店就更狹小了,浴缸像是為兒童特地設計的,我們只好晚上都擠到了一樓的大浴場泡澡。

  在日本扔垃圾,那更是一項行為藝術。在日本街頭基本找不到垃圾箱。要扔一隻空礦泉水瓶,瓶體要在一個回收箱,瓶蓋屬於另一個,瓶上的紙質包裝貼是另一堆的。在日本這麼多天,我們也習慣了把垃圾帶回酒店,由酒店的服務員再分類處理。

  我說這麼多,一點抱怨的意思都沒有,而是深深為這種「夠用就好」的生活方式打動。在這個各項資源都比較匱乏的國度,我見到了人類是如何珍惜資源、最大限度循環利用資源的。其實對任何國家來說,地球都只有一個。如果都能像日本那樣環保節約,相信環境會更好。

  浮光掠影幾座城

  在日本8天,雖然大多數時間都在參加各種論壇、開展媒體交流、參觀災區……不過也停留了東京、仙台、名取、松島、大阪、神戶等幾座城市,對這些城市有了初步印象。

  東京是日本的首都。這座城市跟我的總體感覺是嚴謹。回想東京,印象最深的,是街頭背著碩大公文包腳步匆匆的上班族。無論在日本國會議事廳,還是在夜晚的澀谷街頭,一切運轉都像一台精密儀器,高速、嚴謹。

  此行我最愛的城市是仙台。是的,就是魯迅先生就讀醫學院的那座城市。仙台是日本東北的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這是一座森林之城,離海也不遠,氣候非常的好。那裡的生活節奏明顯比東京慢很多,一大早就能在街頭看到很多晨跑的人。我在仙台逛進觀一家正宗的和服製作工坊,價格奇貴。仙台的生活節奏明顯比東京慢很多,漫步在街頭,很容易聯想到電影《戀空》中的一些鏡頭,清淡而高遠。

  距仙台約30公里的松島灣,是日本三大美景之一。灣內有無數小島,島上生長著很多松樹,得此名。松島的海很藍,海面上有種叫「海貓」的海鷗,會追隨著開動的游輪一直飛,只為向遊客討一些吃食。松島溫泉資源也很豐富,是值得一去的旅遊地。  

  最後幾日的行程集中在關西地區。我們的翻譯久美小姐是就是關西人。關西最大的城市是大阪,相當於中國的上海,是日本的經濟中心。很多人來日本旅行,大阪都是購物重地。

  神戶離大阪不遠,是日本最早開放的港口城市,被成為日本的「西海正門」。大多人知道神戶,都和「牛肉」聯繫在一起,這也是因為神戶的歐美人多,而他們喜歡吃牛肉。這座海冰城市非常美,靠山面海,市內很多建築還充滿異域風情,值得一游。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大阪和神戶之間的一座小城——西宮市。那裡出過一個最有名的人是村上春樹。西宮市應該是座衛星城,房子都坐落在山坡上。在日本,有錢人住山裡,平民靠海住。可見村上春樹家境不錯。他15歲入兵庫縣神戶高級中學就讀,是地地道道的關西人。到了神戶,我一下就明白他為什麼會喜歡爵士樂,為什麼作品取名《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海邊的卡夫卡》,為什麼那樣喜歡跑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就是神戶人的生活方式,毫不做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